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
作者:郑春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
摘要: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本文从秋瑾的诗文作品、参与的反清革命斗争活动,以及她所受到的越地文化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对其反清军事策
略进行研究,并分析秋瑾的军事活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义。

关键词: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D442: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38-03
一、秋瑾诗文中的反清革命思想及其形成
(一)从闺阁的婉约情愫到匡时弊政的革命情怀
秋瑾的反清军事思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个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开明的政治风气影响
下逐步萌发和成熟起来的。

在她1902年之前的岁月里,几乎只是走过了一个晚清仕宦家庭女子成人结婚的普通生活过程,这一阶段的诗歌也只是反映一个闺阁女子或闲情或幽怨的情怀,即便是婚后与其夫的“琴
瑟意趣”和依人篱下的窘迫让她感叹道的《咏燕》诗:“飞向花间两翅翔,燕儿何用苦奔忙;
谢王不是无茅屋,偏处卢家堆帽梁。

”{1}以及后来随家迁回浙江后因孤独而作的“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独上曝衣楼上望,一回屈指一潜然。

”“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客里
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秋日感别》)。

是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时,仍未找到属于自己出路的一种感情,以及对家人、亲友的思念罢了。

(二)浓烈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1904年在日本期间,能反映她当是思想的《鹤鸽夭》非常典型:“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
海外觅知音。

金匝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磋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
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第二年年底时,清政府也日本政府一起,直接发布了取消清国
留学生的规则,直接禁止中国学生在日本参加有关的爱国活动。

她感觉到非常气愤并和八千多
中国留学生一起,团结起来向日本政府提出了不满以及抗议,同时还代表中国的驻日大使汪大
燮进行交流,但是汪大燮并未理会秋瑾。

之后,她看到祖国的沉沦和满目疮痍,为了直接扑向
革命实践,毅然归国。

在归国途中,作有一首可表明其献身于革命的词句,即《黄海途中日人
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在诗中,她这样写道:“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风雷。

忍看
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
坤力挽回。

”由此可见,当时秋瑾革命思想正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同时下决定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参加到革命队伍之前,秋瑾的诗篇明显表现出渴望报国的情怀,直接体现出在那个时代
的一种矛盾精神。

那个时,我国被敌外势力疯狂入侵,民族存亡一种岌岌可危。

清政府的无能、官僚士大夫的及时行乐都把我们民族推入到了死亡的边缘。

作为一名深闺女子,秋瑾却可以像
当时爱国志士一样先进,对时事事事关心并胸怀报国大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佩服。

也正是
以这种爱国、爱民思想作为基础,秋瑾才坚决冲出当前的封建家庭,并作出了《有怀》“游日
本时作”中一句有名的诗句: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

同时还写出了(《柬某君》之二)以及(《失题》)中的词句,如: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
牺牲保国家等等,这些诗句都充满着牺牲精神以及爱国激情。

秋瑾最终能成为爱国女诗人以及
革命家,都和他在革命前的生活以及本身强烈的爱国思想是分不开的。

(三)诗词中的“戎装赤铁”主义和自觉的“英雄”意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秋瑾诗词中体现的思想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她的是作品在
前期因为受到阶级、时代发展的制约,内容显得比较狭隘,视野也不够开拓,所以部分作品的
题材看上去有些“小家子气”,其诗作的意义也没有涉及国家革命的激情。

到了后期之后因为
生活的思想有所不同,在选材方面的题材也大大得到了拓展,内容也转变成了宣传民族以及妇
女解放为主。

前期,作品风格比较平淡,后期,作品情感非常慷慨、激昂,两者是不同的,如
果说以前期是她脱掉闺阁气息到女革命者形象形成的时期,那么她成为一位铁骨铮铮的女革命
者是从她拥有革命情怀主持开展军事斗争开始,人如斯文,秋瑾的诗文可谓气势磅礴,其中也
反映出她的反清军事策略及其对军事斗争的认识。

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一些诗词中体现了其铁血
主义。

铁血主义成为精英女子最高崇尚是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在那个时期,一些言论如《女子
北伐宣言》、《创办女子尚武会绪言》等都出自于女子的尚武团体,其目的在于向女子界发生
召唤:愿我姊妹,扫除脂粉,共事铁血。

兴亡之责,昔已签遗巾帼;光复之功,今宁独让须眉。

{2}而秋瑾在这一时期所写的一些诗词,如《宝剑歌》、《宝刀歌》、《女子歌四章》等等,都是适应当时的女子“戎装”论。

秋瑾在这个崇尚英雄时代氛围中也是极期出色的,其“英雌”
实践中,去掉男性权利的我,是以主体方式来展现的。

可以说秋瑾晚清第一位“英雌”,为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献身的“英雌”。

她的这种情结形成有一定的个性与内在化的原因。

虽然扬
名欲望是好几“英雌”情素中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她也说过“如得佳偶,互相切磋”,七八年
来可大大“精进学业”,“名誉当不致如今日,必当出人头地,以为我宗父母兄弟光”。

{3}她也认定了“水激石则名,人激志则宏,他日得于书记中留一名,则平生愿足矣”。

{4}但秋瑾的“英雄留名”意识并非局限于个人光耀门楣和父母兄弟的狭隘主义,而是随忧民救国的理想而
愈加强烈,所以她自己一个人来到日本,反清、爱国的激进革命也迎合了其内心需求,这让她
内在的功名欲望中找到了一条和历史发展合适并且为之付出的机会,所以革命和欲望相互的影
响让秋瑾选择了一个最高境界留名,即是舍身成仁,为国捐躯。

(四)秋瑾军事策略与越文化的胆剑精神
秋瑾出身于书香世家,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及越地文化的熏陶。

她饱读诗书,却没有受封建
伦理纲常与三从四德思想的束缚。

她喜读爱国作品,每每读到慷慨激昂的词句,都会为之振奋。

从她之后革命实践、文学创作当中,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化中阐述了那一种爱国、坚贞、重义的优良传统,对其性格的形成极有影响与意义,因此她后来也说了只要有爱国之心
的人,人一定要有,如果不知道自己国爱的历史与文字,那么则无法产生爱国之心。

{5}
人们从秋瑾身上还能看到越地文化中“胆剑精神”的烙印。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韧
性与奋斗精神,鼓舞着无数越地儿女。

苦胆是隐忍,利剑是战无不胜的锐利。

秋瑾刻苦训练军队,耐心地做长期准备,伺机举事,便是“胆剑精神”的体现。

秋瑾这种厚积薄发的反清军事
策略的形成,与从小受到的文化影响有很大关系。

二、秋瑾的反清革命实践
(一)批判封建制度,宣传革命思想
秋瑾由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要想在反映清政府专制统治时一定也要同时反对腐朽的意
识形态以及封建的礼教,尤其是要控诉、揭露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罪行。

所以秋瑾将妇女解放以
及当时民族解放运动有机结合,,进行妇女解放运动。

秋瑾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在日本的
留学期间,秋瑾创办《白话报》并开始提倡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及男女的平等。

《白话报》提倡
全用白话作文,秋瑾以“鉴湖女侠秋瑾”的署名连续在前四期上发表文章,批判清朝的封建统治,宣扬妇女解放思想。

回国后她创办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早期的妇女革命刊物之一的《中国女报》,主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以期唤醒妇女的觉醒。

随着视野的扩大以及阅历的加深,秋瑾深刻地体会到,这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纲常的伦理
以及统治影响非常深,如果妇女要想得到平等的权力以及对待,想必真的是困难重重。

孤立无
助的个人,单枪匹马的斗争,绝对摆脱不了封建社会施加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

(二)以办学为名,培养革命力量
为了培养反清革命的军事人才,在陶成章的指示下,秋瑾于1906年3月来到光复会浙江支部所在地嘉兴,目的是和其他光复会浙江支部的干部商议如何在这一地区广泛开展革命教育工作。

在这期间,秋瑾这时做宣传工作的据点是浔溪女校,担任女校的教师,讲授日语、卫生知
识等。

她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周围的朋友和学生,秋瑾在浔溪女校常带领学生搞课外活动、体育
锻炼等活动,并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足,揭示中国妇女所遭受的种种痛苦和耻辱,要妇
女为自身的解放而自振。

她的言行,深得学生的爱戴。

原来丈夫早亡自叹命薄的徐自华很快觉
醒过来,与秋瑾成为莫逆之交。

她俩都以读书为生活最大乐趣,在精神上追求高洁,多次写诗
以梅花自喻,秋瑾上课,最喜欢听的学生是徐自华的妹妹徐蕴华和吴珉(南浔区双林镇人,后
来为纪念秋瑾改为吴惠秋),秋瑾的才华使她们倾倒,秋瑾的言行给她们无比的力量。

在浔溪
女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秋瑾发展徐自华、徐蕴华、吴珉三人为同盟会会员,在浔溪女校中播
下了革命思想的火种。

1907年初秋瑾开始主持原由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的大通学堂。

这所学校在名义上是培养
小学体育教师,其实是一个根据点,专门用来培养光复会的干部并以此来组织群众的。

秋瑾在
大通学堂不仅要宣传革命理论,还教学生学习军事技术。

为了统一革命组织,增强革命战斗力,秋瑾用“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符号,把所属会党成员按军队编制组织起来,编为八军,即“光复军”(首领徐锡麟、协领秋瑾),积极进行武装起义筹备方面的工作。

从此,秋瑾以“外籍会党之声气,以鼓舞军学界,复以军学界之名义歆动会党”的活动方法,穿梭在沪杭之间,运动军学两界。

三、秋瑾的军事策略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义
(一)思想上的革命火花燃起了沉睡大众的革命激情
秋瑾是日本东京开始职业革命家的奋斗历程,这一过程艰苦卓绝,但是却创立直接领导中
国历史上第一位体现女性群体意识的爱国组织——共爱会。

其思维敏捷,创作大量警醒和激励
斗志的革命诗词;她积善辞令,常以鼓舞人心的演说来激励大众的革命士气;她组织、宣传才
能一流,不但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还奉行着反封建以及反帝的妇女观,为这一个
时期妇女运动竖立起了思想的武器、警醒了广大妇女的独立自主意识、鞭策着广大女界为争取
自由解放走上了革命道路。

许多妇女在鼓动下勇于投身到革命活动,或筹措经费或参加反清反
帝组织,为辛亥革命集聚了武装力量。

秋瑾烈士不但是中国女界自主意识觉醒甚至可以说是中
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是一位先觉者。

她用年轻的生命敲响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的丧钟,推动了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

(二)“赤铁主义”精神缔造的军事才能成就了革命活动的开展
秋瑾奉行赤铁主义,认为非武装不革命,“世界和平赖武装”,“(荆轲)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这一点也表现在实践中,革命党人多次通过暗杀朝廷官员来显示军事
斗争的决心。

即便在后来长达几十年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暗杀也是激进分子常常采取的斗争手
段,这与秋瑾这一代革命党人的影响不无关联。

同时,秋瑾也具备厚积薄发的反清军事策略,
她感叹秋海棠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她期望自己“锋芒未露已惊世,养
晦京华几度秋”。

这些反清军事策略,对她的实践活动有重要影响。

一个赤铁主义精神的女实践者,她不单身手了得,她会使用枪、骑马射击、拳术柔道,几
乎都精通;她不单单是思想的理论意义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文武双才的全才,更是一位伟大
原女革命家。

同时她也精通于拆雷管、制作炸药等技术,其策划武装战斗,运筹帷幄于股掌之中,号令三军操练于校场之上,统帅义军鏖战于血火之中,其“竞雄”本色使徐锡麟、王金发
等革命战友格外敬慕、推重。

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也对其军事本领积极肯定。

秋瑾不单单是民主革命实践与宣传者,同时也是革命活动优秀组织者、领导者之一。

早在
日本的时期中其参加了以孙中山先生为后盾革命组织的“三合会”并且被认为“白纸扇军师”,之后又加入到“光复会”、“同盟会”,并且以民主革命的领导成员的身份,登上中国社会政
治舞台。

之后,其也黄兴、孙中山的交流则更加坚定了其对于革命的信仰。

并且秋瑾被认命为
浙江省同盟会首脑,成为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代历史上的大人物。

然而,清政府为了熄灭同盟会的革命烈火与日本文部省勾结,并以极残酷方式镇压留学生
的各种革命活动。

这种镇压让陈天华蹈海以自杀的方式抗议。

大批的革命志士,包括秋瑾在内
都受到了极大震动,于是决定回到自己的国家直接投入到革命中。

在回到中国后秋瑾在大通学
堂主持校务工作,同时运用教学来宣传革命,其不单单运用政治宣传的“批判的武器”,也在
不断筹备组织武装起义。

她身穿男服、马靴,大刀拿起在兵场上驰骋,这不单是武装起义培训
骨干力量,产且也还试炼革命党人的斗争意志。

还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沪杭之间,积极联络策划
武装起义。

(三)秋瑾领导的革命活动为辛亥革命奏响前奏
在参与这段革命活动期间,一方面,她同为光复会和同盟会会员,因此与各地革命党人都
保持着密切联系,积极联络各地帮会党派,壮大革命力量,并介绍各地的革命志士相互认识,
这为日后辛亥革命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主办大通学堂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军事人才,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后来的反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秋瑾领导组织的光复军,是浙江辛
亥光复的重要力量。

她与徐锡麟组织计划的浙皖起义,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

在浙江的一些
有影响的革命人士中,秋瑾最早加入同盟会,并积极发展其他革命人士的加入,使中国第一个
资产阶级政党在浙江扎根并发展。

曾被孙中山称赞为同盟会的“最好的同志”。

——————————
注释:
{1}秋珑集.第5页.
{2}女子军事团传单[N].民立报,1911-11-19.
{3}{4}郭延礼.秋瑾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3,34.
{5}.秋珑女侠遗集.第69页.
参考文献:
〔1〕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9.
〔2〕郭长海,郭君兮.秋瑾全集笺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3.
〔3〕陶成章.浙案纪略.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3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戊戌变法(第l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1903年寓京期间作)[A].秋瑾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1904年留日期间作)[A].秋瑾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永田圭介,闻立鼎译.秋瑾—竞雄女侠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国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