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5章学习提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提要
1.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胀率较小时,有r=名义利率一预期通胀率)影响消费和储蓄。

一方面,实际利率是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即储蓄)的相对价格,消费和实际利率成反向变动;另一方面,由于已积累的资产能得到由利率带来的收益,又使得消费和实际利率有同方向变动趋向。

因而,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是不明确的,有争议的。

实际数据表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2.投资理论:尽管投资在总需求中比重要比消费小得多,但由于投资支出的波幅要比消费大得多,因此可以用来解释很大份额的经济波动幅度;同时,投资也是经济长期增长和有效运行的首要决定因素之一,因而研究投资理论就很有必要。

与前述内容相联系,一般而言,高储蓄与高投资是相对应的。

3.存货投资包括原材料、正在生产中的货物和待售产品。

存货有两个职能--管道职能和缓冲职能。

存货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有密切关系。

存货投资的波动要比其他投资的波动大。

二、讨论题
1.怎样计算投资的预期的利润率?
答: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取决于投资品购价和投资预期净收益。

投资品购价由市场决定,企业必须接受。

投资预期净收益是企业在做投资计划时确定的。

在二者确定时,通过贴现公式可以计算出资本边际效率即投资预期利润率。

2.凯恩斯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l)投资水平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市场利息率。

在资本边际效率给定时,投资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而增加。

(2)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由于预期的作用,资本边际效率可能急剧下降。

(3)由于流动偏好,利息率下降受阻。

(4)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利息率下降受阻,投资需求不足。

3.从投资曲线看,投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答:(1)若投资曲线给定,投资水平随着利息率下降而增加。

(2)若利息率给定,投资水平随着投资曲线右移而增加。

4.怎样理解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答:(1)随着投资增加,供给增加,产品价格下降;(2)随着投资增加,对要素的需求增加,要素价格上涨。

这样,投资预期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无论如何,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是投资越多,通过这种投资获利越来越困难。

就是说,一般而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是存在的。

在市场经济中,这种情况将向企业提供持续的刺激,促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5.凯恩斯投资理论和由生产函数导出的投资理论有何联系?
答:两个理论看上去似乎完全不同,其实有密切的联系。

两个理论的相似处:(1)两个理论都认为投资是利息率的减函数。

前者直接
给出投资和利息率的关系,后者把利息率隐藏在使用资本的成本C中。

(2)两个理论都认为投资是产出(预期总需求)的增函数。

后者在合意资本存
量的公式中直接给出,前者将其隐含在贴现公式的投资净收益中。

投资净收益
R=Y-WL
显然,产出(预期总需求)增加使投资净收益增加,又使资本边际效率增加,
在利息率不变时,就会导致投资增加。

两个理论的区别处:
(l)劳动成本一工资,后者在合意资本存量以及投资公式中直接给出,前者隐
含在贴现公式中(R=Y-WL)。

问题是在二者中,工资W与投资的关系恰好相反。

后者表现的关系是:合意资本存量从而投资随着工资W提高而增加。

前者表现的关系是:随着工资W提高,投资预期净收益减少,从而投资减少。

对这种矛盾解释如下:
后者考虑到企业的投入替代,因此,当工资提高时,企业就会用资本替代劳动,从而
使投资增加。

前者没有考虑企业的投入替代,因此,当工资提高时,投资净收益下降,投资减少。

(2)资本成本C,后者在合意资本存量以及投资公式中直接给出,投资是资
本成本C的减函数。

前者隐含在贴现公式中。

以。

表示净利润,则投资净收益
R=Y一WL=C十π
即投资净收益等于资本成本加净利润。

如果资本成本的提高引起净利润的下降,则投
资净收益不变,从而投资预期利润率不变。

资本成本似乎不会影响投资。

但是,资本
成本随着折旧率或翻息率的提高而提高。

利息率提高使投资预期利润率与市场利息赚
的差变小,从而使投资水平下降。

可见,虽然二者都把投资看成资本成本的减函数,但资本成本在其中发挥作用
的方式是不同的。

(3)生产函数。

后者给出了具体的生产函数,前者只是给出了一般的生产函数。

(4)投资水平的决定。

后者给出了合意资本存量公式,合意资本存量与实际资本存量之差就是投资。

其中,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利息率隐藏在公式的背后,没有直接露面。

而前者给出了简明扼要的公式:投资水平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市场利息率。

当然,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诸因素也没有直接露面。

6.加速折旧对合意资本存量从而投资有何影响?这与现实中企业偏好加速折旧是否矛盾?
答:根据合意资本存量公式,加速折旧使资本成本提高,这样促使企业用劳动替代资本,结果合意资本存量下降,投资下降。

这样,从“本本”上看,似乎加速折旧对企业投资产生了不利影响。

现实中,企业偏好加速折旧是因为这样可以避税。

加速折旧使实际利润的一部分转变为成本,这样帐面利润减少,上缴的利润税减少,企业的实际利润增加。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未分配利润也会增加。

这时候企业是否增加投资,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情况才能决定。

合意资本存量公式没有考虑这种企业行为,只是简单地认为加速折旧使资本成本提高,从而使投资下降。

三、案例
案例1 什么是投资
初学宏观经济学的人有时弄不懂宏观经济学家如何以一些新而特殊的方式运用相似的词。

一个例子是“投资”这个词。

混淆的产生是因为对个人看来像投资的东西对整个经济来说并不是投资。

一般规则是经济的投资并不包括仅仅在不同个人之,间重新配置资产的购买。

当宏观经济学家用投资这个词时,投资是创造新资本。

我们来考虑一些事例。

假设我们观察到这两个事件:
·斯密为自己购买了一所有100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式房子。

·琼斯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全新的现代房子。

这里什么是总投资?是两所房子,一所房子,还是没有?
在一个宏观经济学家看来,这两个交易中只有琼斯的房子算作投资。

斯密的交易并没有给经济创造出新房子,它仅仅是对已有房子的重新配置。

斯密的购买对斯密是投资,但对出售房子的入是负投资。

与此相比,琼斯为经济增加了新房子;她的新房子算作投资。

同样,考虑这两个事件:
·盖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购买了巴菲特500万美元的IBM股票。

·通用汽车公司向公众出售了1000万美元的股票,并用收入建立了一个新汽车厂。

在这里,投资是1000万美元。

在第一个交易中,盖茨投资于IBM股票,而巴菲特是负投资;经济中没有投资。

与此相比,通用汽车公司用经济中一部分物品和劳务产出来增加自己的资本存量;因此,它的新工厂算作投资。

案例2
“适时”仓储管理法
西蒙公司就是著名的“美舒牌床垫的制造商。

但是在80年代中期,
西蒙公司陷入了困境。

当时西蒙公司有19个工厂和16个仓库,128辆卡车
和 200辆拖车来往其间。

公司的仓储费用高昂,单是运输费用就占总销售额
的6%。

怎么办呢?解决之道,就是一种叫做“适时”的生产体系。

公司不
再将产品从工厂运往仓库.然后由仓库送到零售商店.而是坚持只在接到订
单之后才开始生产。

关键在于如何设计一种系统,确保顾客能在4天内得到
订购的商品。

西蒙公司为此进行了重组,削减全部仓库和5个工厂。

经过细心计划.
西蒙公司现在只留下85辆卡车,因此节约了过去用于工厂和多余卡车的开
支。

同时,公司的市场份额增加了4%。

西蒙公司的这一计划其实基于丰田公司在1972年首先提出的“适时”
仓储体系,其设想是只有在立即需要生产的情况下才送原料到仓库,从而使
仓储水平降到最低。

丰田和其他大型生产商一样面临一个基本仓储的难题。

一方面,某些生产原料告罄可能导致工厂停工;方一方面,大量囤积原料意
味着公司必须提前支付这部分费用,而且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

此外,一些
产品如果存放过久可能出现变质。

运用适时仓储体系,许多小批量的材料分发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之内
完成.而如果积赞成很大数目才运送,往往需要储存几天乃至几星期的时
间。

这个体系的目的是保证材料立即赶上生产需要,不必在仓库等待。

自从
1972年被丰田公司首先采用之后.这一体系在70年代后期迅速风靡日本产
业界。

80年代,这一体系进入美国包括通用汽车、国际商用机器、惠普、通
用电器和布莱克与德克尔在内的各大公司率先仿效。

除了节约运输及存储的成本以外,“适时”体系还有助于公司多方面的
现代化,《经济学家》杂志曾经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喜爱的类比就是河中之水。

当水面下降,岩石就开始露出来。

这些岩石可以被挪开,而不是挡道。

换句话说,背负大量存货可能为公司掩盖许多组织方面的问题。

如何组织事
物使仓储不致成为日常负担或者不断累积,可能是一种提高公司整体效率
的有力措施。

假如“适时”体系可以在整个经济中得到广泛运用,那么经济的整体稳
定性就很可能增加。

当产品销量减少,保持大量存货的公司可能在一定时间
内根本不再购买原料,尽量倾销存货。

而采用“适时”仓储体系的公司只需
要少量削减原料采购量,根据销量的下降情况减少生产。

资料来源:Joseph E. Stiglitz 《经济学》小品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