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三年数学上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教案随着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计算,也开始注重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就是“多重”,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多重”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应用场景2、能够通过绘画、拼图等方式理解“多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多重”这一概念二、教学准备1、白板和黑板2、彩色画笔和白色粉笔3、各种图形拼图和积木等教具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用图形或实物举例说明“多重”的含义,如一双袜子、一个长方形桌子、一个杯子和三个苹果等等。
可以问孩子们:“你们看上述物品有什么共同点?”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多重”的意义,并结合具体实物来让孩子们感受“多重”的概念。
2、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形或实物让学生自己探究,“多重”的含义。
比如,教师可以往黑上画两个小圆圈,然后问学生:“两个圆圈一共有多重?请你们想一想然后做出表述。
”让他们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如果学生之间的表述有些不同,也要耐心听取并进行修正。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通过前面的引导和探究,让学生对“多重”的含义和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理解。
接下来,教师可以讲解“多重”的计算方法,即“加法”和“乘法”。
对于加法,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有两个苹果,另一个人有一个苹果,那么这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对于乘法,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想买一百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那么我需要付出多少钱?”这样,学生也能够理解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掌握如何进行乘法计算。
4、练习在掌握了“多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际的练习环节。
教师可以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演练。
例如:“小明有两张红色卡片和三张蓝色卡片,那么小明一共有几张卡片?”“小刚想买一箱果汁,每箱有8瓶,小刚需要购买几箱果汁?”等等。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内容,全章共分为六节。
这一章的中心话题是“第二十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多重”,是在巩固和拓展“组成数”的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分析有关“有重”的数的特点及组成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掌握“有多重”的数的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能通过贴积木的方式进行实物操作。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够解决分解数字的问题,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2.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粘贴符号将数字分解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形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概念•通过图片和数字的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比如:6=3+3;7=4+3。
3.掌握方法•在实物教学中,将积木等拼装积木的材料要素组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增减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的组成方法。
4.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操作,自己举出一些带有“有多重”性质的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练习。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评估。
5.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练习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发言表达本次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评价•展示学生们的实物积木组合作品,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再次强调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的方法学习知识,成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4.1《有多重》 北师大版(2014秋)
《有多重》教学设计西电实验小学—任亚平【教材依据】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
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
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
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
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三年级有多重——千克和克
《有多重---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杨婧超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节课有多重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后面学习“吨的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缺乏认识。
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他们的进率关系。
在选取质量单位的问题上,学生还不能从需要和方便的角度去认识。
教学目标:(一)认识并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二)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 克”。
难点: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水、2分硬币若干、回形针若干、100克的酸奶若干、数学书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课件出示淘气(30)、小鸟(50)。
师:瞧!这一大早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吗?(生:比体重)师:淘气重还是小鸟重?(生:淘气重。
)师质疑:可明明50比30大啊?为什么淘气重?(生:淘气30千克,小鸟50克)师:哦,原来要知道一个物体的轻重,有了数据还不行,还要有合适的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板书:质量单位)在生活中你们都遇到过哪些质量单位呢?生自由汇报。
公斤、斤、克、千克等。
师:公斤、斤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克和克。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认识1千克师出示两瓶水。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几枚硬币教师准备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知体验多媒体课件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
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
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2、实践体验。
实践活动课 有多重
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了解1千克与1克有多重,掌握“1千克=1000克”,学会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实际操作,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各种称、课件、7个1千克哑铃、2分硬币、鸡蛋,果冻、牛奶、爆米花、铁器、苹果、柠檬若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段。
(播放小猴和小象玩跷跷板的视频,小猴总是在上面,下不去。
)为什么小猴总是在上面,下不去呢?(生:因为小象重,小猴轻,所以小猴总是在上面。
)原来它们的体重不同,有轻有重。
2、找一名学生掂一掂一支粉笔和一支钢笔,说说感受。
(粉笔比较轻,钢笔比较重。
)3、看来物体的轻重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轻重有关的知识《有多重》。
板书课题。
4、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搜集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重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结果。
5、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非常细致,同学们刚才汇报中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和克。
(板书千克和克)二、探索新知(一)体验1千克有多重1、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质量是一千克的哑铃,小组同学轮流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生谈感受:我觉得特别轻;我觉得一般,不是特别重;我觉得有点重,我的手都有点酸了……师:看来每个人对1千克的感觉各不相同,请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接下来我们需要借助这种感觉来完成一个了不起的挑战。
2、先来看游戏规则:(一生读)(1)以一千克哑铃为参照,利用本组盒子里的物品,寻找“1千克”,并完成任务单。
(2)哪个小组估测的重量与1千克相差不超过100克就算挑战成功。
(3)计时4分钟。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21—22页。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
“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本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多层次地反复感知1吨有多重。
我认为,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情分析:“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
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
2、教学难点不突出。
课中有建立“吨”的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
由于建立“吨”的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能力目标: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2.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计量方法,并能进行比较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单位,学生易混淆。
2.培养学生对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感性认识,准确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PPT等教学工具。
2.多种器具,比如秤和不同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学习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获得主题,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重量的知识。
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来看看……”Step2. 引入学习材料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比如:书包、饼干、苹果等等,并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
Step3. 认识重量计量单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和计算。
Step4. 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师将不同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的物品两两进行比较,理解其重量大小。
Step5. 讨论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以及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方法。
Step6. 课外作业将课内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不同物品,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可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书包里的物品并标注它们的重量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相对大小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秤等量具辅助,理论学习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真实的物品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小学三年级数学《1吨有多重(认识吨)》教案四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1吨有多重(认识吨)》教案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1吨有多重(认识吨)》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 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 1千克200克千克 5千克 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1)感受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生1:太重了,拎不动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1).实践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实践作业.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生:10千克.5千克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生:不好算.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生:小组合作(2)交流感受小组合作完毕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00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活动3【练习】练习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活动4【讲授】小结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小学三年级数学《1吨有多重(认识吨)》教案模板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_._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 1 吨 =1000 千克这一单位换算公式.2.能力目标:能用〝吨〞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单位的换算.3.创新目标: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感知探究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故事激趣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第一个到,请你猜猜它的体重是多少?(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四个好朋友也从河对岸赶来体检,可到了小桥边,它们却停下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到了桥边,小马准备和大家同时过桥,可小熊指着桥边的提示牌说:〝限重一吨〞.于是它们犹豫了.同学们,你给出个主意吧!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们过桥好吗?二.感知探究课件出示情境图1 .猜一猜:一头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质量和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体重各是多少?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课件演示)3 .试一试(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课件出示1 桶油质量是 100 千克,这样的10 桶油正好重1吨1 袋面粉质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约重1吨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人大约重 1 吨一头水牛重 350kg , ( )头水牛约重1吨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1 吨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书)教师强调: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5.说一说.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 1 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来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强化认识)(学生自由发言.)6.解决问题:它们能否同时过桥(出示情境图)(1)现在谁来说说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为什么?(2)它们谁和谁能同时过桥?(小组讨论)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3)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座桥吗?为什么?指名发言,教师评价.三.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4千克=( )克 3吨=( )千克5000克=( )千克 ( )t=2000 kg_t=( )kg ( )kg=6 t(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第二关:在○里填上〝〞〝〞或〝=〞.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3t○3600 kg(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第三关::帮小明改日记(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_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学生抢答,教师评价)四.全课总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1吨有多重1 吨 = 1000 千克;1t = 1000kg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吨用字母〝t〞来表示.小学三年级数学《1吨有多重(认识吨)》教案模板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吨的概念.2.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1.故事引入.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师可随之出示挂图或多媒体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教师用课件(或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350 3=1_0(千克)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100 10=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50 20=100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25 40=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2)小组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t=1000kg.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第3题2.填一填.第1题4千克=()克3吨=()千克5000克=()千克()t=2000kg_t=()kg()kg=6t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在○里填上〝〞〝〞或〝=〞.8000千克○8吨4500克○4千克3t○3600kg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4.数学故事.(1)估算.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第几次_345678质量/kg28___0_3_5_7_50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各组汇报计算结果.(四)集体反馈,反思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小学三年级数学《1吨有多重(认识吨)》教案模板四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二.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1.目标确定(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2.教学策略选择(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_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平阳瑞安50千米38千米乐清灵昆45千米20千米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二.建立模型(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汇报交流: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备芽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二)介绍1千米=1000米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_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20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汇报(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课件出示学校周边的地图:从学校向右走,从校门口-麻行僧街-大榕树-百里东路-市二医大约1千米.从学校向左走,从校门口-一百超市--江心码头-江滨西路-郭公山-勤奋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录象).三.千米和米的换算(一)教学换算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6000米,能把它们成用千米作单位的吗?板书: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二)练习: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三)解释与拓展课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四.总结评价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家庭作业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四.教学片段实录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汇报交流: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_分钟.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00步......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_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汇报: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二年级下册P104-105活动课《有多重》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6人。
活动准备:每组1个磅秤,1个台秤,一张测量统计表,哑铃,苹果,两本字典,每个同学的书包。
教具准备:课件、测量统计表、正常儿童体重表。
活动设想:《有多重》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104-105页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千克和克是重量单位,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对这个单位接触不多,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为了让学生对千克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富有情趣的几项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行,以动促思(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今天是星期天,阳光明媚,小明早早地起了床,来到饭桌旁,端起了300千克的碗,拿起250千克的勺子,盛了200千克的米饭吃了下去。
然后,拿了一个重200克的苹果边吃边走,不一会儿,他来到了学校操场,拿来了一个重6克的哑铃练起了臂力,忽然,他看见地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跑过去一看是一个5角钱,他捡起这个重5千克的硬币,把它装进口袋,准备星期一交给老师。
)师:我看到同学们刚才一直在笑,你们有什么话要说?生:自由发言(略)师:不错,你们能够对常见的物品进行估计,这种习惯很好,那它们实际有多重呢?生:老师,我们秤一秤就知道了。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西师版⼩学数学三年级(上)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了解常⽤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具。
2.在估⼀估、称⼀称、掂⼀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克”的概念。
3.培养学⽣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提⾼学⽣的操作能⼒。
教学重点建⽴“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122分硬币、1克盐及⼀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具1课前,⽼师请⼤家去了解⼀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家交流?学⽣交流。
⽼师把学⽣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1千克、2⽄、1⽄、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的克、公⽄、千克、⽄、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直沿⽤⾄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根据学⽣的回答随机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动⼿操作,认识克1重1克),估⼀估它的质量请学⽣想⼀想,要⽤什么⼯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确定要⽤天平来称。
2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样就平衡了)。
3教师⽰范⽤天平称出这⼀⼩勺盐的质量是1克。
⽤⼿掂⼀掂1克的盐,说⼀说感受。
4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估学⽣⽤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掂⼀掂,说⼀说感受。
51克拿出学⽣能想到的⼀些轻的物品。
6三、课堂活动1先估⼀估,再称⼀称,然后⽤⼿掂⼀掂,并填写记录单。
22页)指导学⽣看清每格表⽰100克。
四、全课⼩结(略)五、课后延伸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标1.在估⼀估、称⼀称、掂⼀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千克”的概念。
23教学重点建⽴“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激趣引⼊同学们,你们测量了⾃⼰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家听?当⼀个学⽣说出体重之后,问⼀问,谁⽐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师重?看了⽼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为了便于⽐较,也为了记录简便,⽼师⽤来表⽰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样,都⽤千克作单位。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有多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分别有多重,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现在让我们运用学到的这些学问解决问题吧!
1、课本46页练一练1题,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独立完成。
生汇报:观察秤上的指针和单位,我发觉:这个鸡蛋重(100)克。
这个西瓜重(5)千克。
笑笑体重是(25)千克。
2、课本46页练一练2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生: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对比考虑一个苹果不可能是260千克,那么一个苹果260(克)。
同理,一袋洗衣粉400(克)。
一只狗10(千克)。
一棵白菜2(千克)。
3、填一填。
3千克=()克 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生: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3千克=3000克,4000克=4千克,8000克=8千克。
4、称一称,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用预备好的秤来称一称吧。
生汇报。
5、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本46页5题)生:一样重。
因为它们的重量都是1千克。
6、看一看,猜一猜。
(课本46页6题)
师: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天平右边有几个橘子?
生:1个梨=3个橘子,1个苹果=2个橘子。
所以1个梨+1个苹果=5个橘子。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 46 页第 1 题。 让学生说一说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2.教材第 46 页第 2 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教材第 46 页第 5 题。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把一抱和掂一掂就可以大致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 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 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 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 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 5 件自己喜欢吃的 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 包火腿肠有 500 克,一根火腿肠有 45 克、60 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 1000 多克甚至 2000 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 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千克。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字 母“kg”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千克一 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 500 克,两袋就是 1 千克。一袋牛奶是 250 克,4 袋牛奶也是 1 千克。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 的必要性。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 4 袋牛奶,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 1 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师:1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1 公斤,也就是 2 斤。那么在你周 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 1 千克呢? 生:两包挂面。 生:六个苹果。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 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5.1 千克=1000 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 少克才是 1 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生:刚才老师说 4 袋牛奶是 1 千克,每袋 250 克,250×41000,所以 1 千克=1000 克。 生:桌上有一袋 1000 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所以 1 千克等于 1000 克。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 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 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有多重|北师大版(2014秋) (7)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材45—4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准备:天平、盘秤,盐,米,面条,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藏在屏幕里。
师:看谁来了?(生读克)师:谁又来了呢?(生读千克)师:谁知道“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什么的?生:东西有多重?东西的重量……你也是这么认为吗?师:还真被有的同学说中了,“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物体有多重的(板书课题)师:表示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
(课件显示)师:孩子们看看这两个着重显示的字是什么?(质量)怎么不是刚才个别同学说到的“重量”呢?是不是很奇怪?这里面可藏着大学问!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段小资料:质量和是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重量是物体受地球的吸引而引起的,它会随着物体所处的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但在地球表面,物体的质量数可以近似认为与重量数相等。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重量”等同于“质量”。
(播放录音)师:听完小资料,我们知道当要表示物体有多重,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某某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克、多少千克等。
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板书:质量单位,克,千克)师:那关于克和千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3生回答)预设:1. 克有多重?(现场书写横线上的数字)2. 千克有多重?(现场书写横线上的数字)3.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4. 还有哪些质量单位?吨是什么?吨和千克、克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现场写)师:现在咱们就重点来学习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 有多重 教学设计
1、有多重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
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练一练”及“实践活动”“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并注意第一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克”第二幅图的计量单位是“千克”2、“练一练”第2题3、实践活动(先估计、后称量)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土豆我的书包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积存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关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基于上述情形,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刻,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关心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预备教师预备PPT课件天平盘秤学生预备盐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如何样明白的?引导学生发觉: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明白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够通过直截了当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明白物品的质量,然而专门多物品没有包装。
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
要想明白它们的质量该如何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明白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假如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学生观看盘秤上的圆盘,明白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 《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知识。
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
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
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教学设计:一、引入小朋友,你们知道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有多大吗?(出示视频)二、感受一吨问:1吨到底有多重呢?(1)背一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
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
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在此基础上得出1吨=1千克。
(2)提一提实际提一桶重20千克的水,再想象一下50桶这样的水会有多重,会是怎样的感觉?三、吨的自我介绍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吨,平时你们称比较轻的物品常常用到千克,但在计量很重的或者大宗物品的时候我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成年大象重约7吨,直升飞机重约4吨,坦克重约60吨,汽车重约2吨,鳄鱼重约1吨,让我们看看一吨重的鳄鱼吧。
(视频播放)四、总结五、练习教学反思: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把目标定为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25千克——100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重——很重).整个过程是全体参与,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1吨的质量是非常抽象的,即使是大人,哪些物体重1吨,也难以回答.1吨有多重呢数学书上直接呈现的是一幅"40袋25千克的大米"的情景图.如果教学时直接从这个学习材料入手也是可以的,但学生对"吨"的理解却是"平面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学中我采取了通过对"千克"的接触,以小到大,由认识并理解一定数量的千克为学习新的经验,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当学生已十分清楚的意识到20千克很重时,不失时机的出现了50桶水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到1000千克,这时学生认识1吨等于1000千克,已是水到渠成.这些的直接验为学生获得1吨这个间接经验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完后,我注意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16 节
课题有多重专用教室卫星第1 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播放光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
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
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
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
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
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
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
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
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
说。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
念。
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
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播放光盘)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
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
生做游戏,感受到人是
有轻重的。
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
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
相说一说。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生动手称一称,理解克
和千克。
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
三、拓展应用(播放光盘)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
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
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
克”,用“g”表示克。
1 一个鸡蛋重()
一个西瓜重()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实践活动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
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
课中有何收获?
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
这种符号。
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
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千克 = 1000克
“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总第17 节
课题有多重专用教室卫星第2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合作探究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
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
估计
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
克?
1、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
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
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
确一些呢?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
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
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
了什么?
生说苹果大概有多重。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
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
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
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
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
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
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
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
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
直接用秤称等。
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
三、检测提升
四、归纳反思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
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
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
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
1、总结:说一说估计
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
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
并说明理由。
学生称出1千克重的物
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
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
重1千克。
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
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生说收获。
板书设计:
有多重
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