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项精析精炼:考点1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3·北京文综·T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解析】选D。
从材料中“洋纱一项进口日多”“无不用洋纱之地”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大量进口洋纱,故D正确。
从“江、皖、川、楚等省”可知A错误;从洋纱“较洋布行销尤广”“或有难销洋布之区”不能得出B、C结论。
2..(2013·福建文综·T19)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外,还包括()
表1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时代特征来解读表格数据的变化。
【解析】选C。
表格反映了民国初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短期内在华外国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的历史现象。
究其原因,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还应考虑到民国初年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
展的历史原因,诸如民国政府政策、抵制洋货运动等。
据此判断,A、B、D不符合史实,只有C最符合题意。
3.(2013·江苏单科·T8)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577 257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题指南】材料中表格数据表明1928-1935年中国轮船船只和吨位数迅速增长,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结合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选C。
抓住时间1928-1935年,这一时期正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因素,促进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A是1937-1945年抗战时期,B是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发生在1946年,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A、B、D均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
4.(2013·安徽文综·T15)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解题指南】本题用饼状图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及其关系,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解析】选B。
见下图中的分析:
5. (2013·海南单科·T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选B。
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
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排除A。
顽固派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排除C。
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D。
6.(2013·海南单科·T15)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选A。
依据图表进行分析判断,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进出口总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加紧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经济侵略,故选A。
7.(2013·四川文综·T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
识地抬高银价。
……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7至1937年”“抬高银价”“困苦”等。
【解析】选A。
材料体现美国抬高银价,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带来困苦,因此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发起提倡国货运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均是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措施。
8.(2013·四川文综·T7)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解题指南】本题借助民国商品广告考查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答本题关键要明确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性。
【解析】选C。
题干广告借助明星宣传产品,目的是宣传产品的功效,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选C。
明星代言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只是在个别地区的个别部门存在,因此A、D说法太绝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影视明星不会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B错误。
9.(2013·重庆文综·T6)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题指南】本题通过图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内容是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入。
【解析】选B。
A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进口商品有段时间处于上升时期;C当时输入中国的商品量并不多,因为中国是小农经济,市场不大;D商品还没有打入中国的内地,只是在通商口岸进行贸易。
图中鸦片战争后由于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商品输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抗力,输入量又在减少。
10.(2013·上海单科·T21)1872年,“机器缫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
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 A.北京附近 B.广州附近
C.西安附近
D.成都附近
【考点】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
【解析】选B。
在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在通商口岸,一些地主、官僚和富商开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业,1872年陈启沅(源)在广东南海县兴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就是著名的代表,故选B。
11.(2013·大纲全国卷·T18)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主权的丧失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隐含信息的挖掘、提炼能力。
突破口是要抓住“1863年”“总
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赫德制定”等关键信息。
具体分析见思维导图
:
二、非选择题
12.(2013·浙江文综·T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9分)
【题目立意】本题以“江南经济”为切入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到近代经济变动,又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华经济侵略有关,跨度大,要求结合时代大背景,是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集中体现与浓缩。
【解析】第(1)题前两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材料一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居者可七千余家”“烟火万家”等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第(2)题要求结合诗歌和时代大背景来分析经济变动,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1840年后”。
鸦片战争后,江南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强。
第(3)题要求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对西方扩张所带来的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进行辩证分析。
【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13.(2013·海南单科·T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7分)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的发展情况。
第(1)题注意时间限定,这一时间段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注意结合材料回答。
第(2)题形成特点的原因,注意简要回答。
【答案】(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6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7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