最新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18—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8月23日《解放日报》报道,著名学者余秋雨指出,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是借助科举制度及儒学,社会管理和思想一直处于有序状态。
回答1--4题。
1.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是()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存天理,灭人欲”D.“兼爱”“非攻”
2.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有人建议:进士科录取率较低,只有背熟四书五经才有希望考取;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书还可以报考武举科。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
C.①②说法都正确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
3.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何事
()A.该生参加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到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争
C.该生在书店里购买刚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历》
4.我们现在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刚健有为③天人协调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⑤和谐与中庸⑥崇德利用()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③⑥
从古至今,民族矛盾与冲突一直存在。
只有各民族消除隔阂,加强合作与交流,各民族才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协调发展。
回答5-7题
5.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A.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B.劳民伤财
C.扩大了秦朝的疆域D.开发越族地区,形成多民族国家
6.唐代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实行“抚九族以仁”的做法。
这一政策转变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民族之间关系一直比较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7.20世纪以后,一小撮狂热的新疆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理论。
下列最能抨击“东突”理论是歪理邪说的史实是()A.张骞通西域B.“丝绸之路”经过那里
C.西域都护的设置D.班超经营西域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
回答8-9题。
8.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如战国时期的商鞅与清朝的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两者都()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9.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学成就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齐民要术》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判断、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
回答10—13题。
10.殷墟遗址中出土一些象、貌、水牛等遗骨;甲骨文中有不少如“今月其雨,获象”之类关于象的记载;《吕氏春秋》有“商人服象”的话,说明商人能够驯象;此外考古学者也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的竹竿。
以上资料最能说明()A.公元前三千年至一千年的华北气候较今日暖和
B.象在商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食物来源,也是交通工具
C.商代以象作为图腾,说明商人起源于南方
D.古代中原地区物产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且延续至今
11.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
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A.秦末农民战争B.唐中期安史之乱
C.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D.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12.某生向图书馆借阅《利玛窦中国札记》《苏州府志》《唐伯虎集》三种书籍,计划写一篇小论文。
下列中最可能是这篇论文主题的是()A.《唐代苏州的风俗》B.《元代的海外贸易》
C.《明清江南的文人生活》D.《晚清的西学东渐》
13.网站上有人拍卖一块以满、汉二种文字书写着“崇祯三年奉敕立石”的石碑。
对于这块石碑,以下说法最恰当的是()A.明末郑成功部队开设军屯时树立的界碑
B.清朝初年建立台湾府的遗迹
C.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设立的区域界碑
D.这是古董商人为谋取暴利制成假文物
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沉沦,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回答14-18题。
14.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D.列强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15.通过“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英国取得侵略权益不包括
()A.协定关税B.军舰自由出入通商口岸
C.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D.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6.晚清时期,曾割占过我国领土的国家有()A.英国日本俄国B.英国法国日本
C.日本德国英国D.英国法国俄国
17.下列长江流域开放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上海、镇江、沙市B.重庆、汉口、上海
C.南京、苏州、镇江D.苏州、九江、重庆
18.《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农民阶级是近代率先进行抗争与探索的阶级之一,它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回答19—22题。
19.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评价比较恰当的是()A.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B.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的标志
C.近代中国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高潮
D.暴露农民阶级局限性最典型的一个事例
20.19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了革命斗争。
此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与各地农民起义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A.形成全国的规模和影响B.提出了全新的革命理论
C.有严密的组织和较明确纲领D.建立与清政府对峙政权
21.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领导的武装起义打出“扶清灭洋”口号,这一口号反映了()A.人民群众革命组织性加强B.义和拳运动有新的革命阶级领导
C.民族矛盾的地位急剧上升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和认识有提高
22.下列各项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B.都以宗教为外衣号召群众
C.都打上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烙印 D.其失败说明农民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实践了“师夷长技”思想,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回答23—26题。
23.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是()
①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中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掌了权
②中外从战争状态重新转入“和平时期”
③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师夷思想
④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B.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
C.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顺应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D.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25.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这实际上是指()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26.以下关于李鸿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
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
④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回答27—30题。
27.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主要原因是()A.“欧风美雨”的产物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C.“实业救国”思潮的实践D.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28.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成:“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
”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 ying”。
其中英文提到的中国皇帝应该是()A.乾隆帝B.咸丰帝C.同治帝D.光绪帝
29.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①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②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
③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0.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C.中国革命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3分,第33题8分,第34题18
分,共55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问题。
31.外来宗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影响。
回答相关问题(16分)材料一: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现实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
(1)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根据你对马克思的话的理解,结合史实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
(4分)
材料二利玛窦和徐光启
(2)上图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这一
文化现象有何积极意义?(5分)
材料三:外国教会和传教士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们就发出了要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
鸦片战争以后,他们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争先恐后地窜进中国的边疆和内地。
到19世纪末,欧美各国在华的传教士已达3300多人。
……山东巡抚毓贤在一次奏报中说:“迩来彼教日见嚣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官民皆无可如何。
”“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
”
(3)列出近代相关不平等条约中有关宗教侵略的规定。
(3分)
(4)毓贤所说的“巨案”指的是什么事件?说明“巨案”酿成于山东的原因。
(4分)32.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指出材料一、二所含的二个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弱点及对此认识。
(7分)
33.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南宋)赵汝适《诸番志》流求国条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
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两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
……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周岁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另无科差。
”
——摘自陈碧笙《台湾地方史》材料二(1662年)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珍瑶(珍宝)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执事(荷兰殖民军统帅)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经观,毋游而不决也。
生殆之权,在余掌握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
——摘自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材料三台湾人民听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了声讨卖国贼李鸿璋的檄文,贴于彰化县署前:“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有赋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兵)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朗徐用仪也。
……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璋、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
——摘自《中日战争》第6册(1)材料一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什么关系?(4分)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现象?(2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慌,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这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吏官差蹙乱于天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以上材料均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之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集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材料四叹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及其依据是什么?(6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
请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BBCD 6—10 BCAAA 11—15 CCDCA 16—20 AACAC 21—25 CAADB 26—30 BADD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3分,第33题8分,第34题18
分,共55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问题。
31.(1)西汉末年(2分)。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士族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寻求宗教的精神寄托。
(2分)
(2)“西学东渐”(1分)。
传教士把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突出贡献;(2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2分)
(3)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中法《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3分)(4)义和团运动。
(1分)
原因:山东教会势力猖獗;山东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起点;山东是列强争夺的焦点。
(3分)
32.(1)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分解着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3分)。
材料二: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3分)
(2)弱点:投资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重工业落后;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3分)
认识: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分)
33.(1)关系:在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了隶属关系;元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4分)
(2)无论是爱国将领还是台湾人民都把台湾看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对外敌对台湾的侵占。
(2分)
(3)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有深厚的骨肉情义。
(2分)
34.(1)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抑制人民革命。
(4分)评价:其救亡图存的变
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爱国;但抑制人民革命,反映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4分)
(2)观点: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
(2分)依据:一是效法俄日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
(4分)
(3)原因:维新派抑制有民革命,从而使其变法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