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四平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相继走红
②它们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方式相结合
③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
④被人们称为“清流综艺”
⑤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
⑥为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A.③②①④⑤⑥B.③⑤④②⑥①C.①④②⑥③⑤D.③⑤①④②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排序。

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按如下步骤: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通读句子,可以看出③是首句,⑥是尾句。

⑤句承接③句,写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反响。

①④②之间有顺曾关系,介绍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相继走红”的原因和意义。

所以排序为:③⑤①④②⑥。

故选D。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教书育人的巨大贡献,于漪老师荣膺
..“改革先锋”称号。

B.现在社会上好多年轻人找工作总是挑挑拣拣,这山望着那山高
.......,总不满意。

C.这些经典之作,都是不刊之论
....,应该好好地阅读。

D.班主任王老师三顾茅庐
....苦口婆心,终于让刘丽同学打消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项“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用在句中不恰当。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_____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__________________;那雄浑如
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关雎》中运用比兴手法,引出君子爱慕淑女,营造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清脆如弹拨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白露未晞在水之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名句的积累、记忆及理解能力。

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2)(4)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和文学常识知识即可,要注意“拨”“汇”“谓”“晞”“湄”等字的书写;(3)属理解型默写题。

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

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

本题书写中要注意“雎”“洲”等字的正确写法。

三、现代文阅读
4.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

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

“就是这里了,萨拉。

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

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

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

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

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

“千万不能碰这盏灯。

”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

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

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

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

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

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

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

“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

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

”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

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

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

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

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

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

”爸爸说道。

“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

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

“我会没事的,萨拉。

你在屋里等我。

”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

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

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

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

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到雷雨云后面去了。

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

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

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

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

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

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

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

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

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

”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

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3.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答案】1.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2.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3.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

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遇险渔船。

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

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

4.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首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

第1、2段,“就是这里了,萨拉。

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写萨拉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是故事的开端;第3——5段,“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

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写萨拉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是故事的发展;第6——18段,“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

我们整晚都跟着它”写萨拉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是故事的高潮;第19——22段,“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写萨拉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是故事的结局;然后仿照示例,用“人+事”的形式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至少有20艘渔船”间接写出了灯塔指引渔船的作用,以数量之多表明爸爸守护灯塔的重要性。

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分析。

“至少有20艘渔船”写出渔船数量之多,为下文写“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埋下伏笔;“看不到湖的对岸”交代湖巨大,间接表明了灯塔的重要性,“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

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二者遥相呼应,作用是做铺垫。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写出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人;“你可以帮助我。

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

我们整晚都跟着它”,萨拉的爸爸懂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现和成长,表明他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能体现萨拉优秀品质的句子分析。

“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表明萨拉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

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萨拉抓起火柴。

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表明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萨拉抓起火柴。

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
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换票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

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

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

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

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

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

干什么都可以赚钱。

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

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

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

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

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

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小说为什么以“换票”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第一次相遇:__________
(2)第二次相遇:__________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1)成功者:__________
(2)拾破烂者:__________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5.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答案】1.(1)换票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关,也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

2.(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两人截然不同境遇埋下伏笔(作铺垫)。

(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l)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

(任选两点即可)(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任选两点即可)
4.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

5.结局不会改变(与“换票”的结果一样)。

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解析】
1.①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答作用要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内容上就答字面或深层的含意,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本文以“换票”主要来展开写作,点明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文章的线索,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两个外出打工者,主要事件是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

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

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2.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

第一次相遇,为换票,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次相遇则与主题有关。

通过两个人不同结局的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

在文中找到对两个打工者描写的内容,根据他们的言行表现来概括他们的形象特点。

⑥⑦⑧段写成功者的做法,表现其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的一面。

⑤段写拾破烂者的做法,表现其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的一面。

4.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根据两个打工者不的行为产生的不同的结果来说明一个努力与否与其前途的关系。

6-8段写的是成功者成功的过程,他的成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自己的观察和劳动、努力后得来的。

结合“努力、机遇”阐述即可。

5.考查学生的阅读创意解读理解。

小说塑造两个打工者的形象,通过对比,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想成功,就得勤劳务实,积极进取,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就此来看,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结局也不会改变,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又见艾草青
似乎总是时值端午,才想起艾草。

这个季节家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正值艾草恣意生长无边蔓延的时刻。

儿时的记忆里总是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冷,早晨我和弟弟蜷缩在被窝里,直到母亲
抱来柴草生起一堆火,将我们的棉袄棉裤烤的温热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暖暖的被窝,快速穿上暖和的棉衣。

而我们的棉衣一整天都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是细心的母亲怕我们衣服有焦糊味,特意在生火时放了少许的干艾枝。

即便这样,犹记得,弟弟的手,每到冬日总被冻成红肿的馒头,而弟弟小时因特受宠,也就特会撒娇。

我们上学所在的父亲的学校就在村子外不远,离家也就20分钟的路。

弟弟因畏惧父亲,常常是在前18分钟都和我们有说有笑地快速往家赶,直到拐进家的小院,弟弟一边放慢了脚步一边哭喊着:“妈妈,手好疼,天真冷。

”母亲总是微笑着迎出来,把弟弟的手放进自己的棉衣里,除了香喷喷的饭菜,总有一盆热气腾腾的艾草水在等我们,依然记得在青烟水雾中系着围裙的母亲周身洋溢着温馨与美丽。

那些年的端午母亲早早的将艾草一丛一丛地抱回家捆绑好,立在自家门前。

除了自家的门头上挂上艾草,母亲总是细心地嘱咐我们给因为麦收农忙而疏忽了“三月戴柳,五月挂艾”习俗的大娘或婶子家送艾草。

我和弟弟则欢天喜地地跑东家串西家,总是从不落空地拿来咸鸭蛋、咸鸡蛋、粽子、香瓜。

门前的艾草就一直放到了来年端午。

蚊虫纷飞的季节,艾草既驱蚊虫又辟邪。

犹记得夏夜满天的星空,袅袅的艾草青烟,母亲的蒲扇摇来的清风,和大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天。

长大的我们日渐远离了农村,也似乎只有在孤灯相伴的雨夜、落雪的冬天、水仙花谢了的日子,每逢佳节人团圆的时分,或心有忧伤,体有疼痛,事有不顺,心有不平时才想起母亲,更不用提艾草了。

在南方城市生活的弟弟冻疮早好了,夏夜再没有人点艾草驱蚊了,而母亲也只是偶尔在我的梦里笑语盈盈,但更多的时候她总是沉默不语。

当不习惯已变成习惯,左手握住右手也能给予温暖时,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

十年前初为人母的我,是那样的彷徨与无助,在产房的第二天,当农村的婆婆连夜从家赶到医院,挎着满满一大竹篮树枝树叶时,我一脸惊疑。

从心底对她不合时宜的东西心生抵触。

婆婆小心翼翼地说用杂树头煮水,给我蒸澡,是农村的习俗,可以去湿去痛。

还说家里还有一大堆艾草,后来才得知那是远在合肥的大姑姐,挨家挨户的,从人家门上要来的,也是那时恍然惊悟,这艾草难道不是母爱的另一种交接吗?说来也很神奇,那些年别的产妇都是药物熏蒸,我只用婆婆的土方法,也少有疾病。

艾草,就是这般的朴拙清雅,在淡淡的岁月里散发着浓浓的深情!现在年年的端午,我依偎在婆婆身边,看着婆婆在我家小园里种植的长满青绿色稀疏绒毛、质柔软、气清香、遍地无声旺盛生长的艾草,我想,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
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伴着思念,从千年前的时间里,已将爱,慢慢地向我弥散。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深意,请分析其寓意和妙处。

2.围绕着艾草,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情?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

(2)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
4.结尾段引用了诗经里的诗句,有何作用?
5.作者用细腻温情的笔触写下这篇满含真挚情感的文章,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寓意:表层含义是又到了一年的端午季,艾草青青,又如同儿时一样蔓延生长。

深层含义是通过艾草传递的情感仍在延续,始终伴我身边。

妙处:(1)“艾草青”寓意艾草情,一语双关,富有深意。

(2)交代了文章的线索和主要内容。

2.(1)儿时母亲用艾草为我们姐弟烘烤棉衣。

(2)儿时冬天放学,母亲为我们暖手、准备艾草水泡手(3)每到端午,母亲吩咐我们给亲戚邻居送艾草。

(4)生孩子时婆婆到处找艾草为我熏蒸泡澡。

3.(1)母亲和儿时的艾草清香都只存留在了记忆里,表达了不能陪母亲变老的遗憾,和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2)本香就是原本的清香,作者说艾草香是世界本来的香味,是因为艾草寄寓的情感是人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

4.(1)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诗意美,更有可读性,令读者回味。

(2)深化文章的主题。

5.(1)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2)对婆婆的感恩。

(3)和谐美好的邻里亲戚关系。

【解析】
1.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分析。

记叙文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提示文章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具体象征意义等。

此文“又见艾草青”是又到了一年的端午季,艾草青青,正值艾草恣意生长无边蔓延的时刻。

深层含义结合“现在年年的端午,我依偎在婆婆身边,看着婆婆在我家小园里种植的长满青绿色稀疏绒毛、质柔软、气清香、遍地无声旺盛生长的艾草。

”指的是艾草传递出的亲情像艾草一样在延续,始终伴我身边。

题目一语双关,既概括了写作的事件,又巧妙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

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母亲”做的几件事情。

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抱来柴草生起一堆火,将我们的棉袄棉裤烤的温热了取暖;上学时母亲总是微笑着迎出来,把弟弟的手放进自己的棉衣里,除了香喷喷的饭菜,总有一盆热气腾腾的艾草水在等我们;那些年的端午母亲早早的将艾草一丛一丛地抱回家捆绑好,母亲总是细心地嘱咐……习俗的大娘或婶子家送艾草;十年前婆婆小心翼翼地说用杂树头煮水,给我蒸澡。

3.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试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其中的深意。

①句“多想……多想”表达出不能不能陪母亲变老的遗憾。

“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

”表达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②句艾草虽朴拙清雅,但在淡淡的岁月里散发着浓浓的深情,里边有亲人爱,温暖,艾草的香味体现了人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

4.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

诗句的意思是: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增加了文学韵味;而且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