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
本阅读(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木小记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
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
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为看花,不为结采。
但今灭从楼下路过时竞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
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大哭三日,发费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避逅过这种味道了。
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未热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
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就是这个样子。
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
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
正当那些桃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
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
最甜的瓜在地头,最,慕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这是一个干部大院。
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
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
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
它黄祸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披甥上。
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
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
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拯之粗,十分强壮。
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
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
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
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
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
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投进一根火柴,拉凡下风箱,就火苗狂舞,呼呼有声。
这时,袅袅炊烟起,饭菜满院香,是农家最享受的时刻。
当然它还有其他用途,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萝笆,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
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救鞭。
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思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
这都因了它柔切、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
廉颇持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
而相如则以国事为亚,处处屈身相让。
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去向菌相如请罪,本是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这荆条并没有派上用场。
相如连忙将廉颇扶起,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
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
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
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
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
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我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梁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
威严自重。
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
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
向来说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它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
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
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
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
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
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
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
你想,它为史前的子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
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
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
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
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
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
(《光明日报》2023年8月11日,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文章开头作者提到,“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意思是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就会有人生的收获,没必要四处奔走,苦读诗书。
B.在写院子里的那株桃树时,作者通过写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的做法,来表达对现在因园林美化而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担忧与愤慨。
C.干部大院里的荆条,让作者想起来儿时上山割荆条的经历,以及荆条的特殊用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体现了荆条的个性。
D.小摊上的实心竹部分,作者让摊主在实心竹上刻字,既符合竹子虚实两性的特点,又契合我的审美意趣,最主要的可以给摊主增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部分在写院子里的桃树的时候,将院子里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比作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脱离管束自然舒畅。
B.文章引用“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意在表明竹子空心是对环境适应的进化,实心竹虽令人称奇,却少了凌云之志。
C.本文语言畅达自然,典雅凝练,在文字背后随处可见作者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了深刻思想,而非简单的抒情与表白。
D.本文通过先后写了院子里的桃树、干部大院的荆条和小摊上的实心竹,看似随意散漫,实则突出主题,凸显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8.梁衡曾表示大自然给人的赐予有两种:一是物质,二是精神。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写景状物中融入了哪些人生思考与感悟。
(4分)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请结合文本中第二部分“抬头看见一丛荆条",赏析其语言的表达技巧。
(6分)
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
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嘴。
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
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
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里减少负担。
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
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却只见到他们三人。
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
三个人从床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
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鱼骨。
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
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
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
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
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一拧就能拧出水来。
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在被子里。
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
我在这样的地下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
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
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还在煮。
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
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
他像抚摸战甲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
他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
他经常问别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
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
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
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说到他二十九岁。
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
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
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
他其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
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为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 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错位;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迷失。
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宅陈村
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
在我心里,老宅死去已很久了。
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
①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
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
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字。
②我的老宅苏醒了。
是我的张家宅。
张家宅拆房了。
报上说全已拆尽。
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
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
这是我长大后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
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
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
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
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笋。
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
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
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
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
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
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
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
女儿为此十分恨我。
我寸步不让。
女儿知道我脾气,便由我去了。
③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
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星星点点的旧事。
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
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
我能
看见老宅的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
老宅似乎没有天。
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
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
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
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
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探向混乱的视线。
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
"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吗,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
还是出去的好。
我的墙不会再有了。
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
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
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
他能一只手就把我举起来。
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
他不举,我也不饶他。
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
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
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
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
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
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
墙是个好东西。
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
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张着口袋等着。
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
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
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
没有人的。
我的家破败得很快。
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
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
阿三也走了。
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加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
后来我想,幸亏破败了,否则就要划作地主成分,日子就很难过了。
安知非福啊。
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
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
我们搬到城里,住进这石库门房子。
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
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
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叹气。
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
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
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
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
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
阿三以后没有来过。
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
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
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
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
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
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
④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
老宅啊。
1987年3月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宅有着久远的历史,像这样的古建筑是很难留存下来的,这是“我”随着年龄增长懂得的常识。
B.童年的“我"比较淘气,经常跑到竹林里去踩笋,母亲为此编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谎言。
C.“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既表现了“我"回忆往事时的心理,又体现了老宅生活的丰富。
D.“竹林”“张妈"“阿三"等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见证了“我”的童年,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记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写女儿送来报纸就出门去了,从中可以看出父女关系的淡漠,与后文写女儿对“我”、对老宅的厌烦形成呼应。
B.句子②连用四个短句,将“我"对老宅的回忆与现实相交织,表现了“我”从惊疑到确认再到失落的心理变化过程。
C.句子③中的“意思"一词意蕴丰富,表面上是写充满乐趣的老宅往事,实际上也隐含着对老宅变为废墟的伤感。
D.句子④耐人寻味,是“我”不再反驳女儿的观点后,借“酒"来表达自己对老宅的叹息、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8.文中“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一段写得饶有趣味。
请结合
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分)
9.选文围绕“老宅"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果园里
〔英〕伍尔夫卞之琳译
来兰达睡在果园里,躺在苹果树底下一张长椅上。
她的书已经掉在草里,她的手指似乎还指着那句:“Ce pays est vraiment un des coins du……"(法语。
说到充满女孩子笑声的国家,这里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
仿佛她就在那儿睦着了。
她手指上的猫眼石发绿,发政瑰红,又发枯黄,当阳光滤过苹果树照到它们的时候。
于是,微风一吹,她的紫衣起涟漪,像一朵花依附在茎上;草点头;一只白瑚蝶就在她的脸上扑来扑去。
她头上四尺高的空中挂着草果。
突然发一阵清越的喧响,仿佛是一些破铜锣打得又猛,又乱,又野蛮。
这不过是正在合诵来数表的学童,被教师喝住了,斥骂了一顿,又开始诵乘数表了。
可是这个喧响经过来兰达头上四尺高的地方,穿过草果树枝间,控到牧牛人的小孩子,他正在摘篱笆上的黑莓,在他该上学的时候,使他拇指在棘刺上刺破了。
接着,有一声孤寂的号叫——悲哀,有人性,野蛮。
老巴斯蕾,真的,是泥醉了。
于是苹果树顶上的叶子,平得像小鱼抵住了蓝天,离地三十尺,发一声凄凉愁惨的音调。
这是教堂里的风琴奏“古今赞美歌”的一曲。
声音飘出来,被一群在什么地方飞得极快的鹅鸟切碎了。
米兰达睡在三十尺之下。
于是在苹果树和梨树顶上,离睡在果因里的米兰达三十尺高的地方,钟声得得,间歇的,迟钝的,教训的,因为教区里六个穷女人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