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现状及危害
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固体废 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处理方式不当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危害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占 用土地、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等方 面,同时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 胁。
2024/3/23
9
防治原则与措施
防治原则: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固体废 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基本原则。
01
加强源头控制,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03
02
防治措施
04
推广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固体废物的回 收利用率;
加强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固体废物 的安全处置;
05
2024/3/23
06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固体废物 污染环境违法行为。
10
03
长江保护法
2024/3/23
11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24
水污染防治法立法背景和意义
立法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立法意义
通过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水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监 管和执法力度,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3/23
25
主要内容和制度创新
2024/3/2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内容
包括水污染防治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管理体制、防治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
制度创新
建立排污许可制度、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等,强化水污染防 治的法制保障。同时,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
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格局。
26
THANKS。
16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包括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公众参与、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等步骤。
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包括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 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24/3/23
17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效果及挑战
20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背景和意义
修订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原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气污染 防治的需要。
修订意义
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了政府责任,加大了处罚力度,完善了监管措施,有利于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 得实效。
2024/3/23
21
主要内容和制度创新
2024/3/23
27
2024/3/23
18
05
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修订)
2024/3/23
19
大气污染现状及危害
2024/3/23
大气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 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 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气 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 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 ,农作物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主要内容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大气污 染防治的目标和原则,规定了大气污染 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和各项制度措施, 如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区域限批等。
VS
制度创新
新法引入了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益诉 讼等制度,加强了社会监督;同时,建立 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机制,完善了法律 责任追究机制。这些制度创新为大气污染 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环境保护地方性 法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 基本法,规定了环境保护 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 监督管理措施等。
针对特定环境要素或特定 环境问题制定的单项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等。
2024/3/23
22
06
水污染防治法
2024/3/23
23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01
02
03
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且 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 水资源严重短缺。
2024/3/23
水污染严重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 业面源污染等导致水体污 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 人类健康。
水生态破坏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 资源导致水生态破坏,生 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环境保护思想,并在一些法律制度中有所体 现。
近现代环境保护法的起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国家开始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
2024/3/23
当代环境保护法的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形成了一套较 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同时,国际环境法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通过签订国际条 约和协议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2024/3/23
12
长江保护法立法背景和意义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首部针对特定 流域的综合性法律,旨在推动长 江流域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024/3/23
加强流域综合管理
长江保护法强调流域综合管理的理 念,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 一监管等措施,加强长江流域生态 环境保护。
2024/3/23
法律要求严格控制水资 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强 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保 障生态用水需求。
长江保护法规定了水污 染防治的措施和责任, 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 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等。
法律要求加强长江流域 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 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湿 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
14
长江保护法在制度创新 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如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 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责任制等。
水污染严重
气候变化影响
长江流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 大,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居民生活和 工农业生产。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长江流域极端天气 事件增多,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威胁。
生态破坏加剧
过度开发、非法捕捞、水土流失等问 题导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 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6
02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24/3/23
7
固体废物定义与分类
2024/3/23
定义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 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 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 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分类
固体废物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 固体废物等。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 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 性文件,如《建设项目环 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 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 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 触的前提下制定的有关环 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2024/3/23
5
环境保护法历史与发展
古代环境保护法律思想
04
环境影响评价法
2024/3/23
1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2024/3/2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 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事先预 测和评估,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措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024/3/23
1
目 录
2024/3/23
• 环境保护法概述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长江保护法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修订) • 水污染防治法
2
01
环境保护法概述
2024/3/23
3
环境保护法的定义与作用
2024/3/23
环境保护法定义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江 保护法的实施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 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 有重要意义。
13
主要内容和制度创新
确立流域管理体制
强化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污染防治
推进生态修复和治 理
创新法律制度
长江保护法明确了长江 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和 权限,建立了流域统一 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相 结合的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法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 的,用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 总称。
环境保护法作用
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 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
4
环境保护法体系结构
01
02
03
04
05
宪法关于环境保 护的规定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行政法 规
实施效果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 施,对于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许多可能对环境产生重 大影响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被要求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减 轻措施,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
面临的挑战
尽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 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重 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 不到有效执行。此外,公众参与程度不够、环境影响评 价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也制约了该制度的实 施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 评价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技术 和管理水平,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