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教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教案3
教学设计说明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大量地图、景观图片和课堂活动练习,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原有地理知识基础上直观认识日本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并通过小组活动探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读图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方法。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日本是教材中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个国家,从教材内容来看,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教学应抓住岛国和经济大国两大特征进行展开,岛国是日本自然地理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导致日本经济特征和工业分布特点的形成。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日本的自然条件对其发展经济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学生从生活中对日本了解较多,而且之前已经学习了亚洲地理,了解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对于基本的读图、用图等基本技能和方法有所掌握,但利用地图、资料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通过《日本》这一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国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
2.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说出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
4.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的方法。
2.认识日本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工业布局,学会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加强减灾、防灾意识。
2.了解日本经济发展特点,学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的方式。
3.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日本岛国的优势。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工业分布。
教学难点
1.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日本工业分布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读图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找一些有关日本的资料和图片。
3.日本地形挂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富士山等图片,创设情境以完成导入。
教师提问:图片中的富士山是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它属于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讲授: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各方面的交往比较密切,同学们对日本或多或少都了解,今天我们走进日本,开始更深地了解它。
讲授新课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日本概况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国土组成。
教师提问:日本主要由哪几大岛屿组成?最大的岛屿是哪个?
学生读图回答: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4大岛屿及附近岛屿组成,最大的岛屿是本州岛。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地形图”“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学生讨论并回答:
(1)说出日本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2)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3)日本分布的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
(4)日本有哪些优良的港口?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日本东濒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中国、韩国、朝鲜和俄罗斯。
日本的范围大致在:25°N~45°N、125°E~145°E之间。
(2)日本的地形特点:多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其中,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富士山是座活火山,是日本最著名的山脉,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3)日本分布的气候主要有两种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因周围都是海洋,所以,日本的季风气候海洋性十分显著。
(4)日本海岸线十分曲折,有众多优良的海湾和港口,最大的港口是神户和横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本的海岸线及其主要港口。
过渡提问:同学们是否对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还有印象吗?这次特大地震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课件展示:日本地震图片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
2.多火山和地震
多媒体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图”,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当地震突然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1)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十分活跃;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多火山、地震,有“火山国”“地震国”之称。
日本国内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80多座。
富士山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
(2)这一问题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合理适用即可。
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结合日本地震防御措施的启示,分小组讨论地震突然发生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拓展性问题:分析讨论日本多火山活动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和总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日本的位置、范围以及领土的组成部分;日本的海岸线特点、港口分布;并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通过回顾六大板块及板块运动,了解到日本多火山、地震。
板书设计
第1课时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和范围、国土组成
2.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多火山、地震
(1)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地震应对措施
思考题
我国是否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你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吗?
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题。
2.中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请同学们在网上搜集一些地震的应急防御措施。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世界经济第二强国”。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个战败国,战后经济衰退,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
但是,只经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就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是什么原因使它经济复苏这样快呢?
讲授新课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
小组讨论:为什么日本所需的主要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为什么日本主要工业制成品又能够大量出口?
引导学生归纳出: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
读图:“2010年日本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图”
分析讨论:日本海外投资建厂的基地和原因
归纳:对外贸易是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充分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地发展经济。
这种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讲授:日本经济虽然发达,但对外以依赖十分严重,使日本贸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大,这是日本经济脆弱的一面。
设疑讨论:我们已经了解了日本经济的特点,假如你是一位到日本的投资者,你会将工厂建在哪里?为什么?
2.日本的工业分布
多媒体展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示意图,学生读图分析日本工业地带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1)日本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哪里?
(2)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日本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有什么利与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太平洋沿岸海岸线曲折,良港多,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发
展对外贸易,所以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的狭长地带。
但工业过分集中,会带来许多问题,尤其会出现环境污染,我们应以此为鉴。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多媒体展示日本的“和服”、“和食”和“和屋”等相关图片资料,学生读图并自学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从服装、饮食、建筑等方面了解日本具有东西方文化兼容的特点。
思考:在历史上中国与日本有那些文化、艺术交流?
小组讨论:完成课本的活动,结合实例,感受中日文化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日本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工业,把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这种经济发展道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日本的工业分布
(1)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2)主要原因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思考题
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我国发展经济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题。
2.社会调查课题:日本的工业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请你调查一下在我国市场上有哪些日本产品呢?(参考答案:丰田、尼桑轿车,索尼、松下电器等)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有关地理图片、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日本的主干知识。
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这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
同时学生在
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并借助于多媒体,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