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比较视角下汇率升值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比较视角下汇率升值对就业的影响分析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宏观调控中,就业问题作为主要的调控目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如何拉动就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的繁荣稳定。
对于我国而言,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共识,大量的失业队伍涌入城市务必增加了城市的负担,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谐。
因此政府应对这个问题给予较多关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就业不仅与国内政策有关,也与国际经济交往的规模及汇率有关。
本文在前人利用就业结构角度基础上再加入汇率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尽管中国跟日本在经济体制、金融结构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但在金融改革推进和金融开放进程中的政策措施、所面临的金融宏观环境及政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同、相似或堪以对比之处。
在就业结构角度基础上引入汇率因素对就业影响研究并就中国跟日本进行比较以达到丰富就业理论的目的。
总结出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汇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1汇率升值影响就业的理论传导
在宏观经济中,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其变化会对一国的贸易造成冲击。
如果汇率在短期内发生变化,一国贸易品的成本或价格必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直接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原有竞争优势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贸易商品结构。
通常情况下,汇率发生变化,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国内各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并且制约其盈利能力,产业间的投资分布情况也将同时受到影响,对于那些不宜的本国生产的产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
国际,对于那些高附加值、高生产效率的行业将会是该国产业结构中纳入
的重点。
汇率变化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中的主要表现为:增强非价格
的竞争优势,以及增加资本人与劳动的流入。
汇率升值产生的影响在一定
程度上主要表现为:
1.2汇率升值影响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比重
巴萨效应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简称,巴萨效应是一种现象,对
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经济增长率越高,那么工资实际增长率也就越高,其
实际汇率上升的也越快。
对于贸易产品部门(制造业)来说,如果迅速提
高生产效率,那么该部门也会提高工资增长率。
在国内,无论哪个产业,
哪个部门,都是价值链上的某一个环节,所以工资水平都呈现出平均化的
趋势。
在生产效率方面,虽然非贸易部门(服务业)提高的有限,但是在
一定程度上随着其他行业工资的上涨,该部门的工资也会出现大致相同的
比例上涨。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非贸易产品对贸易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
按照外汇计算,我们假定贸易产品的价格水平是一定的,在固定汇率的条
件下,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会造成非贸易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由贸
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的加权平均得出的总体物价水平出现上涨。
如果采取
浮动汇率对国内物价进行稳定,汇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上升。
但是,
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实际汇率都会下降。
具体的出道途径为: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下降是本币升值在贸易
品价格方面的主要表现,受进口替代效应的影响和制约,国内贸易品的价
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汇率变化对非贸易品价格的影响相对来说比
较小。
其结果是,与贸易品相比,非贸易品的价格相对提高。
这种价格变
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贸易部门比贸易部门更加有利可图。
资源的配置比
例在价格、利润的导向下将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资本和劳动等在一定程
度上向非贸易部门转移。
2实际汇率与第三产业就业协整检验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采用实证分析进行检验,对汇率升值与本
国产业结构,以及就业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关系,通过长期的协整分析进
行探究。
在利用本币升值过程中,日本对产业结构成功实现了优化和升级,本文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就业结构调整提供参
考依据。
选取中日两国从1975年至2022年(各29个时间系列)的第三产业
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以及实际汇率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被解释
变量和解释变量通常情况下选择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以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实际汇率,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结果如表1所示:
注:括号内为相应系数的t-统计量。
依据黑格尔-英格兰杰二步检验法,如果单位根不存在,就认为变量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关于日本的检验中,在检验结果中因为不存在残差单
位根,所以直接进入第二步进行误差修正模型;在关于中国的协整检验中,由于残差单位根的存在,因此日本的协整关系在中国不存在。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日本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
lnRATE_E1=4.14577623+0.306295*lnRATE_E1-0.256449*lnS1(1)
△lnRATE_E1=0.003876+0.231765*△lnRATE_E1-
0.124076*△lnS1-0.411826u1,t-1(2)
3日中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可知:日元的升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
三产业就业比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根据误差修正模型(2)可知,在
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方面,第三产业的弹性为正,与实际汇率之间呈现出
负的弹性关系。
我国的各个变量之间并不协整,不存在类似的长期关系,主要原因可
归结为:第一,日元采用浮动汇率制,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映汇率的波
动情况,而我国的汇率紧盯美元,对市场难以进行自发调节。
第二汇率升
值时,由于行业间资源进入退出壁垒的存在,汇率的杠杆作用而难以充分
发挥作用。
日元升值时,对于衰退行业,日本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对其
进行援助,鼓励其退出或转让,并且在税收、价格、融资、奖励等方面给
予扶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受本币升值的影响而变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资源配置效应,同时使得劳动、资本由贸易部门流
向非贸易部门,进而使得就业结构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对产业结构完成
了优化和升级。
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通过汇率对就业结构进行调节。
通
常情况下,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汇率进行适当浮动,以及资源在产业间
的便利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汇率杠杆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我国不妨借鉴日元升值时的成功经验,在这次金融危机背景下迅速进
行产业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推出企业适当援助,促进其转产,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我国很多行业都具有垄断性色彩,在第三产业适当引入民间投资,形成竞
争机制,降低劳动在产业间转移的壁垒,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失业人口的吸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