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运动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
昨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组合图形的运动》这一课时。

因为之前我没有玩过七巧板,备课时看到新教材中组合图形的运动的相关例题时自己都蒙了,没有明白题意。

我便仔细阅读思考,原来题目是把七巧板放在方格纸上,摆成正方形,再把正方形中七巧板的每一块版经过旋转平移成了小鱼图。

请同学们先在鱼图上画出七巧板的每块板的轮廓线,然后再说出每一块板分别是经过怎样的运动成鱼图的。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可是教学时可犯难了,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无法用课件直观展示,怎么办?也不能空说呀,还想让学生看个、想个、说个明白。

我便不怕费事,先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方格纸,照例题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

并在方格纸的横轴和纵轴上分别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标上序号。

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先在书上把鱼图上的七巧板进行分解并标上序号。

指名一个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画到黑板上。

最难的就在第二步了,分别说出每一块板是经过怎样的旋转和平移成鱼图的。

同桌先合作交流相互说说,接着指名说并记录下来。

嗨,下面教室里讨论声由小到大,此起彼伏。

五分钟过去了,分享同学的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起来表达,感觉还是难以说清楚了,时间不多了,进行得不够顺利,我便忍不住引导学生一块一块的分解,一块一块的描述它的运动过程。

我一块一块的说完了,学生靠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不知是否真的懂得,叮铃铃,下课了。

我累极了。

可是,我怎么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喜悦呢?
我在想,如果多媒体能用,课件能做成每块板经过旋转、向下平移、向右平移的动画过程演示出来该多好。

教师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么多,加油!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2)
一、根据试教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本节课“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是人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例1和例2。

一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把例1、例2、、例3放在一起学习。

我在试讲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发现,如果在一节课内既要完成认识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及特征。

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例2)。

又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三角形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例3),40分钟不够用,很多环节只能行云流水,不能落实。

所以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

在完成例1、例2教学任务同时,精心选择“铅笔”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桌配合完成各种形式的“旋转”活动。

然后再把铅笔想成线段,加入研究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为例3做孕伏。

二、注意丰富教材实例,解释概念本质
提起“旋转”一课,相信不少教师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转椅,风车、摩天轮在悠闲地转动。

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实例。

但是因为这些实例的局限性,影响概念的科学构建。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但是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钟摆没有转一圈,所以不是旋转,应该是平移”。

分析其原因,由于在第一学段学习时,教材提供的具体实例都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整圆周运动,这样给部分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转一圈才是旋转,即旋转就是转圈。

实际钟摆的运动属于钟摆围绕一个点作局部的圆周运动,也应该属于旋转的范畴。

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

小学阶段关于图形变换的教学定位在于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

如果选取例子不够典型或者具有局限性,就容易屏蔽概念本质,有时还可能产生歧义,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于是,我增加了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

我的再思考:本节课如何在教学实施中,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更好地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能够使学生感悟。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3)
一、根据试教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本节课“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是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例1和例2。

一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把例1、例2、例3放在一起学习。

我在试讲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发现,如果在一节课内既要完成认识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及特征。

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例2)。

又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三角形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例3),40分钟不够用,很多环节只能行云流水,不能落实。

所以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

在完成例1、例2教学任务同时,精心选择“铅笔”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桌配合完成各种形式的“旋转”活动。

然后再把铅笔想成线段,加入研究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为例3做孕伏。

二、注意丰富教材实例,解释概念本质
提起“旋转”一课,相信不少教师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转椅,风车、摩天轮在悠闲地转动。

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实例。

但是因为这些实例的局限性,影响概念的科学构建。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但是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钟摆没有转一圈,所以不是旋转,应该是平移”。

分析其原因,由于在第一学段学习时,教材提供的具体实例都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整圆周运动,这样给部分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转一圈才是旋转,即旋转就是转圈。

实际钟摆的运动属于钟摆围绕一个点作局部的圆周运动,也应该属于旋转的范畴。

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

小学阶段关于图形变换的教学定位在于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

如果选取例子不够典型或者具有局限性,就容易屏蔽概念本质,有时还可能产生歧义,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于是,我增加了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

我的再思考:本节课如何在教学实施中,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更好地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能够使学生感悟。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4)
生活中许多复杂的图形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

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所要展示的就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节课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

1、在普通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定理、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较快进入学习角色,避免了教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

2、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可以是具体的生动的。

3、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定位是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操作活动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能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

基于目标将数学活动分为:操作前的思考和准备、操作中尝试和策略改变、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操作前确定活动步骤:1.折2.画3.剪(如何折纸、怎么画)设置了矛盾冲突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中首先对自主思考的折和画进行尝试,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尝试剪1个小人,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建立信心。

接下来挑战“对折两次”剪手拉手的2个小人。

这是完成大目标前的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

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栽跟头表现出了失望的叹息声,这时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我才用了两个方法(1)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上的引导,进行策略的调整,改变一下学生的定势思维。

(2)等待第一个成品并展示,顿时激励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的情绪。

于是每一小组能出现作品,接下来组内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忙,全班进
行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独立钻研的同学、热心助人的同学、虚心求教的同学、心灵手巧的同学、善于表现的同学等等,每个孩子的优点完全呈现,成功后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那种炫耀得意的神情是最可贵的。

有了手拉手两个小人的经验以后,加深问题难度“对折3次能剪出几个小人呢?”“剪8个小人需要对折几次呢?”对现象进行归纳,找规律,这呈现的是小人人数关于对着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当然学生不需要知道,只要经历过程并对操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会解决问题即可。

在本节课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要消除刻板印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不受约束,只是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只要找对了合适的方向就可能成功。

解决问题就像开门一样,每扇门都有它的钥匙,找到合适的钥匙就行,但是钥匙众多,运气好的一次过关,运气不好的,需要反复尝试很多遍,在尝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烦、急躁、放弃、失望等等情绪,控制好情绪耐心的从头来一遍(虽然会慢些),就当是磨合的过程吧,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这节课反倒凸显了几位同学不仅能率先剪出两个小人,并通过经验的积累自主探究出4个小人、8个小人的作品,其中有创意剪出了3个小人,剪出6个小人,剪出了16个小人,每位孩子都是未来之星,可见无论时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验很重要,它们能通过累加产生新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想会伴随一生,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动脑解决。

本节课孩子们通过尝试、调整方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很开心,下课了他们争着抢着抱着要送我作品,好感动,好幸福。

有时候从教学中也会反思我平时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希望不断完善使之成熟,从内在提升自己吧。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6)
经过长时间的备课、试课、打磨、赛课,加之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同行的评论,让自己对本堂课的反思活动异常的持久和深入。

作为一堂竞赛课,从学校,到区里,到市里,这一路走来,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尤其是一名农村一线青年教师来说,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这堂课所需要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丰富多彩的。

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不仅仅是做做PPT,选选背景音乐,还涉及到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

在区里赛课时,面对全新的一台多功能投影仪,我是选择了放弃使用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完全不懂操作。

这使得在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就只能选择传统模式下的站立口头汇报形式。

这样,不仅检测教学效果的范围缩小,耗时长,还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后果。

然后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教师对新生多媒体设备的畏惧和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教学过程上,一些环节虽然设计比较灵活,也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

然而,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强,整堂课越到后面,教师主体性越突出。

这个问题的产生,反思再三,只能怪自己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缺少了解,过于沉溺在农村粗糙的、传统的、落后的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思想上。

当然,这也体现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懒惰情绪和教师职业缺乏崇敬心理。

这都是危害巨大的,它会使得自己愈发的落后下去,直到被新社会所摈弃。

综合来看,这次教学活动的意义是巨大的。

希望,自己能时刻警醒自己,时刻鞭策自己,时刻督促自己,向着一个目标,谨言厉行,持之以恒,以求达到自己的教育理想,展示出自己的教育情怀!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定位是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操作活动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能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

基于目标将数学活动分为:操作前的思考和准备、操作中尝试和策略改变、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操作前确定活动步骤:1折2画3剪(如何折纸、怎么画)设置了矛盾冲突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中首先对自主思考的折和画进行尝试,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尝试剪1个小人,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建立信心。

接下来挑战“对折两次”剪手拉手的2个小人。

这是完成大目标前的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

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栽跟头表现出了失望的叹息声,这时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我才用了两个方法(1)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上的引导,进行策略的调整,改变一下学生的定势思维。

(2)等待第一个成品并展示,顿时激励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的情绪。

于是每一小组能出现作品,接下来组内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忙,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独立钻研的同学、热心助人的同学、虚心求教的同学、心灵手巧的同学、善于表现
的同学等等,每个孩子的优点完全呈现,成功后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那种炫耀得意的神情是最可贵的。

有了手拉手两个小人的经验以后,加深问题难度“对折3次能剪出几个小人呢?”“剪8个小人需要对折几次呢?”对现象进行归纳,找规律,这呈现的是小人人数关于对着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当然学生不需要知道,只要经历过程并对操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会解决问题即可。

在本节课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要消除刻板印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不受约束,只是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只要找对了合适的方向就可能成功。

解决问题就像开门一样,每扇门都有它的钥匙,找到合适的钥匙就行,但是钥匙众多,运气好的一次过关,运气不好的,需要反复尝试很多遍,在尝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烦、急躁、放弃、失望等等情绪,控制好情绪耐心的从头来一遍(虽然会慢些),就当是磨合的过程吧,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这节课反倒凸显了几位同学不仅能率先剪出两个小人,并通过经验的积累自主探究出4个小人、8个小人的作品,其中有创意剪出了3个小人,剪出6个小人,剪出了16个小人,每位孩子都是未来之星,可见无论时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验很重要,它们能通过累加产生新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想会伴随一生,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动脑解决。

本节课孩子们通过尝试、调整方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很开心,下课了他们争着抢着抱着要送我作品,好感动,好幸福。

有时候从教学中也会反思我平时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希望不断完善使之成熟,从内在提升自己吧。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8)
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的云顶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能只是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发展,要着眼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要准备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

2、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可是他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过获得的知识却是很难忘记的。

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活动,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照镜子等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在推一推、移一移等活动中理解图形的平移,在转一转、扭一扭等活动中认识旋转现象;同时,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上述运动方式的特征。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9)
今天第一次在实习的时候上新授课,也是我第一次面对有孩子的课堂开展新知教学,经过实际的教学,我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灵活的,只有你真正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明白孩子的思维方式,才能从孩子特殊的表述中把握住教学机会。

结合在两个班所上的课,我对今天的新授课进行反思。

在复习导入环节,只是固定的复习旋转三要素和图形旋转的特点,因为不熟知教材编写的意图与两个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只是讲了大方面,并没有为接下去学生尝试画图提供特别提示。

忽视了三角形旋转过程中可以看做是两条直角边的旋转。

复习导入和新知教学两个环节连接太过勉强,没能顺其自然的过渡。

新知教学环节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学生画图操作环节太久,导致后面练习题的时间几乎没有。

在学生画图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准确找到旋转点,也忽视了书本上已给出的点A’。

在巡视过程中,我只注意学生是否画的正确,没有对学生进行画法的指正或方法提示。

尝试环节结束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画正确。

学生展示环节,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步骤及时的进行的提问和分析,导致学生对画图步骤并不明确。

第一节课时在学生画完之后再进行分析,如何找对应点,找出旋转前后三角形直角边的关系,虽然请学生上来讲解并结合三角
板进行演示,但是学生还是很难系统的掌握画法,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讲解。

我在讲解时太过依赖于教案而忽视了教材中的提示,没有做到与教材相结合。

正是我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不能很好地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导致整节课学生积极性都不高,对知识点的讲解也调理不清晰。

在两节课中间,老师指出了一些讲解的要点,如何修正,如何进行补充,如何讲解才会显得条理清晰。

老师指导了很多,但是反思第二节课,我发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学生展示中的讲解我还是没有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

现在想来,我还是太过于依赖教案,不能灵活的转换教学过程,不能把握讲解知识点的机会,很难找到介入的点。

感觉学生听的并不完全明白,在后来分析练习题时不能描述画图步骤。

而且我讲解的步骤也有问题。

画图的重点应该是找对称点,先找到点再画出线条,我在讲解的时候说先画oA’,没有强调画图的关键步骤是找到对应点。

在归纳的时候没有强调旋转中心不变和形状大小不变。

第二节课还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画图的时候安排时间太久,不能很好地把握各个环节的时间,导致两个班都只讲了一道练习题。

练习环节只是让学生画了一道逆时针旋转90°的图形,与例3旋转方向相反。

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能画正确但是让学生上台讲时依旧不能讲出画图的具体步骤。

学生大概知道怎么画但是并不能条理清晰的进行描述,没有完全的理解怎样画旋转90°以后的图形。

回顾两节课,课前准备没有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三角尺和铅笔,在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用水笔画图,而且课堂中有很多学生离开位置去书包中找学具,课堂纪律有点乱。

在学生展示环节,我都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错过了知识点引入的时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画图步骤。

在后来的知识新授也仅凭着教案的流程讲,面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方向。

因为没有充分的理解教材,对教学知识点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整节课上的心里都惶惶的。

当学生出现预设意外的回答时不知道如何引导,课堂环节衔接有点生硬。

心中有教材心中有体系才能面对孩子出乎意料的回答,才能及时把握教学时机,才能把课堂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被学生牵着走。

备教材备学生才能备好教法,有体系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作为刚接触到鲜活学生的实习老师,我首先应该做到熟悉教材,熟知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只是听老师在上面讲解。

而且学校使用导学案,孩子们比其他学校的孩子更加的灵活更加的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根据学生的想法来不断改变教学思路。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定位是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操作活动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能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

基于目标将数学活动分为:操作前的思考和准备、操作中尝试和策略改变、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操作前确定活动步骤:1.折2.画3.剪(如何折纸、怎么画)设置了矛盾冲突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中首先对自主思考的折和画进行尝试,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尝试剪1个小人,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建立信心。

接下来挑战“对折两次”剪手拉手的2个小人。

这是完成大目标前的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

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栽跟头表现出了失望的叹息声,这时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我才用了两个方法(1)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上的引导,进行策略的调整,改变一下学生的定势思维。

(2)等待第一个成品并展示,顿时激励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的情绪。

于是每一小组能出现作品,接下来组内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忙,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独立钻研的同学、热心助人的同学、虚心求教的同学、心灵手巧的同学、善于表现的同学等等,每个孩子的优点完全呈现,成功后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那种炫耀得意的神情是最可贵的。

有了手拉手两个小人的经验以后,加深问题难度“对折3次能剪出几个小人呢?”“剪8个小人需要对折几次呢?”对现象进行归纳,找规律,这呈现的是小人人数关于对着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当然学生不需要知道,只要经历过程并对操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会解决问题即可。

在本节课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要消除刻板印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不受约束,只是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只要找对了合适的方向就可能成功。

解决问题就像开门一样,每扇门都有它的钥匙,找到合适的钥匙就行,但是钥匙众多,运气好的一次过关,运气不好的,需要反复尝试很多遍,在尝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烦、急躁、放弃、失望等等情绪,控制好情绪耐心的从头来一遍(虽然会慢些),就当是磨合的过程吧,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这节课反倒凸显了几位同学不仅能率先剪出两个小人,并通过经验的积累自主探究出4个小人、8个小人的作品,其中有创意剪出了3个小人,剪出6个小人,剪出了16个小人,每位孩子都是未来之星,可见无论时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验很重要,它们能通过累加产生新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想会伴随一生,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动脑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