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2021年全国乙卷
(2021·全国高考真题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 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 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 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易错易混】 9.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提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10.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提示×。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范畴(面)---重点(点)---对应(标题)
五、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观点:三大关系、趋势+三大动力、人民群众;.......
一轮复习第十周任务清单
周一: ①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周二 ③真理特点—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及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④认识含义、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
周三 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⑥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总趋势原理及方法论 周四 ⑦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及方法论 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周五 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原理及方法论 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及方法论
2、教材标题范畴梳理---对应的知识点有哪些?: “社会历史的本质”;实践---劳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两大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趋势、动力(根本、直接、强大)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含义、作用---观点、路线) “寻觅社会的真谛”;--本质、发展(规律、总趋势)、主体(人民群众)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3、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 开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 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意识】 永葆“赶考”的清醒,才能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思想
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议题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
分析以下材料信息,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哪些知识? A、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 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原理表述】 “赶考”意识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奋斗精神的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
②要全面深化改革。 5.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社会的基本矛盾(2对矛盾)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要不断调 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2)社会的基本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反复练习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GHK)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 国家政权… √
E
按劳分配制度 ×
减税降费政策 发展慈善事业
经济基础
G 人民代表制度 √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意识形态 √ F 大机器生产 × 生产力 H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解题妙法】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
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 变革。
I 生产中的雇佣关系 /互助关系 × 经济基础 J 天宫一号/神14/机器人 × 生产力
K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L“三权分置”制度 × ★(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 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方法论: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生产关系使 之适合生产力状况,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 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 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 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价值
议题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
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易错知识整合】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 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2、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反作用具有双重性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强大动力。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是人民群众。
议题三:社会历史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 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原因: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内容: 3.要求(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哲学核心考点
●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7.实践及其特点; ●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9.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11.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总趋势; ● 12.社会历史的主体;1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1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错易混】 6.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注意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议题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②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 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 进一步提高。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21·全国高考真题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 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习近平说:“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 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带领 人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在一场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断“赶考”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易错易混】 9.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提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10.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提示×。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范畴(面)---重点(点)---对应(标题)
五、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观点:三大关系、趋势+三大动力、人民群众;.......
一轮复习第十周任务清单
周一: ①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周二 ③真理特点—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及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④认识含义、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
周三 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⑥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总趋势原理及方法论 周四 ⑦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及方法论 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周五 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原理及方法论 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及方法论
2、教材标题范畴梳理---对应的知识点有哪些?: “社会历史的本质”;实践---劳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两大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趋势、动力(根本、直接、强大)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含义、作用---观点、路线) “寻觅社会的真谛”;--本质、发展(规律、总趋势)、主体(人民群众)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3、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 开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 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意识】 永葆“赶考”的清醒,才能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思想
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议题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
分析以下材料信息,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哪些知识? A、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 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原理表述】 “赶考”意识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实践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奋斗精神的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
②要全面深化改革。 5.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社会的基本矛盾(2对矛盾)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要不断调 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2)社会的基本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反复练习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GHK)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 国家政权… √
E
按劳分配制度 ×
减税降费政策 发展慈善事业
经济基础
G 人民代表制度 √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意识形态 √ F 大机器生产 × 生产力 H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解题妙法】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
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 变革。
I 生产中的雇佣关系 /互助关系 × 经济基础 J 天宫一号/神14/机器人 × 生产力
K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L“三权分置”制度 × ★(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 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方法论: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生产关系使 之适合生产力状况,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 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 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 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价值
议题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
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易错知识整合】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 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2、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反作用具有双重性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强大动力。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是人民群众。
议题三:社会历史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 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原因: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内容: 3.要求(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哲学核心考点
●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7.实践及其特点; ●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9.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11.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总趋势; ● 12.社会历史的主体;1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1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错易混】 6.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注意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议题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②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 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 进一步提高。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