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一、肯定
我们首先必须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

近年来,有不少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声音,称其戗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脉,割裂了国人的文化脐带。

这一观点是错误且十分有害的。

其一,任何文化体系如果没有对自身的反思与否定,最终将在僵化中死去。

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所经发展至清末几近死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千年来从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自我否定。

从这一点讲,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恰恰是其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然需求。

其二,任何一个真正走进过中国历史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堪称盛世的时期不多,而君昏臣暴的年代却不胜枚举。

广大百姓乃至作为社会精英的正直文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可以想象,专制给人性造成的伤害有多深。

以至于清,奴性成为了国民劣根性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封建永远具有正义的价值。

所以,对于新文化运动,我们首先应当给予肯定,且纵观中国当今社会,反封建的任务仍旧任重道远。

(我无意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但它毕竟浸淫其间二千年,且不论那些具有时代特殊性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也在其中变味变质,比如中庸。


二、否定
但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无所指的。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何一个爱国者无不想除旧布新,振兴中华。

导致中国近代积贫积弱之因,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当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恰恰是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新文化的干将们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将这一切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上,打倒孔家店便成了其主要的战斗口号与任务。

相比于当时以及至今仍处于先进层级上的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整整相差一个时代(从文化发展阶段上言,而不讨论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而当时精英们面对的中国两千年历史酱缸中已浸染变质的明清文化,尤其是以八股为代表的上层主流文化,斥之以腐朽落后是不为过的。

但这一切,并非导致中国社会无法摆脱封建恶梦,无法正常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原因,恰恰相反这一腐朽文化是中国上下两千年为暴力所扭曲的历史的现实反映。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最后走出封建的泥潭?
当我们走进中国历史会发现,中国这上下两千年的封建史异常艰辛曲折。

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四个历史时期的秦汉、唐、宋、明为四个历史非常时期分割成四个首尾不连的历史片断。

而这四个历史非常时期——西晋后的十六国、南北朝,唐后的五代十国,与宋同期存在或处其后的辽、金、元,明后的清,来自中国北方的落后的游牧民族的入侵,野蛮地击断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历史进程,将中国的社会形态一次又一次地强行拉回到半奴隶与半封建社会。

虽然这些入侵者最终都在汉文明的强力消融下被汉化甚至几近消失,但这一过程却极大的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使其始终无法在从其自身自然形成的
商品经济的作用下走向终结并顺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反而在不断地半奴隶半封建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无谓的历史循环中僵化变质,以致陷入封建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在外力的强力击打下才缓慢睁开睡意腥松的双眼。

这才是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恶劣的地缘政治、八百年的异族统治、由此导致地四度“回首”。

[计有十六国和北魏239年(318-557),五代十国、辽、金、元前后相继461年(907-1368),除去北宋167年(960-1127)仍余294年,清295年(1616-1911)。

总计828年,这其中还未计唐代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剧。

] 万里长城以其无言的沉默见证了这一恶运的始终。

于汉便已见端倪的中国工商业的发韧,历经1500年后到明末仍处于萌芽状态,足以证明这一扭曲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尤其是汉族的伤害有几深。

起源于心学的人性启蒙,直至现代才开始正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同样是中国这曲折的几近悲剧的历史的直接见证。

而同样深受其害的是汉文化。

这一滥觞于三代,形成于先秦,鼎盛于汉唐的即汉族上升时期的文化体系在这千年历史发酵中腐烂变质。

八百年的亡国耻辱最终沉积为挥之不去的奴性情节。

先秦之繁盛,汉唐之雄阔,已无缘于近代人的眼,他们面对的是一堆为扭曲的历史扭曲的畸型文化,不愤又何由?
但愤怒代替不了理性。

理性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历史之因,而是历史之果。

将文化,特别是以偏盖全的将已变质的后世文化当成整个文化体系定义为造成中
国近代积贫积弱的原因,不仅是错误的,唯心的,同时也是十分有害的,这直接导致了民族虚无主义,并因此使我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使我们在失去了文化特性后,沦为二等民族。

三、否定之否定
发韧于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其后的五四运动开始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反思之旅,而其主要干将初期对本土传统文化所持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注定其无法真正完成我们这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复兴。

虽然其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的初期态度都有所反思,但其后发生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他们无法真正完成对自身的否定。

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所持的否定态度,使得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始终无法很好地进行和完成。

但今天,全球化的浪潮却逼着我们这个民族必须做出选择:要么为西方强势文明所同化,虽然这也可能完成现代化的进程,但却极有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成为二等民族。

因为一个无法输出文明的民族始终只能成为他人的附庸,而一个无自我特性的民族又拿什么去感动他人,拿什么与他人平起平坐。

要么开始以文化回归为核心的文化复兴运动,重塑我们的民族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即具民族特性,又有时代特征的大中华文明体系。

这是历史付予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那么,我们当往何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可向西方的文艺复兴学习,经中世纪黑暗后的西方以其历史上升时期的希腊罗马文化为
回归基点发动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点燃了西方的创新之火。

我们也同样应该以汉族上升时期形成的先秦文化为回归基点,展开我们的文化复兴之旅。

这一时期的文化虽然呈现出诸子纵横,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但不管这些隶属于不同派别的先哲们的具体主张有何不同,却都有着一个相同的源头,其内在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1、崇道。

对“道”的追求是诸子最本质的共同点,传有言:从道不从君。

孔子以其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抗争着昏君的暴政——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有道其言足以兴,邦无道其默足以容。

孟子以其浩然正气充塞天地间,以“诛独夫民贼”回应对武王伐纣的质疑。

老子言道,无为而无不为,天下神器,不可执也。

庄生最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以此崇道德、诋昏暴。

荀子直书“从道不从君”,将这一士大夫的本质内涵从古籍深处明示于天下。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以其义贵而尚贤,兼爱。

以上节选的诸子语录,足见在他们的思想中绝无后世的愚忠,有的只有对“道”的岌岌以求。

纵使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与后世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要求为君者要守君道,才能得臣的忠诚为用,所谓“君敬臣忠”。

2、人本。

孔子曰仁,棚倒不问马。

孟子曰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子无为,使民自然、自治而不受暴政的侵害。

墨言兼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而有一点最能反映诸子的人本意识的,是除纵横家外诸子鲜明的反战态度,即使是兵家也是如此。

3、责任。

孔子的天以夫子为木铎及知不可而为之,孟子的舍我其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敬利国家生死矣,岂以祸福趋避之”。

无不高扬着深厚的责任意识或说承担精神。

老子虽言无为,但此无为绝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其目的在于解苍生于暴政之倒悬。

这一深厚的责任意识不仅见于典籍,且为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所秉继,所践行。

正是这一承担精神才创造了中华文化千年一贯相传的文化奇迹。

崇道、人本、责任,三者所归依的是易中乾坤二卦的天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是因为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的祖先才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正是这厚德载物的精神,我们才在经历了无数苦难后,宽容的将一切外来的民族融入自己宽厚的胸怀,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些民族的文明进程。

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一天地精神么?以自强不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厚德载物善待天地自然,善待天下苍生,构建
人与自然以及各阶层和谐相处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