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重点知识点汇总.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综重点知识点汇总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
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
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
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
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师出教育,专注安徽教师考编) 4.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3) 在具体情感的
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4)在道德情感
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师出教育,专注安徽教师考编)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 (2~5);权威阶段(6~8);可逆性阶段 (8~10);公正阶段( 10~12)。
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5.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
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
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2) 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
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 ,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
(3)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
(自己支配)的境界。
年龄上至少
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
这一时期也可分为: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
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
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
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总之,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了
以下几点:①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前大都处于第一
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人第三种水平;16 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
②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
③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看来,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关键年龄在三年级( 9 岁左右)。
(师出教育,专注安徽教师考编)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
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
(3)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
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师出教育,专注安徽教师考编)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也是影响因素。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
服。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
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同时教师还要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
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
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
由于群
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10.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进行说服。
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
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一般认为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
(2)发
挥情感的作用。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
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
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原有态度的
特点。
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
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
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11.利用群体约定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基本操作程序: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
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具体程序操作如下: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
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
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
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
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
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12•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过错行为与道德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
继续和发展。
区别:⑴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
(2)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
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
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
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师出教育,专注安徽教师考编)
安徽师出教育教师招考研究中心深入研究2014、2015和2016年安徽省统考各学科专业考试情况,为大家深度剖析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以及考试难度,以期为广大考生复习备战2017年教师招考提供科学指导。
(一)考试形式及内容剖析
在《2016年度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公告》中明确规定:笔试为《教育综合
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两科,笔试每科满分为120分,按《教育综合知识》占40%、《学科专业知识》占60%合成笔试成绩,学科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学科专业考试主要考查学科专业知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
换言之,考查三大
板块的内容,即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标准理论及教学实践。
其中学科专业知识约占总分120分的70%,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约占总分的30%。
考查的题型主要为以下几种题
型:
(二)考试难度剖析
学科专业知识主要考查应聘人员作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综
合分析近几年安徽省各地市教师招考情况以及2014、2015和2016年全省统一招考情况,
学科专业知识的考查,从难度上来看,小学一般是中考及以上难度,中学阶段一般是高考及
以上难度。
如小学语文考查拼音、汉字、标点符号、语法修辞、古汉语实词虚词、文学作品阅读等等,都属于中小学要求掌握的基础语文知识。
师出教育招考研究中心选取了2014年~2016年安徽省教师招考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笔试
入围成绩,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1.2014年专业课入围分数比对
(1)合肥蜀山区
3.2016年专业课入围分数比对
通过2014 、2015和2016 年专业课入围分数比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2016
年和2015 年专业课难度相当,并且难度普遍较2014 年有所提高,主要学科分数多集中在80~90 分之间。
2.以合肥地区为代表的市区一级的教师招考分数相对县一级地区较高。
3.分
数线较为平稳的学科有小数、小英、小美和中英等,分数线明显呈下降趋势的主要是小语。
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目标职位的大致入围分数线,及时调整复习状态及节奏,确保最终能顺利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