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4)
一、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从广义上讲,教育技术几乎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从狭义上讲,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二十年代以前
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心理学家将基于实验的理论应用于教学,这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启蒙。
循序渐进教学理论认为,经验是理解的关键,每个人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是他智慧地利用经验解决所遇到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原型。
在这一阶段,听觉教学和视听教学作为克服传统教学过分的言语表达的一种方法而被重视。
二.二十至四十年代
在技术上,视听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影)使视听教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在理论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的修改和完善发挥了作用。
三.五十至七十年代
电视技术的发展使电视及其他媒体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普莱西发明的教学机器虽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它却是教学自动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自动化向前迈进一大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阶段,传播学、认知心理学和系统理论被引入到教育技术领域;加涅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原理》和《学习的条件》两本书为教学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八十年代至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微机在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其在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系统集成术使数字化教学系统进入实用领域;虚拟技术的发展使虚拟现实开始进入教学领域。
在理论指导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开始发挥指导作用。
今后,教育技术仍会紧跟技术的发展,在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将新
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教育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毕业生应具备教育软件开发和电视教材制作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种电教设备的能力以及机房和网络维护的能力。
他们应能够成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各类机构的教育技术教学和培训工作、各级电教馆(站)、教育软件公司和影视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学制:4年,学生可在3—6年完成学业。
2.授予学位: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评定工作细则》要求,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专业方向:教育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教育。
4.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我区教育信息化和中学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教育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教育软件制作技术并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技术型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能力和知识。
(1)素质结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道中国近现代史,具有自强的意识;具有一定水平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懂得民族理论,执行民族政策,关心国际、国内形势与党的政策。
文化素质:教育技术工作的服务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人际交往、协同工作的能力;教育技术工作中制作和使用的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专业素质:由于教育技术工作本身具有综合性,所以要求学生要具有分析教学问题、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以及关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艺术表现的意识。
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2)能力结构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技术工作之一是制作和使用教育资源,而且要与学科教师沟通以获取相关信息,所以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应用知识能力:根据教育技术工作的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电视教材的制作和网络资源的制作。
创新能力: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电视教材的制作和网络资源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师的想法具体实现,而且要根据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媒体开发技术和艺术基础进行综合创新。
(3)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知识: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初步具备阅读外语专业文献的外语基础;知道分析教学问题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教育技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专业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水平。
人文社科知识: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制作教育资源或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要具备教育学二学位的教育学知识,要体现相关的艺术学和心理学基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接近专业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水平。
所以必须有相当的数理基础。
专业知识: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相关知识、艺术基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电视教材制作技术和网络资源制作技术。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六、学时与学分比例表
师范类专业学生必须修读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教育实习与教育见习6门课程,总计21学分。
学生毕业总学分=专业毕业学分(文科:140,理科:150,外语、音乐、体育、艺术类:160)+21学分。
七、教学计划总表
注:
1、实践环节填写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
八、实践环节及课程学时统计表
(统计内容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
九、教学计划中英文对照表
十、专业课程简介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离散数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54 课程学分:3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课程内容: 集合论、图论、代数结构、组合数学、数理逻辑。
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离散数学被分成三部分进行教学,即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
它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科学及相关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是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密切联系,使得离散数学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如C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
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传玉.离散数学基础.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李盘林等.离散数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3.屈婉玲等.离散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屈婉玲等.离散数学题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先修课程的要求:高等数学一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36 课程学分:2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教育技术概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搜索与利用,学生电子作品的指导与评价,电子版书的设计与制作,教师课堂教学辅助材料,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实践等。
考查方式:平时作业30%+期末考试7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邓杰,教育技术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陈琳,现代教育技术,河海大学出版社
3.赵勇主编张建伟孙燕青编译,教育技术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美】罗伯特·M·加涅主编张杰夫主译,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5.尹俊华,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先修课程的要求:无
课程名称:教学系统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54 课程学分:3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内容:《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依照迪克·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从教学设计导论入手,按照评价需求确定目的——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习者和环境——编写绩效
目标——开发考核量表——开发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设计并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设计并实施总结性评价——修改教学的顺序开展课程教学。
在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信息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倡导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资源利用的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倡采用多元的评价手段,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考核方式:作业占40%,考试占6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教学系统化设计》(第六版)Water Dick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李龙编著,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
先修课程的要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程学时:36+18 课程学分:3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主要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让学生掌握实用软件的使用和了解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为学生奠定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和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简介、Windows 2000的界面及基本操作、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和中文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03。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要精讲多练。
在每一次理论授课后,均安排有上机实验指导和习题。
学生入学第一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考试形式是机考,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windows系统操作和文档编辑题),考试后根据成绩高低划分成A班和B班。
虽然两个班同学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水平要符合大学本科要求,因此给B班比A班多安排10课时。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50%)+平时实验成绩(40%)+考勤(1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移芝,《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移芝,《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学习与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
3.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
4.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官方网站/
5.Microsoft 相关网站 /office
先修课程的要求:无
课程名称:C程序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48+32 课程学分:4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课程内容:C语言是一种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具有语言简洁、功能丰富、结构完整、表达力强、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适用于模块化编程等特点。
C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是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使用C 语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形成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本课程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C语言,了解它的用途、特点,初步掌握利用C语言编程解决各种实际应用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正确运用C语言编程打下基础。
同时使学生熟悉编程的思想,建立正确的编程思路,掌握一定的编程方法和技巧,为以后学习其它程序设计语言打下基础。
课程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讲解中结合实例,同时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作为补充。
考查方式:试卷笔试60%+实验4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谭浩强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卢凤双主编,《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2002年09月第1版
3.[美]克里斯·詹姆萨著,《C语言工具库》
先修课程的要求:计算机基础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48+32 课程学分:4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内容: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高效的传播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正在迅速扩大。
它已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在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鉴于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期间了解掌握一些关于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内部信息流通和指令系统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微型计算机程序运行的本质特征是数值运算和字符信息处理,并在上机实验中观察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程序设计的算法思想,为进一步学习网络技术﹑可视化编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技术等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目前微型机所用CPU芯片更新很快,教学中只能以80X86为例进行教学,力求使学生能够理解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并适当向新型号的CPU更强功能扩充。
整个《微机原理》教学讲授过程特别强调与《微机原理实验》课程的紧密关联性,旨在贯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中还要注意通过典型问题算法的讲授,引导学生在微观层面上认识微型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实质,将一些典型算法及其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迁移至相类似问题的解决上,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力水平。
考虑到学生在先修课程中没有“数字逻辑”的基本知识,故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开始阶段需适当补充这部分的相关内容。
考核方式:考试(卷面考试占70%,平时作业﹑讨论等占3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仇玉章.《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赵佩华.《微型计算机组成与接口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郑学坚.《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名称:教育传播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36 课程学分:2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
课程内容:设置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
学好其他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遵从以下几点: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掌握基本概念,对传播学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能够正确地理解,准确地解释;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对传播学的原理、原则、要求和方法能够做全面的理解和具体的阐述;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运用传播理论和方法,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笔试占80%,作业占2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2.沙连香主编.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先修课程:学与教的理论
课程名称:数据库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36+36 课程学分:4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内容:目前,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是从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SQLServer2000的具体应用,系统地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要求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基础上,具有编写SQL 语句的能力,熟练使用SQL语言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操作,满足对数据库更新和查询需要;具有操作使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素养,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加强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通过上机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上利用各种语言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奠定基础;为网页制作的学习及应用中数据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萨师煊、王珊主编.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向中凡主编.SQL Server 2000实用操作与技巧.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张莉、王强等编著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仝春灵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SQLServer2000(21世纪).北京:水利出版社
先修课程的要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36+18 课程学分:3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内容: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与网络发展与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要求的综合性知识较多,特别是计算机接口技术、通信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等。
课程通过对于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基本概念等的讲解,结合目前较为流行的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技术,通过实际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综合能力。
尤其是与本门课程的实验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设计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在当前的国民经济中,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是每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
课程要求侧重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体系结构中各层次意义及其相互间关系以及网络互连等知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为将来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设计、网络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是实践技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教育实习”中都会接触有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装配置训练环节,需要大量使用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除特别情况外,都必须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40%+试卷考试6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冯博琴主编,计算机网络(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
2.胡道元,信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
3.CISCO学院培训教程(参考文献)
先修课程的要求: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
课程名称:可视化编程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36+36 课程学分:4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内容:本课程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学生对可视化编程的认识,使学生掌握 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将编程思想应用于多媒体教学产品和管理系统中,使其能够掌握程序的技术方法。
本课程以技术为主,以案例为主线,包括基础、Microsoft .NET Framework基础、面向对象技术、数据访问、和XML、多媒体应用及系统开发。
本课程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内容、难度和进程。
考核方式:实验报告60%+综合作业4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Richard Blair,Jonathan Crossland 等著,刘乐亭译,Visual 入门经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1
2.(美)威利斯,(美)纽萨姆著,杨浩,李铭译,Visual Basic 2005入门经典(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1
3.美)依夫杰,(美)霍特卡,(美)赫利斯等著,杨浩,吴雷译,Visual Basic 2005高级编程(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1
先修课程的要求: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54+18 课程学分:4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内容:软件工程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将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之中。
根据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讲述软件的工程化开发方法和相关的开发工具、开发过程、开发规范,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本质,掌握常用的开发方法,并且能够自觉地将软件工程原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考核方式:试卷考试60%+课程设计4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2.瞿中、吴渝、刘群、刘冰,软件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语言。
课程名称:网络教育应用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36+18 课程学分:3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
课程内容: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系统设计﹑网络课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网络课程中学习评价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
本课程的教学应将网络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开发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以期指导学习者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网络课程,培养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以所学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理论为指导,规划设计“某门课程”的一个学习单元并初步进行开发。
学习成就使用量规工具评价。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相关网站,.cn.
先修课程: 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
课程名称:电视系统应用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54 课程学分:4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内容:该课程分六部分,即数字电视技术基础;摄像原理与摄像技术(包括摄像构图和摄像布光);录像原理与录像技术;编辑系统与编辑基础;电视音响;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包括虚拟演播室系统)及制作过程等六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电视系统工作的一般原理,理解电视技术相关的概念、术语及基本原理,熟悉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以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实践技能,为电视教材的制作奠定技术和艺术基础。
考核方式:书面考试(60%)+ 平时(40%)。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杨晓宏.新编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教程.兰州:国防工业出版社.
2.孟群.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姜秀华,数字电视原理与应用.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4.任金州,高波,电视摄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5.李兴国,田敬.电视照明,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先修课程的要求:艺术基础,计算机基础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32+32 课程学分:5
修读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内容:《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主干课,它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而且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的大型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同时又直接为从事各类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法。
本课程主要是以抽象数据类型的观点来组织和讲解线性表、树、二叉树、图等各种主要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为相应的抽象数据型,给出各种物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