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化市高一生物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高茎与水稻的矮茎
B. 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C. 猫的白毛与卷毛
D. 棉花的粗纤维与短纤维
【答案】B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豌豆的高茎与水稻的矮茎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猫的白毛与卷毛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棉花的粗纤维与短纤维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点睛】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2.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解:A、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并没有发现其化学本质,A错误;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噬菌体利用生物结构自身的特点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说服力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强,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故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说明有些病毒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而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D错误.
故选:B.
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烟草花叶病毒.
3. 如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中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1与2,3与4
D. 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知,该细胞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是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故A错;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故B错;本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上下对应的染色体相同,故C错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 下图甲细胞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组成分析右侧哪一细胞可能与甲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A. B. C. D.
【答案】C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
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精细胞的两条染色体都是白色,所以C选项细胞可能与图示精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5.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是()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
C.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D.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印证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摩尔根将该果蝇和红眼雌果蝇交配,F1全为红眼.从这一实验他们推断,白眼基因是隐性的,亲代白眼雄果蝇是隐性纯合子,红眼雌果蝇是显性纯合子。

F1代的红眼果蝇相互交配产生F2代,F2代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是3:1,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于是,摩尔根等推论,眼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红眼是W,白眼是w。

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萨顿蝗虫细胞观察实验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属于实验证据,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6. 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为红褐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雌牛则是红色。

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为()
A. 雌性,Aa
B. 雄性,Aa
C. 雄性或雌性,aa
D. 雌性,aa或Aa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AA,子代的红色小牛基因型为A_,基因型为Aa的雄牛表现为红褐色,故该小牛只能是雌性,所以本题应选A。

7. 在下列4个遗传系谱中(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发病率在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故选:B.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8.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B.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
C. 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 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DNA复制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所以A
正确。

B、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教材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9. “DNA指纹技术”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具有()
A. 稳定性
B. 特异性
C. 多样性
D. 可变性
【答案】B
【解析】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使得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名师点睛】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10. 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磷酸和五碳糖排列在内侧
C. 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 碱基对构成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略
11.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C)/(T+G)=0.4,则在其互补链中及整个DNA中该比例分别
是()
A. 0.4,0.4
B. 2.5,0.4
C. 2.5,1.0
D. 0.6,1.0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由碱基互补配对原理,我们可以推出,(T+G)/(A+C)=0.4,则(A+C)/(T+G)=2.5,在整个DNA链中,A=T.G=C,所以(A+C)/(T+G)=1。

选择答案C。

考点:碱基互补配对
点评:计算性质的试题,按着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计算就可以解题,难度适中,是常考题型。

12. 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 )
A. 7(a-m)
B. 8(a-m)
C. 7(a/2-m)
D. 8(2a-m)
【答案】C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m)个。

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3-1)×(a-2m)/2=7(1/2a-m)个,故选C。

考点:DNA分子结构
13. 遗传密码通常是指()
A. 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B. 转运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C. 核糖体上决定氨基酸的碱基序列
D. 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不同碱基序列
【答案】D
【解析】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t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B错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而密码子在mRNA上,C错误;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D正确。

【点睛】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其余61中密码子都能编码氨基酸,且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

14. 如下图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人工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A、B、C、D中的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重组病毒”丙的组成是甲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乙病毒的RNA,又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因此重组病毒丙的遗传物质是乙病毒的RNA,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乙病毒的RNA控制合成的,应与乙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相同,丙病毒的子代的RNA由乙病毒的RNA复制而来,与乙病毒的RNA相同。

所以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故选D。

【点睛】此题知识点的核心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外壳,丙病毒的子代的蛋白质外壳由乙病毒的RNA控制合成的,此题往往选成B选项。

15. 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4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A. 1/4
B. 1/8
C. 1/16
D. 1/24
【答案】B
【解析】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4次后得到24=16个DNA。

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2个DNA分子各含一条母链,其他DNA分子不含15N ,所以复制4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2/16=1/8,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6. 白化病人出现白化症状的根本原因是()
A. 病人体内缺乏黑色素
B. 病人体内无酪氨酸
C. 控制合成酪氨酸酶的基因不正常
D. 长期见不到阳光所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无法合成,即控制合成酪氨酸的基因不正常,故C正确。

缺乏黑色素是直接病因,故A错误。

病人体内缺乏酪氨酸酶,
故B错误。

不是长期见不到阳光,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7. 某校学习小组进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研究中,不正确的是()
A. 制定调查方案中应包括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B. 调查白化病,在有该病的社区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汇总数据并计算发病率
C. 调查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并绘制家系图,研究遗传方式
D. 调查红绿色盲,班级调查数据计算:男(女)患者总数╱被调查的总人数
【答案】D
【解析】制定调查方案中应包括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A正确;调查白化病,在有该病的社区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汇总数据并计算发病率,B正确;调查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并绘制家系图,研究遗传方式,C正确;调查红绿色盲,班级数量太少,应在学校范围内调查,D错误。

18. 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受精卵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B.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
C. 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D. 受精作用与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无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故错误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受精作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B. 用35S标记T2 噬菌体,侵染、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C. 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所需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

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所以应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A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是质量较轻的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或噬菌体,沉淀物中是质量较重的含子代噬菌体的大肠杆菌。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侵染、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B项错误;T2噬菌体属于病毒,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所需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C项正确;该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名师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知识总结
1.实验材料: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2.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该实验中用
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结果结果分析
对比实验(相互对照)
含32P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5.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20. 纯合白色球状南瓜与纯合黄色盘状南瓜相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F1全为白色盘状南瓜。

若F2中有纯合的白色球状南瓜380株,则杂合的白色盘状南瓜大约有多少株()A. 380株 B. 760株 C. 1520株 D. 3040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说明白色盘状为显性性状,且亲本均为纯合子(AABB×aabb),F1为双杂合子(AaBb),则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盘状(A_B_):白色球状(A_bb):黄色盘状(aaB_):黄色球状(aabb)=9:3:3:1,其中纯合的白色球状南瓜(AABB)占后代的1/16,有380株,因此杂合的白色盘状南瓜(A_B_b)占8/16(除AABB),有3040株。

D正确。

A、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21. 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得F1,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从F1自交所得种子中,拿出一粒绿色圆粒和一粒绿色皱粒,它们都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A. 1/16
B. 1/2
C. 1/8
D. 1/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中,绿色圆粒3/16,纯合为1/3,绿色皱粒一定纯合,所以拿出一粒绿色圆粒和一粒绿色皱粒,它们都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故选D
考点:本题着重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

22. 一条染色单体含有一个双链的DNA分子,那么,四分体时期的一条染色体含有()
A. 四个双链DNA分子
B. 二个双链DNA分子
C. 二个单链DNA分子
D. 一个双链DNA分子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且每条染色单体含有一个双链DNA分子。

因此,四分体时期的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双链DNA分子。

所以B正确。

A、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3. 豌豆豆荚绿色(G)对黄色(g)为显性,花腋生(H)对顶生(h)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下列杂交组合中,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的是()A. GGhh × ggHH B. GgHh × GGHH
C. GGHh × gghh
D. GgHH × GGHh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GGhh × ggHH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GgHh,表现型为一种,故A错误;GgHh × GGHH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G_H_,表现型为一种,故B错误;GGHh× gghh杂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GgHh和Gghh,表现型为两种,故C正确;GgHH × GGHh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G_H_,表现型为一种,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时,以DNA为模板合成某核酸的过程中,与碱基A配对是碱基T
B. DNA复制是以原DNA一条链为模板产生与原DNA分子完全相同的两个DNA
C. DNA分子因为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所以DNA分子复制的结果会发生基因突变
D. DNA分子复制和转录能够准确地进行,是因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D
【解析】分裂间期,细胞内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转录过程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此时与碱基A配对的是碱基U,A错误;DNA复制是以原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产生与原DNA分子完全相同的两个DNA,B错误;DNA分子因为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所以DNA分子能准确无误的复制,C
错误;DNA分子复制和转录能够准确地进行,是因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25. 南瓜的果实中,白色与黄色、盘状与球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有纯合白色球状品种与纯合黄色盘状品种杂交得到F1,再用F1自交得到F2,实验结果见下表。

其中表现型丁为()
P 白色球状×黄色盘状
F1 白色盘状
F2表现型及其
数量比例
甲乙丙丁
9 3 3 1
A. 白色盘状
B. 黄色盘状
C. 白色球状
D. 黄色球状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白色球状×黄色盘状,后代F1全为白色盘状,说明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盘状对球状为显性。

假设控制白色的基因为A,控制白色的基因为a,控制盘状的基因为B,控制球状的基因为b。

再根据表格中F1自交得F2的表现型之比是9:3:3:1,分离比之和等于16,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F1为双杂合子AaBb。

根据分析可知,F1AaBb自交得F2, F2为_B_、A_bb、aaB_、aabb=9:3:3:1,结合表格可知,丁的基因型为aabb,则表现型为黄色球状,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6. 下图表示某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正确的排列顺序应为()
A. ④①③⑤②
B. ④③①⑤②
C. ①④③⑤②
D. ①④⑤③②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图中①细胞还没有经过间期的复制,应为精原细胞;③细胞是精子;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精母细胞;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属于初级精母细胞;⑤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

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应为①④③⑤②。

所以C正确。

ABD
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精子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 人体中具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
A. 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
B. 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
C. 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
D. 转录的信使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A、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存在于人体所有的体细胞中,A错误;
B、基因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B错误;
C、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C错误;
D、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所以转录的m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分化;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人体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含有该个体全部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改变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

28. 人们利用X射线、紫外线等处理野生青霉菌,最终培育出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其育种原理是()
A. 基因重组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突变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X射线、紫外线等处理野生青霉菌,导致青霉菌基因发生改变,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选C。

考点:诱变育种的原理。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29. 下列有关杂交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可以得到新的优良品种
B. 需要用X射线处理生物
C.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其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答案】D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有新物种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D错误。

31. 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主要原因在于 ( )
A. 近亲结婚容易使后代产生新的致病基因
B. 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的致病基因较其他人多
C. 部分遗传病由显性致病基因所控制
D. 部分遗传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所控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遗传病由隐性致病基因所控制,故D正确,C错误。

近亲结婚一般不会使后代产生新的致病基因,A错误。

近亲结婚的双方携带的同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B错误。

本题选D。

考点:遗传病的发病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32. 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它们的祖先不同
B.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 变异的方向不同
D. 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答案】B
【解析】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某地的生物类型取决于该地自然选择的方向,只有适应该地自然环境的类型才能被保留,否则将被淘汰。

考点: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解。

33.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B.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
D. 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增强了抵抗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故选:A.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4. 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250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80只、150只、20只。

该果蝇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65%、35%
B. 6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