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考试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
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内涵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夸大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四周的客观事物的团体,包孕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资源学的观点
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讨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目与质量、调查与评判,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讨内容(6个方面)
(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讨(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
(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3S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7个指标土壤剖面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肥可容性盐类土壤PH植土壤石灰质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天气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评判某一地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
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方针有:≥℃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10℃)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10℃)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6 500℃等值线,南岭一线,以北可—年两熟到两年五熟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
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
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
土壤剖面
森林土(4层):有机残落物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耕作土(3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壤土最佳)、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PH值、土壤石灰质
土壤类型分布
(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温度(2)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降水
(3)土壤垂直地带性度地带性分布——海拔(4)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地形、地貌、地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子
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域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团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即土地域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因素限定订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配。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掌握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等武陟投入、作物品种的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谋划管理水品
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讨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纪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笼统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多少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它们的划分依据是:土地类型根据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中河山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
中河山地资源分类新:一级三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旧:一级8个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居明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其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
常见的有条带状、反复式组合、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表示方法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优势度等。
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缘故原由:自然演替、认为演替性子:时间和空间的演替方向:正向和逆向演替过程:节律性和非节律性演替
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目、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纪律的系列过程。
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科学根据主要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判、百姓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土地资源质量: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土地资源调查普通能够分为4个阶段:筹办工作、外业凋绘、内业工作、搜检验收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
(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
土地评判的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挑选和肯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判单位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绘、评判因子的挑选与评判结果的计较、比配
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1.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
以XXX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
该评价系统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比配:将土地利用体式格局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判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阐发比较,在此基础长进行土地利用体式格局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相宜性结果计较相结合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1、尝试法
2、典型调查阐发
3、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
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
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是光合
潜力,理论值;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机制法: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f(t)
式中:Pt——光温潜力Pf——光合潜力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
式中:T1为最低温度;T2为最高限温度;T3~T4最适温度范围
三基点温度是指: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相宜温度、最高温度
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分类系统: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经济评判:接纳一定的经济可比方针,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结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判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结合XXX的《土地评判大纲》评判系统分为四个等级——相宜纲;相宜类;相宜亚类;相宜单位
土地经济评判方针体系的方针类和方针组有:土地经济结果(土地生产率)方针:土地经济结果(土地生产率)方针组土地经济阐发方针类:生产资料消耗方针组、成本费用及资产占据方针组、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方针组、社会经济条件方针组
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技术效果指标组、生产耗费效果指标组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观点,既包孕数目上的平衡,也包孕质量上的平衡。
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耕地数目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
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目上的简朴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速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开源”与“挖潜”并进。
保护耕地的对策(简答)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扬;(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土地利用阶段及其阶段特征:
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
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资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可承受原则。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判: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阐发,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判。
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
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缘故原由,也有社会经济缘故原由。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
第三,我国事天下上的农业古国,垦耕汗青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愈来愈大,招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缘故原由。
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
间的胶结性等。
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
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奏效快的优势。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
对于放牧草场,掌握载畜量。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一是健全排水系统,掌握公开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公开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抵达地表;二是掌握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洪水漫灌形成公开水位上升;
三是掌握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形成土壤积盐;
四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六是接纳平整田面,削减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田的作物覆盖,以削减田面蒸发积盐。
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动身,为了满足百姓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物的基本需求,根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肯定的不得占用的农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肯定的方针和用途为根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
简朴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挑选;
(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夫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整理的任务
在农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地整理: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星地块(2)调整农田整治及门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规划地界、肯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
(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土地复垦的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遗弃的土地、荒芜工程地。
土地复垦的标准:
(1)接近破损前的自然相宜性和土地生产力程度面
(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判方法的研讨
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讨
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讨
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
(6)严厉掌握人口增长
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方针的关键措施
建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机制
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占用耕地的自我约束机制
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运作机制
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监视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的农用地结构调整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监督和制约管理用地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建立由土地供给引导和制约土地需求的机制
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完善土地利用宏观调掌握度
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进行土地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