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技术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功能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是指在不失衡的条件下,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摆动时所允许的最大角 度,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和性质,大、硬、平整时稳定极限大,小、 软、不平整时稳定极限则小。
4 摆动的频率
摆动的频率越低,平衡越好,反之摆动的频率越高,则越容易失去平衡。
5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正常情况下在睁眼时控制平 衡以本体感觉和视觉为主,反应灵敏,而在闭目时则需依靠前庭感觉,但反 应不如本体感觉、视觉灵敏。
6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主要有牵张反射、不随意运动和随意运动。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功能概述
平衡
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 稳定的状态。
人类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 ,并能在运动或受作用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平衡功能
指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撑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 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撑面内的能力。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躯体感觉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踝调节 髋调节 跨步调节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视觉 前庭功能 本体感受效率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觉和空间感知能力 主动肌和拮抗剂的协调 肌力 肌耐力 关节灵活度和软组织柔韧度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训练中要密切监控以防止出现意外,但不能牢抓患者,否则 患者因无需做出反应而失去训练效果;训练中一定要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 因精神紧张而诱发全身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加重病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
中枢性瘫痪伴有重度痉挛者;精神紧张导致痉挛加重者;对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
循序渐进原则 1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 稳定极限由大到小 3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 从睁眼到闭眼
个体化原则
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平衡功能障碍 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亦不相同,因此应该坚持个体化原则。
综合性训练
平衡功能障碍一般情况下不是独立存在的,患者可能同时有其他功能障碍, 如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或言语、认知功能障碍等,需同时进行治疗,综 合全面康复。
自动态平衡
他动态平衡
1 支撑面积
支撑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平衡。此外,接触面的平整以及良好的接触都有利 于平衡。
2 平衡的条件
经过人体重心所做的垂线,必须落在支撑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否则将 不利于平衡。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面中心的连线同经过支撑面 中心所做的垂线所形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平衡越佳,反之 则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