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斜工具及原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页/共133页
(3)地层原因:井底地层的可钻性不 均匀,一侧容易破碎,另一侧不容易破碎, 导致不对称切削。引起井底地层可钻性不 均匀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地层的倾斜, 地层可钻性的各向异性,可钻性在垂向、 横向的变化,地层中裂缝、孔洞的存在等。 地层因素是客观因素,在使用造斜工具时 要考虑地层因素对造斜工具造斜能力的影 响
从造斜原理来说,弯外壳螺杆钻具既有 对井壁的侧向切削,也有对井底的不对称切 削。前者是力学因素,后者是几何因素。与 弯接头+井底动力钻具有所区别,对于弯外 壳螺杆钻具的造斜,几何因素是主要的,力 学因素是次要的。所以,有人根据几何因素 采用“几何定圆法”计算弯外壳螺杆钻具的 造斜率。
第23页/共133页
第27页/共133页
(2)在旋转钻进方式下,弯曲外壳旋转会 造成井眼扩大,加快钻头磨损。
正是由于这些缺点,1997年使用滑动 导向钻井系统钻大位移井的最大水平位移 只有8000m多点。正是由于旋转导向钻井 系统的出现,1998年大位移井的最大水平 位移很快超过了10000m,显示了巨大的优 越性。
第37页/共133页
许多学者对造斜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计算方法,给出了计算公式,编写了计算软 件等。应该说,这些计算公式和软件,大体 上预测造斜率是可以的,因为在工具下井前, 也需要大体上知道造斜率有多大,但是要准 确计算是不可能的。
第38页/共133页
由于工具造斜率等于用该工具钻出的井 眼的曲率,所以,在工程上可以通过钻后实 测井眼曲率求得工具的造斜率。某种造斜工 具,经过在某地层的多次使用,积累数据和 经验,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其造斜率。
第16页/共133页
3.第三代造斜工具 第三代造斜工具的主要代表是弯外壳
螺杆钻具,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其结构 如图3—1—7所示。自左至右为:单弯、柔 性单弯、带垫块的单弯、同向双弯、反向 双弯。同时出现的还有铰接螺杆钻具等。
第17页/共133页
单弯 柔性单弯 带垫块的单弯
同向双弯
第18页/共133页
第21页/共133页
导向马达具有两种钻进方式:滑动钻 进方式和旋转钻进方式。在滑动钻进方式 下,可以改变井眼方向,钻出增斜井段、 降斜井段,可以扭方位。在旋转钻进方式 下,可以不改变井眼方向,钻出稳斜井段。 而且,把两种钻进方式进行恰当组合,一 套造斜工具还可以钻出不同曲率的井眼来。
第22页/共133页
第8页/共133页
第9页/共133页
斜向器的造斜原理,是钻头对井底的不 对称切削。它的造斜过程(如图3—1—5)分 为3步:下入并安置斜向器;加钻压剪断销 钉,沿导斜面钻出一个行程长度的小井眼; 起出斜向器,更换扩眼钻头扩眼。若需要继 续造斜,则再重复上述3步。
第10页/共133页
显然,斜向器属于断续造斜工具,每一 个造斜行程约为10 m。斜向器的平均造斜率 K可表示为:
反向双弯
弯外壳螺杆钻具的出现,是井下动力钻 具的设计、制造技术的突破。因为外壳的弯 曲要求螺杆轴线也要弯曲,弯曲处需要使用 万向节连接。第三代造斜工具的核心技术是 把弯曲点从弯接头上移到螺杆钻具的外壳上。 这一“移动”看似简单,却是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重大技术革命。
第19页/共133页
首先,这一移动使弯曲点到钻头的距 离大大缩短,从而使造斜能力大大提高。 过去使用弯接头+动力钻具,弯曲点到钻头 的距离约为10 m,最大造斜率不超过5°/ 30m。弯外壳螺杆钻具的弯曲点距离钻头可 以小到1—2 m,造斜率可以达到30°/30m。 对于水平井来说,弯曲井段可以大大缩短, 钻柱摩阻力大大减小。
造斜率是轨迹控制的有关计算中最重要的 一个依据参数。
第36页/共133页
怎样知道造斜工具的造斜率呢?前面 已经讲过,斜向器的造斜率主要取决于 斜向器的几何结构因素,可以直接用式 (3—1—1)进行计算。除斜向器外,其他 所有造斜工具的造斜率计算则都是非常 困难的。这是因为这些工具的造斜率不 仅与工具的几何结构有关,而且与工具 下井后的受力和变形条件有关,还与钻 头切削能力的各向异性和地层可钻性的 各向异性有关。
来,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造斜工具,可 以划分为四代,如图3—l—3所示。
第7页/共133页
1.第一代造斜工具 最先出现的造斜工具,是适用于旋转钻
井方式的斜向器。实际上是以斜向器为主, 辅以射流钻头和肘节工具等。斜向器的结构 如图3—1—4所示,它的主要结构是在一个 圆柱体的一侧加工出的一个导斜面。导斜面 是一个倾斜的不完整的圆柱面,主要结构参 数是导斜面的导斜角γ。导斜角等于导斜面 的中心线与斜向器中心线的夹角。导斜面的 长度大约为4—5 m。
第一节 造斜工具及其造斜原理 看到“造斜工具”这个术语,切不可
望文生义,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从没有 井斜的垂直井眼造出井斜的工具,也不可 理解为只是改变井斜角的工具。准确地说, 造斜工具是指能够改变井眼方向的工具。
第1页/共133页
如前所述,井眼方向可以用井斜角和 井斜方位角表示。所以,造斜工具应该是 指既能改变井斜角,又能改变井斜方位角 的工具。代表工具造斜能力的造斜率,就 等于用该工具钻出的井眼的曲率。
滑动导向钻井系统的出现,导致了现 代水平井和大位移井等新技术的诞生和发 展。
第25页/共133页
4.第四代造斜工具 第四代造斜工具是上世纪末出现的。
由于结构复杂,而且从诞生开始就与MWD和 高效能钻头相结合,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的形式出现,所以第四代造斜工具不能简 单地用某个“工具”来命名,而是称为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造斜工具的造斜原理,是根据井眼方 向变化原理设计的。下面首先研究井眼方 向变化的原理.
第2页/共133页
一、井眼方向变化的原理 井眼方向发生变化的基
本原理有两种:一是钻头对 井底的不对称切削,二是钻 头对井壁的侧向切削。
1.钻头对井底的不对称切 削如图3—1—1所示,在钻进 时,如果钻头一侧切削速度 快,一侧切削速度慢,则井 眼方向就会改变,向着切削 速度慢的一侧弯曲。
第30页/共133页
每个支撑块平时是缩回状态。只有当 旋转到与静控阀的液流方向一致时,在液 流压力作用下,支撑块才伸出,给井壁以 支撑力;其反作用力把钻头推向井眼的另 一侧,造成侧向切削井壁,从而改变井眼 方向。如图3—1—8所示。
第31页/共133页
第32页/共133页
指引钻头式,以AGS工具为例,如图 3—1—9和3—1—10所示。在靠近钻头处 有一个非旋转套筒,内有两个偏心环,外 偏心环和内偏心环。在钻进过程中,偏心 环和非旋转套筒都不旋转。驱动钻头旋转 的旋转轴在内、外偏心环的不同组合下, 可以偏向井壁的任何给定方向。它像船舶 的“舵”一样,为钻头指引方向。
第3页/共133页
导致钻头不对称切削的原因可以归纳 为3类:钻头、钻柱和地层。
(1)钻头原因:钻头破碎井底岩石的 能力一侧强、一侧弱。例如偏喷嘴钻头就 是这个原理。
(2)钻柱原因:靠近钻头的钻柱发生 弯曲或倾斜,使钻头轴线与井眼轴线偏离, 从而导致钻头对井底的不对称切削。钻柱 弯曲或倾斜主要取决于造斜工具的结构和 有关钻进参数。
第12页/共133页
第13页/共133页
此类造斜工具由于受井眼的约束, 弯接头以上钻具出现弹性变形,在钻头 处产生侧向力,对井壁进行侧向切削。 同时,由于钻头中心线偏离井眼轴线, 产生对井底的不对称切削。钻头对井壁 的侧向切削可以看做是“力学因素”; 钻头对井底的不对称切削可以看做是 “几何因素”。对于弯接头+井底动力 钻具来说,力学因素是主要的,几何因 素是次要的。
在轨迹控制有关计算中,工具的造斜率 是按照已知量处理构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其造斜原理也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一个工具面,如图 3—1—11所示。
第40页/共133页
第41页/共133页
斜向器的工具面,即斜向器本体轴线与 导斜面的中心线构成的平面。
第33页/共133页
钻头偏斜方向和偏转角度依靠井下控制 总成改变内、外偏心环的不同转动角度调整, 造斜率的大小则依靠钻头轴线偏离角度的大 小调整。
第34页/共133页
第35页/共133页
三、造斜率、工具面与工具面角 1.造斜率 造斜工具最重要的性能,是它的造斜能力。
表达造斜能力的参数是造斜率。各种造斜工具, 由于结构的不同和造斜原理的差别,造斜率大 小有很大差别。
第20页/共133页
更重要的是,弯曲点距离钻头近 了,在弯曲角相等的情况下,钻头偏离 井眼中心的距离会大大减小。这就使弯 外壳螺杆钻具受井眼的约束较小,在结 构和弯角合适的情况下,弯外壳螺杆钻 具有可能旋转起来。这种可以旋转的弯 外壳螺杆钻具被称为导向螺杆钻具,俗 称“导向马达”。单弯和反向双弯螺杆 钻具就是目前用得最多的导向马达。
具有这样特点的导向马达,配合以MWD 随钻监测井眼轨迹参数,再配合以高效能 的钻头,在一次下钻后,可以完成增斜、 降斜、扭方位、稳斜等各种轨迹控制任务。 只要钻头不坏,就可以不更换造斜工具而 继续钻进。
第24页/共133页
弯外壳螺杆钻具不仅造斜率很高,而 且钻进效率比弯接头+动力钻具要高得多。 人们把这种钻井方式称为“导向钻井”, 把导向马达+MWD+高效能钻头组成的钻具组 合称为“导向钻井系统”。由于这种导向 钻井系统改变井眼方向要靠滑动钻进方式, 所以称为“滑动导向钻井系统”。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出现,在于克服 滑动导向钻井的缺点。滑动导向钻井存在 的主要缺点有:
第26页/共133页
(1)在滑动钻进方式下,钻柱不旋转, 钻柱与井壁的摩阻力完全在钻柱轴向,导 致钻柱屈曲甚至自锁,送钻困难,加不上 钻压,钻速很低,容易出现粘卡。动力钻 具反扭角严重干扰工具面角的稳定,形成 井眼扭曲。
第28页/共133页
按照造斜原理划分,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有两大类:一类称为“侧推钻头式(push the bit or bias the bit)”,一类称为“指 引钻头式(point the bit)”。
第29页/共133页
侧推钻头式,以PowerDrive工具为例。 侧推总成上有3个支撑块,间隔120°分布, 随着钻柱旋转而旋转。侧推总成内有一个 不旋转的静控阀,控制钻井液的流出方向。 该方向由控制总成根据井眼方向变化的需 要确定。
对弯接头+井底动力钻具来说,弯接 头的轴线与动力钻具的轴线构成的平面就 是它的工具面。对弯外壳螺杆钻具来说, 工具面是指弯曲点上、下钻具的轴线构成 的平面。
第42页/共133页
第5页/共133页
2.钻头对井壁的侧向切削 钻头发生侧向切削的根本
原因在于作用在钻头上有一个 侧向力。当然,钻头还要具有 侧向切削的能力(如图3—1— 2)。在侧向切削和轴向切削的 联合作用下,钻头前进的方向 发生了变化,向着钻头侧向力 的方向弯曲。
第6页/共133页
二、造斜工具的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定向井出现以
斜向器的造斜效率很低,只能钻小斜 度定向井;钻出来的井眼轴线大体上是折 线形,不利于钻柱运动和下套管作业。
第11页/共133页
2.第二代造斜工具 第二代造斜工具的主流工具是弯接头+
井底动力钻具,同时还有弯钻杆+井底动力 钻具及带垫块的动力钻具等。
弯接头+井底动力钻具出现于上世纪40 年代,其结构和造斜原理如图3—1—6所示。 开始用的动力钻具是涡轮钻具,之后又出现 了螺杆钻具。此类造斜工具主要的结构参数 是弯接头的弯曲角γ和动力钻具的长度LT。
第14页/共133页
钻头侧向力Fc的大小可用如下定性公式表示:
根据上式,可以调整造斜工具的结构参数,改 变造斜工具的造斜能力。
第15页/共133页
第二代造斜工具用于井下动力钻具钻井方式, 可以连续造斜钻进,所钻出的井眼轴线乃是连续 曲线,造斜能力和造斜效率都大大提高,因而可 以钻出小、中、大斜度定向井,甚至可以钻出水 平井。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和前苏联钻的水 平井就是采用此类造斜工具钻出的。第二代造斜 工具出现的同时,还出现了罗盘照相测量仪器和 无磁钻铤,可以在下钻后进行井底定向,极大地 促进了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丛式井的广 泛应用。
(3)地层原因:井底地层的可钻性不 均匀,一侧容易破碎,另一侧不容易破碎, 导致不对称切削。引起井底地层可钻性不 均匀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地层的倾斜, 地层可钻性的各向异性,可钻性在垂向、 横向的变化,地层中裂缝、孔洞的存在等。 地层因素是客观因素,在使用造斜工具时 要考虑地层因素对造斜工具造斜能力的影 响
从造斜原理来说,弯外壳螺杆钻具既有 对井壁的侧向切削,也有对井底的不对称切 削。前者是力学因素,后者是几何因素。与 弯接头+井底动力钻具有所区别,对于弯外 壳螺杆钻具的造斜,几何因素是主要的,力 学因素是次要的。所以,有人根据几何因素 采用“几何定圆法”计算弯外壳螺杆钻具的 造斜率。
第23页/共133页
第27页/共133页
(2)在旋转钻进方式下,弯曲外壳旋转会 造成井眼扩大,加快钻头磨损。
正是由于这些缺点,1997年使用滑动 导向钻井系统钻大位移井的最大水平位移 只有8000m多点。正是由于旋转导向钻井 系统的出现,1998年大位移井的最大水平 位移很快超过了10000m,显示了巨大的优 越性。
第37页/共133页
许多学者对造斜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计算方法,给出了计算公式,编写了计算软 件等。应该说,这些计算公式和软件,大体 上预测造斜率是可以的,因为在工具下井前, 也需要大体上知道造斜率有多大,但是要准 确计算是不可能的。
第38页/共133页
由于工具造斜率等于用该工具钻出的井 眼的曲率,所以,在工程上可以通过钻后实 测井眼曲率求得工具的造斜率。某种造斜工 具,经过在某地层的多次使用,积累数据和 经验,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其造斜率。
第16页/共133页
3.第三代造斜工具 第三代造斜工具的主要代表是弯外壳
螺杆钻具,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其结构 如图3—1—7所示。自左至右为:单弯、柔 性单弯、带垫块的单弯、同向双弯、反向 双弯。同时出现的还有铰接螺杆钻具等。
第17页/共133页
单弯 柔性单弯 带垫块的单弯
同向双弯
第18页/共133页
第21页/共133页
导向马达具有两种钻进方式:滑动钻 进方式和旋转钻进方式。在滑动钻进方式 下,可以改变井眼方向,钻出增斜井段、 降斜井段,可以扭方位。在旋转钻进方式 下,可以不改变井眼方向,钻出稳斜井段。 而且,把两种钻进方式进行恰当组合,一 套造斜工具还可以钻出不同曲率的井眼来。
第22页/共133页
第8页/共133页
第9页/共133页
斜向器的造斜原理,是钻头对井底的不 对称切削。它的造斜过程(如图3—1—5)分 为3步:下入并安置斜向器;加钻压剪断销 钉,沿导斜面钻出一个行程长度的小井眼; 起出斜向器,更换扩眼钻头扩眼。若需要继 续造斜,则再重复上述3步。
第10页/共133页
显然,斜向器属于断续造斜工具,每一 个造斜行程约为10 m。斜向器的平均造斜率 K可表示为:
反向双弯
弯外壳螺杆钻具的出现,是井下动力钻 具的设计、制造技术的突破。因为外壳的弯 曲要求螺杆轴线也要弯曲,弯曲处需要使用 万向节连接。第三代造斜工具的核心技术是 把弯曲点从弯接头上移到螺杆钻具的外壳上。 这一“移动”看似简单,却是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重大技术革命。
第19页/共133页
首先,这一移动使弯曲点到钻头的距 离大大缩短,从而使造斜能力大大提高。 过去使用弯接头+动力钻具,弯曲点到钻头 的距离约为10 m,最大造斜率不超过5°/ 30m。弯外壳螺杆钻具的弯曲点距离钻头可 以小到1—2 m,造斜率可以达到30°/30m。 对于水平井来说,弯曲井段可以大大缩短, 钻柱摩阻力大大减小。
造斜率是轨迹控制的有关计算中最重要的 一个依据参数。
第36页/共133页
怎样知道造斜工具的造斜率呢?前面 已经讲过,斜向器的造斜率主要取决于 斜向器的几何结构因素,可以直接用式 (3—1—1)进行计算。除斜向器外,其他 所有造斜工具的造斜率计算则都是非常 困难的。这是因为这些工具的造斜率不 仅与工具的几何结构有关,而且与工具 下井后的受力和变形条件有关,还与钻 头切削能力的各向异性和地层可钻性的 各向异性有关。
来,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造斜工具,可 以划分为四代,如图3—l—3所示。
第7页/共133页
1.第一代造斜工具 最先出现的造斜工具,是适用于旋转钻
井方式的斜向器。实际上是以斜向器为主, 辅以射流钻头和肘节工具等。斜向器的结构 如图3—1—4所示,它的主要结构是在一个 圆柱体的一侧加工出的一个导斜面。导斜面 是一个倾斜的不完整的圆柱面,主要结构参 数是导斜面的导斜角γ。导斜角等于导斜面 的中心线与斜向器中心线的夹角。导斜面的 长度大约为4—5 m。
第一节 造斜工具及其造斜原理 看到“造斜工具”这个术语,切不可
望文生义,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从没有 井斜的垂直井眼造出井斜的工具,也不可 理解为只是改变井斜角的工具。准确地说, 造斜工具是指能够改变井眼方向的工具。
第1页/共133页
如前所述,井眼方向可以用井斜角和 井斜方位角表示。所以,造斜工具应该是 指既能改变井斜角,又能改变井斜方位角 的工具。代表工具造斜能力的造斜率,就 等于用该工具钻出的井眼的曲率。
滑动导向钻井系统的出现,导致了现 代水平井和大位移井等新技术的诞生和发 展。
第25页/共133页
4.第四代造斜工具 第四代造斜工具是上世纪末出现的。
由于结构复杂,而且从诞生开始就与MWD和 高效能钻头相结合,以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的形式出现,所以第四代造斜工具不能简 单地用某个“工具”来命名,而是称为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造斜工具的造斜原理,是根据井眼方 向变化原理设计的。下面首先研究井眼方 向变化的原理.
第2页/共133页
一、井眼方向变化的原理 井眼方向发生变化的基
本原理有两种:一是钻头对 井底的不对称切削,二是钻 头对井壁的侧向切削。
1.钻头对井底的不对称切 削如图3—1—1所示,在钻进 时,如果钻头一侧切削速度 快,一侧切削速度慢,则井 眼方向就会改变,向着切削 速度慢的一侧弯曲。
第30页/共133页
每个支撑块平时是缩回状态。只有当 旋转到与静控阀的液流方向一致时,在液 流压力作用下,支撑块才伸出,给井壁以 支撑力;其反作用力把钻头推向井眼的另 一侧,造成侧向切削井壁,从而改变井眼 方向。如图3—1—8所示。
第31页/共133页
第32页/共133页
指引钻头式,以AGS工具为例,如图 3—1—9和3—1—10所示。在靠近钻头处 有一个非旋转套筒,内有两个偏心环,外 偏心环和内偏心环。在钻进过程中,偏心 环和非旋转套筒都不旋转。驱动钻头旋转 的旋转轴在内、外偏心环的不同组合下, 可以偏向井壁的任何给定方向。它像船舶 的“舵”一样,为钻头指引方向。
第3页/共133页
导致钻头不对称切削的原因可以归纳 为3类:钻头、钻柱和地层。
(1)钻头原因:钻头破碎井底岩石的 能力一侧强、一侧弱。例如偏喷嘴钻头就 是这个原理。
(2)钻柱原因:靠近钻头的钻柱发生 弯曲或倾斜,使钻头轴线与井眼轴线偏离, 从而导致钻头对井底的不对称切削。钻柱 弯曲或倾斜主要取决于造斜工具的结构和 有关钻进参数。
第12页/共133页
第13页/共133页
此类造斜工具由于受井眼的约束, 弯接头以上钻具出现弹性变形,在钻头 处产生侧向力,对井壁进行侧向切削。 同时,由于钻头中心线偏离井眼轴线, 产生对井底的不对称切削。钻头对井壁 的侧向切削可以看做是“力学因素”; 钻头对井底的不对称切削可以看做是 “几何因素”。对于弯接头+井底动力 钻具来说,力学因素是主要的,几何因 素是次要的。
在轨迹控制有关计算中,工具的造斜率 是按照已知量处理构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其造斜原理也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一个工具面,如图 3—1—11所示。
第40页/共133页
第41页/共133页
斜向器的工具面,即斜向器本体轴线与 导斜面的中心线构成的平面。
第33页/共133页
钻头偏斜方向和偏转角度依靠井下控制 总成改变内、外偏心环的不同转动角度调整, 造斜率的大小则依靠钻头轴线偏离角度的大 小调整。
第34页/共133页
第35页/共133页
三、造斜率、工具面与工具面角 1.造斜率 造斜工具最重要的性能,是它的造斜能力。
表达造斜能力的参数是造斜率。各种造斜工具, 由于结构的不同和造斜原理的差别,造斜率大 小有很大差别。
第20页/共133页
更重要的是,弯曲点距离钻头近 了,在弯曲角相等的情况下,钻头偏离 井眼中心的距离会大大减小。这就使弯 外壳螺杆钻具受井眼的约束较小,在结 构和弯角合适的情况下,弯外壳螺杆钻 具有可能旋转起来。这种可以旋转的弯 外壳螺杆钻具被称为导向螺杆钻具,俗 称“导向马达”。单弯和反向双弯螺杆 钻具就是目前用得最多的导向马达。
具有这样特点的导向马达,配合以MWD 随钻监测井眼轨迹参数,再配合以高效能 的钻头,在一次下钻后,可以完成增斜、 降斜、扭方位、稳斜等各种轨迹控制任务。 只要钻头不坏,就可以不更换造斜工具而 继续钻进。
第24页/共133页
弯外壳螺杆钻具不仅造斜率很高,而 且钻进效率比弯接头+动力钻具要高得多。 人们把这种钻井方式称为“导向钻井”, 把导向马达+MWD+高效能钻头组成的钻具组 合称为“导向钻井系统”。由于这种导向 钻井系统改变井眼方向要靠滑动钻进方式, 所以称为“滑动导向钻井系统”。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出现,在于克服 滑动导向钻井的缺点。滑动导向钻井存在 的主要缺点有:
第26页/共133页
(1)在滑动钻进方式下,钻柱不旋转, 钻柱与井壁的摩阻力完全在钻柱轴向,导 致钻柱屈曲甚至自锁,送钻困难,加不上 钻压,钻速很低,容易出现粘卡。动力钻 具反扭角严重干扰工具面角的稳定,形成 井眼扭曲。
第28页/共133页
按照造斜原理划分,旋转导向钻井系统 有两大类:一类称为“侧推钻头式(push the bit or bias the bit)”,一类称为“指 引钻头式(point the bit)”。
第29页/共133页
侧推钻头式,以PowerDrive工具为例。 侧推总成上有3个支撑块,间隔120°分布, 随着钻柱旋转而旋转。侧推总成内有一个 不旋转的静控阀,控制钻井液的流出方向。 该方向由控制总成根据井眼方向变化的需 要确定。
对弯接头+井底动力钻具来说,弯接 头的轴线与动力钻具的轴线构成的平面就 是它的工具面。对弯外壳螺杆钻具来说, 工具面是指弯曲点上、下钻具的轴线构成 的平面。
第42页/共133页
第5页/共133页
2.钻头对井壁的侧向切削 钻头发生侧向切削的根本
原因在于作用在钻头上有一个 侧向力。当然,钻头还要具有 侧向切削的能力(如图3—1— 2)。在侧向切削和轴向切削的 联合作用下,钻头前进的方向 发生了变化,向着钻头侧向力 的方向弯曲。
第6页/共133页
二、造斜工具的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定向井出现以
斜向器的造斜效率很低,只能钻小斜 度定向井;钻出来的井眼轴线大体上是折 线形,不利于钻柱运动和下套管作业。
第11页/共133页
2.第二代造斜工具 第二代造斜工具的主流工具是弯接头+
井底动力钻具,同时还有弯钻杆+井底动力 钻具及带垫块的动力钻具等。
弯接头+井底动力钻具出现于上世纪40 年代,其结构和造斜原理如图3—1—6所示。 开始用的动力钻具是涡轮钻具,之后又出现 了螺杆钻具。此类造斜工具主要的结构参数 是弯接头的弯曲角γ和动力钻具的长度LT。
第14页/共133页
钻头侧向力Fc的大小可用如下定性公式表示:
根据上式,可以调整造斜工具的结构参数,改 变造斜工具的造斜能力。
第15页/共133页
第二代造斜工具用于井下动力钻具钻井方式, 可以连续造斜钻进,所钻出的井眼轴线乃是连续 曲线,造斜能力和造斜效率都大大提高,因而可 以钻出小、中、大斜度定向井,甚至可以钻出水 平井。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和前苏联钻的水 平井就是采用此类造斜工具钻出的。第二代造斜 工具出现的同时,还出现了罗盘照相测量仪器和 无磁钻铤,可以在下钻后进行井底定向,极大地 促进了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丛式井的广 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