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第【1】篇〗
教材分析:
《观潮》是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文章。

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抓住钱塘江大潮壮美雄奇这一特点,由远及近的把享有天下奇观这一美称的钱塘江大潮描写的有声有色。

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好课文。

教案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交流建立在了平等、融洽的基础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交流是在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使学生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和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本课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掌握11个会写的生字。

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来描述的观潮过程,谁来说一说潮来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潮来时
1、自由朗读潮来时的内容。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在交流中随机进行重点指导:
(1)大潮声音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样的?(低沉)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想象“山崩地裂”的声音,指导学生读出气势。

教师指导:体会声音的变化,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2)大潮样子
①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

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教师指导:
①体会大潮样子的变化。

(让学生说一说有关语句)
②用手势演示大潮样子的变化。

③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作者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让学生画一画、用手势演示体会潮水的变化,同时也让学生注意到了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助于学生背诵课文。

④观看潮来时的视频
⑤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大潮的壮观,学习文章的生动的语言。

(二)学习潮过后
自读课文,思考: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大潮的壮观?
(三)观看视频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对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知识进行补充,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赞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我们也来学学古人赞美一下钱塘江大潮好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研讨现场:
王老师:鄢老师课上比较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出大潮的气势。

但是,是不是朗读上要靠声音的大小来突出气势?指导学生朗读时,是不是靠加重声音就能表达感情?
鄢老师:因为是抓住大潮来时的声音逐渐变大来指导朗读,所以靠学生音调的增高突出大潮的气势越来越汹涌。

这种指导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朗读指导。

任玉霞老师:我很欣赏本节课的教案,思路清晰,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抓住大潮的声音、形态,利用视频营造学习气氛,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但边读边思考,大声朗读应改成默读,这样便于思考。

老师可以帮孩子将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提炼出来。

整堂课,教师“牵”的痕迹重,应引导学生多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陈老师:对于文章重点“潮来时”部分,教师采取从整体到分层的方式,将大潮声音、形态分解开来体会,指导朗读,学生感悟比较到位。

但是还应该有一个回归整体的环节,顺便指导背诵。

王老师:课堂中两次大潮的课件,重复播出没有必要。

尹老师:学生两次观看大潮视频都是为了指导感情朗读;在“赞大潮”的环节,教师出示描写大潮的古诗句后,提出“仿照古人赞美大潮”的要求。

前面的环节目标不明确,层次性不强,后面的要求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过高,不如将目标降低并分层:第一次观看视频,
指导朗读;第二次观看视频,练习表达:试着赞美大潮,不用非仿照古人,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将文中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都可,逐层深入,顺学而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第【2】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提高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教学中意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按顺序、抓特点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中,巧用课件、插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找、议,品析语言特点,掌握其语言规律,习得其语言的精髓。

同时,注重优美词句的积累、精彩句段的赏析和修辞方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钱塘江大潮视频资料及人声鼎沸的音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

)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

2.师: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那么,作者眼里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

(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
3.(课件出示“观”)设疑: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快去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目的
在于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观,产生积极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生字词)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
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震耳欲聋霎时余波
教师强调:“震、霎”为翘舌音。

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1)课件出示云雾中的山,帮助理解“若隐若现”。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
(2)链接播放人声鼎沸、嘈杂的音频,体会人声鼎沸。

(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
学生观察时,重点引导说出水面与天边相接的画面内容。

(3)出示水天相接的,直观理解“水天相接”。

(水天相接:形容烟波浩渺,广阔的水面看不到彼端。

经常用来形容大海或者壮阔的水域。

)
(4)出示江水浩浩荡荡流淌的。

(浩浩荡荡:水势浩大。

)
5.写字指导。

(1)指名认读课后生字。

(2)指导难写、易错的字,重点强调:“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3)教师相机示范,重点示范“滚”“逐”的书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书写指导中,重点突破难写、易错的字。

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交流读文收获,教师相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4.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读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教会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我们虽然没有亲自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但是通过阅读和展开想象,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课件出示问题)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汇报:作者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潮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景象的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喜欢“潮来前”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来时”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头过后”景象的分为一组。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各小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汇报。

4.学习潮来前,学生汇报,相机品析重点句。

(1)课件出示重点句: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2)找一找描写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的词句。

(引导学生抓住“薄雾、笼罩、宽阔、若隐若现”等词语,体会江面宽阔,薄雾笼罩的特点。

)(板书:江面宽阔薄雾笼罩)
(3)体会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4)出示课件,展示江面开阔,薄雾笼罩的。

(5)指导朗读,语气富有轻重变化,读出江面宽阔、薄雾中若隐若现的缥缈之感。

(6)教师小结:潮来前,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5.学习潮来时,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1)师: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的突出“变化”,它有哪些突出变化呢?
(2)变化一:潮声越来越大。

①引导学生抓住“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体会潮声的特点。

②出示句子,分层次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上要有变化。

出示重点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
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变化二:潮头越来越高。

①引导学生抓住“一条白线”“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体会潮头越来越高。

(板书:万马齐奔山崩地裂)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时,要引导学生说出由这个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②课件出示表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几幅。

(4)变化三:观察顺序。

结合描写“潮声”“潮头”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5)观看钱塘江的视频资料。

(教师随机板书:万马齐奔山崩地裂气势雄伟)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齐读。

(7)(课件出示优美的轻音乐)指导学生背诵。

根据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练习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学习潮头过后,了解大潮的余威。

(1)出示重点语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

课件出示重点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中进一步理解钱塘江大潮之奇。

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3)课件出示潮退后的,请学生欣赏。

(适时板书:余波汹涌。

)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圈点词句、自我评价,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留下思索的痕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习作水平。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1.学完课文,同学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课件出示:课文回顾)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请同学们一边观看播放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一边编导游词,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材料,经过整理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同桌之间交流。

3.请几名同学说说导游词。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钱塘江边,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不愧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视频以及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编写导游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整理、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1.拓展有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

课件出示: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廓《忆钱塘》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毛泽东《七绝·观潮》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明)王在晋《望江台》
2.小结: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背熟第3、4自然段,并且继续搜集一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课后对学生提出背诵要求,让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读”为主线,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个场景便汇报学习哪个场景的收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结合。

多处动笔,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上都完成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的训练还是不够,有些学生还不能够通过读文,感受“奇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第【3】篇〗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捕捉的画面视野开阔,气势雄浑。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一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

学习这篇课文,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边学边积累,充实学生的词汇宝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
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2.能够借鉴课文的写法,描绘一处印象深刻的景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第3、4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

要点把握
1.积累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把握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

2.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汐这种现象吗?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汐。

从发生的时间上区分,人们又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板书“潮”“汐”)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谁能告诉老师,诗人描绘的是哪里的潮水?(学生说出答案)是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水涨落现象。

钱塘江涨潮时,气势雄伟,画面多变,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课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吧!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钱塘潮的成因(1)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2)地利: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潮水易进难退,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3)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出示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和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内容,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语“人山”“人海”,这两个词语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将人比作山和海。

山高大,海无边,可见人之多。

其次,引导学生想象过节时或有重大活动时街上人潮涌动的盛况,这样的情境学生大多有切身体验,能使他们更具体地理解词义。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预设:理解“横贯”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场景来实现。

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并排站,横向走过讲台。

也可以与竖向行进进行比较,在对比中理解词义。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从总体上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

4.指导词语归类。

◆AABB式:浩浩荡荡密密麻麻轰轰烈烈祖祖辈辈
◆ABAC式:人山人海毛手毛脚实话实说毕恭毕敬
◆拟声词:隆隆哗哗唧唧咚咚呱呱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A.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奇观)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C.观潮的人们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潮来前,热切盼望→潮来时,热情高涨)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去后的景象。

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否令你震撼?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已然听到了潮涌撞击岩石的声音,感受到了波涛那如千万匹战马奔腾的浩大气势。

钱塘江大潮真当得起“天下奇观”的名号。

下节课让我们再深入课文中继续探究。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课题开始,通过理解课题初步了解了“潮”的所指,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还朗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课文的结构。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______掌握了生字的书写规则;____________朗读课文咬字清晰,声情并茂;________对课文画面的描述形象生动,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都能像他们一样,积极动脑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由交流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