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期末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五、论述题(三题,35分)
昆虫
1、昆虫的体腔有何特点,分成哪三部分?各部分内有哪些器官、系统?昆虫的体腔常被肌纤
维膈膜分成三个血窦,分别为:
背血窦(围心窦):内有背血管,心脏等。

围脏窦:内有消化、排泄、生殖、呼吸等器官。

腹血窦:内有神经系的腹N束,又称围N窦。

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一对触角(起感觉作用),□器(取食作用)、眼(视觉作用),眼有复眼和单眼之分,复眼结构复杂,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日出性和夜出性昆虫,这样减少昆虫的食物竞争和空间竞争。

另外,昆虫的口器类型较多,有取食固体、液体及兼食固、液体的口器。

这样也可以减少食物竞争。

胸部具两对翅和三对足,翅的出现是昆虫分布广的主要原因,使昆虫在取食、避放、求偶、迁移等方面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

(2)昆虫体壁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对昆虫的内部结构器官起保护作用。

(3)昆虫的肌肉为横纹肌,活动能力很大,昆虫有力的跳跃和长途飞翔,都与肌肉发达有直接关系。

(4)昆虫的直肠具回收水分的功能,这对昆虫在陆地上生活起了节水的作用。

(5)昆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其代谢产物为尿酸,尿酸呈结晶性,不溶于水,所以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

(6)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气管系统的呼吸量较大,呼吸效率较高,且可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7)昆虫在加强动物器官的同时,必须加强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方能对陆地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作出迅速面及时的反应。

因而其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很发达。

(8)昆虫的多胚生殖和孤雌生殖都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后代,这也是昆虫数量多、分布广的原因。

(9)另外,昆虫的个体小,食量少,所以其所占的空间小,种群密度可以大大增加。

3、昆虫的外生殖器结构及生殖类型
昆虫的繁殖方式
(1)绝大多数昆虫两性繁殖。

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卵胎生:受精卵不产出体外,而是在母体内发育成幼体再产出,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由卵内的卵黄供给。

(2)孤雌生殖:
兼性:同正常的两性生殖同时进行,如蜜蜂。

专性:无雄虫,或只有极少数无生殖功能的雄虫,所有卵都不受精。

又分恒定性孤雌
生殖(如竹节虫、一些蛾类)和周期性孤雌生殖(如蚜虫)。

(3)多胚生殖:由一个卵发生二个或更多的胚胎的生殖方法。

如:小蜂类昆虫。

(4)幼体生殖:幼虫体内生殖细胞提前发育形成后代,如童瘿蚊
4、详细说明昆虫的分类依据(足、翅、□器和触角)
触角:刚毛状;丝状;念珠状;栉齿状;羽毛状;球杆状;鳃片状;膝状;具芒状。

口器:咀嚼式;刺吸式;舔吸式;嚼式式;虹吸式。

足:跳跃足;步行足;捕捉足;游泳足;开掘足;携粉足。

翅:复翅;膜翅;鞘翅;半翅;鳞翅;平衡棒。

目名口器前翅、后翅变态常见种
直翅目咀嚼式革质/膜质渐变态蝗虫
鳞翅目虹吸式鳞翅完全变态白粉蝶
鞘翅目咀嚼式鞘翅/膜翅完全变态天牛、金龟子
双翅目刺(舔)吸式膜翅/平衡棍完全变态蚊、蝇
半翅目刺吸式半鞘质/膜质渐变态虫春象
同翅目刺吸式膜翅渐变态蝉
蜻蜓目咀嚼式膜翅半变态蜻蜓
第十三章棘皮动物门(附半索动物)
1、五辐对称、海胆的咀嚼器(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 s lantern)、呼吸树(又称水肺respiratory tree)、管足等概念。

2、棘皮动物的体腔特点,真体腔包括哪几部分?
3、棘皮动物神经系统有哪几类?又称什么神经系?分部来自于哪个胚层?其作用是什么?
4、棘皮动物水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5、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在进化上的地位怎样?
第十四章最高等的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2、脊索、逆行变态等概念
3、分析文昌鱼结构中的原始性、特化性和进步性。

第十五章圆口纲
甲胄鱼、圆口类的特点;没有上、下颌;2个半规管;心脏的组成特点
第十六章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1、举例说明尾的类型和鳞片的类型。

鳍有几种类型?
尾的类型:
原尾一尾椎末端平直伸展至尾末端,尾鳍的上、下叶大致相等,见于圆口纲,鱼纲仅见于胚胎期和仔鱼期。

歪尾一尾椎末端弯曲而伸入较发达的尾鳍上叶内,下叶小而略为突出,尾鳍内外均不对称。

见于古代的甲胄类、盾皮鱼类,现代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正尾一尾椎的末端翘向尾鳍上叶,仅达尾鳍上叶基部,其较发达的下叶由增宽的尾下骨片支持,尾鳍在外形上完全对称,见于高等鱼类。

鳞片的类型:
盾鳞:板鳃鱼类具有,基板和棘组成,由表皮和真皮形成,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牙齿
硬鳞:硬鳞鱼类具有,来源于真皮,由骨质板和硬鳞质组成,硬鳞紧连成甲胄被覆在鱼体上
骨鳞:大多数硬骨鱼具有,由真皮衍生而来,通常是一片圆形或椭圆形,有弹性半透明的薄骨板。

鳞的前缘插入一个由皮肤形成的鳞囊内,陷入真皮,后缘游离,向后突出于鳞囊之外为薄薄的表皮所遮盖,两侧缘为相邻的鳞片覆盖,成复瓦状。

分圆鳞:游离缘光滑圆钝(鲱形目、鲤形目等);栉鳞:游这缘生有小棘或锯齿(鲈形目等)
鳍:奇鳍(背鳍D、臀鳍A和尾鳍C)、偶鳍(胸鳍P和腹鳍V)
2、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是适应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类脊椎动物
适应水生:流线型、用腮呼吸、用鳍运动
低等:大脑无新脑皮发育、冷血、卵生
有颌:有发达的上下颌
脊椎动物:有完整的脊椎存在
3、硬骨鱼和软骨鱼心脏的结构特点
4、软骨鱼泌尿生殖系统的导管特点
软骨鱼类雄性输尿管兼输精作用,精子由泄殖腔通过鳍脚上的沟进入雌鱼生殖导管内,营体内受精。

5、鱼类颌弓的特点、韦伯氏器结构
软骨鱼:颌弓(第1对)一上颌(腭方软骨),下颌(麦克耳氏软骨);舌接型(上下颌)初生颌/
颌弓一上颌(前颌骨、上颌骨、方骨)下颌(齿骨、关节骨、隅骨),次生颌
韦伯氏器:鲤科鱼类鳔与内耳的联系器官,由舟骨、间插骨、闩骨和三脚骨等构成。

6、鳍脚的概念
软骨鱼类雄性交配器官。

板鳃鱼类的雄鱼,其交配器位于腹鳍内侧,是一对棒状结构,内有软骨支持,称鳍脚。

7、涧游的概念及类型
鱼类因为产卵、觅食或季节变化的影响,沿着一定路线有规律地往返迁移。

涧游类型:生殖涧游,索食涧游,季节涧游(越冬涧游)
涧游的原因:长期进化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

第十七章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一两栖纲
1、两栖类对陆地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基本解决了陆地的运动、呼吸空气等问题,发展了适于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要皮肤呼吸和鳃呼吸辅助
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
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受精卵、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

2、两栖类在系统演化上的进步性
用肺呼吸,皮肤为辅助呼吸器官,具内鼻孔
成体骨骼具有陆栖动物的特点:自接式颌弓;头骨后端具二个枕髁,躯体骨分: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五趾型的附肢(意义)
不完全的双循环:二心房一心室
大脑具原脑皮,大脑顶部具分散的神经细胞
有可动的眼睑
具中耳,听骨(耳柱骨)、鼓室和鼓膜
3、两栖类脊柱分化的特点、腰带的组成特点、呼吸方式的多样性特点
脊柱:
(1)分化为颈椎(1枚)、躯干椎、荐椎(1枚)和尾椎四部分
(2)颈椎和荐椎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3)椎体分:双凹型(低等两栖类),后凹型或前凹型(高等种类和无尾类)
(4)椎弓的前后方具前、后关节突,加强了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这是四足动物的特征
腰带:
由耻骨、坐骨、骼骨构成;三块骨片相连成髋臼,与后肢相关节;耻骨位于髋臼腹面,骼骨与坐骨位于背面;骼骨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连,陆生脊椎动物的共性
4、固胸型肩带、弧胸型肩带、不完全双循环
固胸型:左右上喙骨极小,在腹中线处紧密相连而不重叠,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
弧胸型:上喙骨大,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
不完全双循环:既有体循环,又有肺循环,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在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有混合现象,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第十八章陆生、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1、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特点及进步性特征
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1)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
2)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
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出现了羊膜卵
2)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
2、何为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羊膜卵属陆生脊椎动物产的端黄卵,具卵黄膜(1分),卵外有蛋白、内外壳膜、卵壳等结构(2分)。

羊膜卵的卵壳坚韧,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2分);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交换(1分);卵内具丰富的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1分)。

羊膜卵的产生,使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彻底摆脱了对水的依赖(1分)。

3、何为颞窝?举例说明颞窝的类型。

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孔洞,由周围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所围成,称颞窝。

颞孔类型:
无颞孔类:颅骨无颞孔及颞弓,如:龟鳖目
双颞孔类:颅骨两侧具有上、下颞孔,现存的蜥蜴、蛇、鳄等。

合颞孔类:颅骨一侧各有单个颞孔,被眶后骨、鳞骨、颧骨所围,眶后骨和鳞骨构成上颞弓(兽齿类) 4、颈椎的特化、牙齿的类型
颈椎:数目加多,第一为寰椎、第二为枢椎,颈椎数目不定。

牙齿分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齿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端面,是最原始的类型,如喙头蜥
侧生齿:着生在颌骨的边缘内侧,如蜥蜴和蛇
槽生齿:着生在颌骨上的齿槽内,最为牢固(鳄类)
5、次生腭(次生硬腭)的概念及特点、胸廓的结构。

次生腭:它在颅骨的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和腭骨本身等突起构成的水平隔。

硬腭出现将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位置后移,呼吸和食物在咽头处交叉。

胸廓:胸椎、肋骨、胸骨围成,保护内脏,增强了肺呼吸。

第十九章翱翔天空的恒温脊椎动物----鸟纲
1、鸟类与爬行动物的相似性特征
1)鸟的脚上有鳞片,皮肤干燥,除尾脂腺外无其他腺体。

2)一个枕髁。

(两栖2个,爬行1个)
3)后肾、以尿酸为主。

4)卵生(羊膜卵)。

2、鸟类比爬行动物进步的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具飞翔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具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1)飞行器官为翼,体有羽毛,能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2)体温恒定,具体温调节能力,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3)肺具气囊,能行双重呼吸。

4)骨骼有气孔、轻,无牙齿、无膀胱,雌体一侧的卵巢和输卵管退化,卵成熟一个排一个。

5)眼睛和脑发达,特别是中脑(视觉)、小脑(运动中枢)。

6)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代有效较高成活率。

4、试从减轻体重和加强飞翔力量两方面分析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5、举出说明鸟类的生态类群。

6、双重呼吸、双重调节、愈合荐骨(综荐骨)、尾综骨、早成鸟、晚成鸟、迁徙等概念
双重呼吸:鸟类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
部分尾椎(前5枚)愈合成。

迁徙:鸟类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
第二十章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
1、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度),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能保证酶活动和代谢
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

2)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成长,以及哺乳类对幼儿具有各
种保护行为,成活率高。

3、胎盘的概念及胎盘类型
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形成的
胎盘类型
1)无胎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易于脱离,子宫壁没有大出血。

散布状胎盘(如鲸、狐猴以及某些有蹄类猪、马等),叶状胎盘(大多数反刍动物)。

2)蜕膜胎盘: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胎儿产出时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流血。

一般包括环状胎盘(如猫、狗等食肉目、象、海豹),盘状胎盘(如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多数灵长目)。

3、哺乳动物的皮肤衍生物类型
1)被毛:表皮角质化的产物,是保温和触觉器官。

毛由毛干和毛根组成。

分针毛、绒
毛、触毛。

2)皮肤腺特别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为多细胞腺,功能各异,主要有四种: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臭腺)。

3)爪(claw):指(趾)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的爪同源。

4)角:角为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为有蹄类的防卫武器,分为洞角(羊角)和实角(鹿角)。

洞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系头骨的骨角外套以角质化表皮而成;实角不分叉,通常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它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

4、食肉类和食草类动物消化系统上有何区别?
5、异型齿的概念、喉头的结构特点
异型齿:多数哺乳动物的牙齿在口腔中上下颌骨的着生位置不同,其形态与功能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可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后臼齿4类,分别具有切、撕、磨的功能,这样的齿相,称为异型齿。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一对触角(起感觉作用),□器(取食作用)、眼(视觉作用),眼有复眼和单眼之分,复眼结构复杂,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日出性和夜出性昆虫,这样减少昆虫的食物竞争和空间竞争。

另外,昆虫的口器类型较多,有取食固体、液体及兼食固、液体的口器。

这样也可以减少食物竞争。

胸部具两对翅和三对足,翅的出现是昆虫分布广的主要原因,使昆虫在取食、避放、求偶、迁移等方面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

(2)昆虫体壁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对昆虫的内部结构器官起保护作用。

(3)昆虫的肌肉为横纹肌,活动能力很大,昆虫有力的跳跃和长途飞翔,都与肌肉发达有直接关系。

(4)昆虫的直肠具回收水分的功能,这对昆虫在陆地上生活起了节水的作用。

(5)昆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其代谢产物为尿酸,尿酸呈结晶性,不溶于水,所以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

(6)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气管系统的呼吸量较大,呼吸效率较高,且可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7)、昆虫在加强动物器官的同时,必须加强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方能对陆地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作出迅速面及时的反应。

因而其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很发达。

(8)、昆虫的多胚生殖和孤雌生殖都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后代,这也是昆虫数量多、分布广的原因。

另外,昆虫的个体小,食量少,所以其所占的空间小,种群密度可以大大增加。

详细说明昆虫的分类依据(足、翅、□器和触角)(15分)
触角:刚毛状;丝状;念珠状;栉齿状;羽毛状;球杆状;鳃片状;膝状;具芒状。

口器:咀嚼式;刺吸式;舔吸式;嚼式式;虹吸式。

足:跳跃足;步行足;捕捉足;游泳足;开掘足;携粉足。

翅:复翅;膜翅;鞘翅;半翅;鳞翅;平衡棒。

目名口器前翅、后翅变态常见种
直翅目咀嚼式革质/膜质渐变态蝗虫(2分)
鳞翅目虹吸式鳞翅完全变态白粉蝶(2分)
鞘翅目咀嚼式鞘翅/膜翅完全变态天牛(2分)
双翅目刺(舔)吸式膜翅/平衡棍完全变态蚊、蝇(2分)
半翅刺吸式半鞘质/膜质渐变态虫春象(2分)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⑴体制辐射对称,绝大多数为五辐对称,
⑵棘皮动物有宽阔的真体腔,特化成三部分:A、围脏腔B、水管系统 C、围血系统
⑶具束状的(海星、蛇尾)或管状的(海胚、海参)消化系统
(4)具有中胚层形成的骨骼
⑸具循环系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6)有来源于中胚层的神经系,(下神经系和内神经系)
⑺胚胎发育过程具幼虫期,并且幼体是系侧对称的
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使运动的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有利于动物完成定向运动,有利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有利于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

圆口纲原始特征
1、缺乏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2、无成对偶鳍
3、终生保留脊索
4、脑颅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囊软骨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
5、肌肉为弓形肌节及肌隔组成
6、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7、胃未分化,肠管内有粘膜褶及螺旋瓣(盲沟)
8、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体外受精
9、五部脑在同一平面,小脑与延脑未分离,内耳具1或2个半规管。

嗅觉器官为单个的外鼻孔;听觉器官仅有内耳;视觉器官为一对眼。

寄生及半寄生的特化性
1、口漏斗、角质齿、舌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动。

2、成体具呼吸管,呼吸管口有5-7个触手(缘膜),管两侧有内鳃孔7个,内有球形鳃囊,其背、腹和侧壁长有鳃丝,构成呼吸主体(囊鳃类)。

3、口腔后有1对“唾腺”,分沁物为抗凝血剂。

鱼类的主要特征
一、鱼纲的主要特征
1、体形般为纺锤形,体分头、躯干和尾,具皮肤附属物
2、具有完整的内骨骼系统,出现了上、下颌
3、用鳃或鳔呼吸
4、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一胸鳍和腹鳍
5、有1对鼻孔
6、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主要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所组成
7、脑分化明显,不完全在同一平面上。

内耳中具三对半规管
8、含N废物通过鳃和中肾排出
9、具生殖导管(输精管或输卵管)
二、比无颌类进步的特点
1.具上下颌
2.鱼类的头骨由脑颅和咽颅二部组成。

3.从鱼类开始,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4.一对鼻孔,具3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
5.鳃的构造较圆口纲复杂
软骨鱼的主要特征?
答:1)骨骼为软骨
2)体被楣鳞
3)□在腹面,肠中有螺旋瓣
4)鳃隔发达,鳃裂五对
5)体内受精,雄性具鳍角,卵生或卵胎生
6)歪尾
硬骨鱼的主要特征:骨骼为硬骨(1分);体被骨鳞或硬鳞(1分);通常有鳔,肠中无螺旋瓣(1分);鳃隔退化,有鳃盖骨(1分);体外受精,无泄殖腔和鳍角,体外受精;正尾(1分)。

鱼类的涧游
涧游类型:生殖涧游索食涧游季节涧游(越冬涧游)
涧游的原因:长期进化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

降河涧游(去海里产卵)
溯河涧游(回江里产卵)
理冬淘擀
两栖类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别
(1)空气中含氧量(呼吸介质)
(2)水的密度(浮力)
(3)水温的恒定性
(4)陆生环境的多样性
水陆过度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持身体完成运动(重力)
(2)呼吸空气中的氧
(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维持生理生化的温度条件
(6)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性(了解水陆环境的不同)
1、基本解决了陆地的运动、呼吸空气等问题,发展了适于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2、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要皮肤呼吸和鳃呼吸辅助
3、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
4、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受精卵、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

两栖类在系统演化上的进步性
1、用肺呼吸,皮肤为辅助呼吸器官,具内鼻孔
2、成体骨骼具有陆栖动物的特点:自接式颌弓;头骨后端具二个枕髁,躯体骨分: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五趾型的附肢(意义)
3、不完全的双循环:二心房一心室
4、大脑具原脑皮,大脑顶部具分散的神经细胞
5、有可动的眼睑
6、具中耳,听骨(耳柱骨)、鼓室和鼓膜
对1 栖二小结
在眷椎动物演化史上,由水生发展到陆生是一个重大的飞趺,两栖类就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两栖类经过长期的演化,初步适应了复杂多变的陆地生活,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的问题,出现五趾型附肢,春柱分化加强,这使两栖类能有效支持体重,运动更加灵活;肺的出现使两栖动物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由于肺的功能较弱,皮肤呼吸和艇呼吸仍是必要的辅助;随/呼吸系统的变化,两栖类循环系统发生相应武造,肺排环出现,用成了不完全的双福环;两栖动物发展了适于陆地生活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听小肯出现.
两栖美对陆生生活的适应仍不完善,例如,没有解决皮肤保水问题和在陆地繁殖的问题,幼体在水中生活,用艇呼吸,所以,两植动物仍必须生活在临近水的地方.
两栖纲动物的分类主要依靠其外部形态特征,现存两栖动物约有2500种(我国约有220种),可分为无尾目、有尾目.无足目等三个月,分别代表陆生蹉跃.水生和穴居三种特化方向* 少
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1.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
2.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出现了羊膜卵
2.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试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羊膜卵属陆生脊椎动物产的端黄卵,具卵黄膜(1分),卵外有蛋白、内外壳膜、卵壳等结构(2分)。

羊膜卵的卵壳坚韧,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2分);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