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3分)
故乡的风采冰心
① 1911年冬天当我从波澜壮阔的渤海边的山东烟台,回到微波粼粼的碧绿的闽江边的福建福州时,我曾写过这样的惊喜的话: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却原来还有这碧绿的江/这是我的父母之乡!
②在这山清水秀,柳绿花红的父母之乡的大家庭温暖热闹的怀抱里,我度过了新年、元宵、端午、中秋等绚烂节日,但是使我永远不忘的却是端午节。
③我的曾祖父是在端午那一天逝世的,所以在我们堂屋后厅的墙上,高高地挂着曾祖父的画像,两旁挂着一副祖父手书的对联是:
难道五丝能续命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虽然每年的端午节,我们四房的十几个堂兄弟姐妹,总是互相炫示从自己的外婆家送来的红兜肚五色线缠成的小粽子和绣花的小荷包等,但是一看到祖父在这一天却是特别地沉默时,我们便悄悄地躲到后花园里去纵情欢笑。
⑤对于我,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无论是竹子也好,榕树也好……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
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
走到一棵大榕树下,就像进入一片凉爽的丛林,怪不得人称福州为榕城,而我的二堂姐的名字,也叫做“婉榕”。
⑥现在我要写的是:“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袖口和裤腿都挽了起来,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种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来的东西,健步如飞,充分挥洒出解放了的妇女的气派!这和我在山东看到的小脚女人跪在田地里做活的光景,心理上的苦乐有天壤之别。
我的心底涌出了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⑦我也不要光谈故乡的妇女,还有几位长者,是我祖父的朋友,在国内也是名人:第一位是严复老先生,就是他把我的十七岁的父亲带到他任教的天津水师学堂去的。
我在父亲的书桌上看到了严老先生译的英国名家斯宾塞写的《群学肆言》和穆勒写的《群己权界论》等等。
这些社会科学的名著,我当然看不懂,但我知道这都是风靡一时的新书,在社会科学界评价很高。
⑧在祖父的书桌上,我还看到一本线装的林纾译的《茶花女遗事》。
关于林纾(琴南)老先生,我还从梅兰芳先生那里听到一些轶事,那是五十年代中期,我们都是人大代表的时候,梅先生说:他和福芝芳女士结婚时,林老先生曾送他们一条横幅,“芝兰之室”。
还有一次是为福建什么天灾(我记得仿佛那是我十三四岁时的事)募捐在北京演戏,梅先生不要报酬,只要林琴南老先生的一首诗,当时梅先生曾念给我听,我都记不完全了,记得是:
雪作精神玉不瑕
××××鬓堆鸦
剧怜宝月珠灯夜
吹彻银笙演葬花
⑨此外还有林则徐老先生,他的丰功伟业,如毅然火烧英商运来的鸦片,以及贬谪后到了伊犁,为吐鲁番农民掘“坎儿井”的事,几乎家弦户诵不必多说了。
我却记得我福州家里有他写的一副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⑩一提起我的父母之乡,我的思绪就纷至沓来,不知从哪里说起,我的客人又多,这篇文章不知中断了几次,就此搁笔吧。
在此我敬祝我的人杰地灵的父母之乡,永远像现在这样地繁荣富强下去!
1990年4月29(有删节)
13.结合全文,分条概述标题“故乡的风采”的具体内容。
(5分)
答:
14. 请分析⑤段句子“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的作用。
(4分)
答:
15. 阅读⑥段,请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健美的农妇”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山清水秀、柳绿花红的自然风光,②难忘的端午节(温暖热闹的大家庭),③伟大的榕树,④健美的农妇,⑤德高望重的长者。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意的能力,也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各1分。
)
14. 从颜色、树干、繁枝、深根等方面写出了榕树的顽强的生命力(2分),突出了它的“伟大”(1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能力。
)
15. 第一,正面外貌描写,(1分)表现她们的健美和解放(或粗犷、奔放、豪放)。
(1分)第二,侧面对比,(1分)用山东的小脚女人和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与她们对比,表现她们的俊俏、勇健、开放,表达对她们的赞美之情。
(1分)(解析:本题考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鉴赏能力。
)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
“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
”(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1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 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参考答案:
17. A 18. D 19. 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
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
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
“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本大题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3~15小题。
让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
张丽钧
很好的秋日阳光,空气中弥散着迟开花朵的芬芳。
我站在一个儿童摄影棚前等人。
突然,一个小女孩把童车骑到了我跟前,险些撞到我。
我赶忙躲她,不想她竟追过来。
我只好无奈地冲她笑了。
她也冲我笑——一个仙子般的小姑娘。
“阿姨,”她指着儿童摄影棚外墙上足有两米高的巨幅照片对我说,“这是我。
”我这才注意到,原来,这骑童车的女孩竟是那巨幅广告上的小模特!我看看照片,再看看身边的女孩,不住地夸说“漂亮”。
女孩得意得不得了,头摇尾巴晃的,像条欢快的小狗。
不由想起了发生在南怀瑾大师身上的一件事。
有一回,南怀瑾乘火车从台北去台南,身边坐了一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入神地看。
南怀瑾瞟了一眼他手里的书,随口问了句:“有那么好看吗?”年轻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说自己一直十分喜欢读这位作家的作品。
南怀瑾说:“哦。
那我回头也买一本来看看。
”——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南怀瑾。
我喜欢女孩不依不饶追着我这个陌生的“阿姨”,邀宠般地告诉我说那墙上的照片就是她,她说破,是因为她透明;我也喜欢南怀瑾不曾道出自己就是那本“好看”的书的作者,他缄口,是因为他蕴藉。
我不能接受女孩抛却一派天真,扮演大师的深沉;也不能接受大师抛却沉静内敛,扮演女孩的单纯。
我愿意拟想,大师也曾拥有无饰无邪的童年,愿意将自己的美事、乐事、幸事张扬天下,不惧人讥,不怕人妒。
就像花不会藏掖自己的芬芳,透明的心也不会藏掖自己的景致。
那么没道理,那么没章法,反正就是让童车冲到你脚下,纠缠着你,迫着你唱赞美诗。
这让你很便捷地就怀了一回旧,你生了锈的感觉在一颗开花的童心面前一下子生动起来,摇曳起来。
我更愿意拟想,女孩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个急煎煎向路人跋扈地炫耀自我的女童发出不屑的哂笑。
南怀瑾大师特别看重生命的“庄严感”,庄严的生命必是摒弃浮华、拂去尘屑的。
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不会热衷于在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妄的心,才会那么粘,总是试图粘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行走世间,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善于撷取的手。
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
而在这两个故事的连接处,我愿意试着绣上自己细密的心思——告诉自己,或许,这一边,正是我渐去渐远的昨日,那一边,恰是我愈行愈近的明朝。
揽万物以为镜,窥见自我一息一变的心颜。
不是所有的“可爱”都适宜窖藏,此时的口无遮拦,彼时可能就变成了庸俗轻浅。
风度,往往与一个人自知度呈“正相关”。
对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没有恒久不变的“一派天真”,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沉静内敛”。
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13.作者喜欢的女孩和大师各有哪些方面特点?(4分)
1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好处。
(6分)
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
15.“让生命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5分)
参考答案: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称其表德之字。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
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的考试。
C. 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用以纪年。
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苏轼游赤壁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D. 黜,指官职的贬退。
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他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
B. 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内移到江陵任职。
C. 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
皇上下诏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表彰裴度。
D.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3.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文以志。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参考答案:
10. A 11. D 12. C
13. (1)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
(2)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3)(苏子)举起酒杯来向客人劝酒(致意),吟诵《诗经》中的《月出》篇。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愈”“孤
子”“儒”“进士”“公卿”“郑余庆”“誉”“名”,再结合本句意思: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
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句子可以断开为: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故选A。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D项,拜授是任用官职,不一定是提拔。
“转”指调整官职,不是提拔重用。
故选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
C项,“以表彰裴度事迹”与原文不符。
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师”译为“以……为师”,“之徒”译为“这些人”。
(2)句中:“然后”译为“这样以后”,“向”译为“从前,以前”,“于是”译为“在这时”,“志”译为“记,记述”。
(3)句中,“属”译为“通‘嘱’,劝酒”,“诵”译为“吟诵”,“歌”译为“歌唱”,“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译为“吟诵歌唱《诗经》中的《月出》篇”。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
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
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
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
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
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
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任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
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
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
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
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
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
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
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
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