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蓬莱阁山海托起的一颗耀眼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蓬莱阁山海托起的一颗耀眼明珠
古建中国· 蓬莱阁
蓬莱阁古建筑群屹立在这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苍山碧海之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堪称世外桃源。
蓬莱阁古建筑群,楼台殿阁分布得宜,祠庙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
蓬莱阁建筑群所表现的建筑美就是以和谐美为审美元素的,建筑体、沧海、丹崖山,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主义审美观,这也是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美学的基础。
建筑艺术之美诠释了那些文人墨士的即兴题咏,赋予它生命和灵性,使它成为有了精神内涵的亭台楼阁。
雉堞捧丹崖,碧水映高阁。
建筑专家在谈到蓬莱阁的建筑是这样说的:“云烟缥缈的蓬莱阁建在丹崖山上,之所以称为丹崖山,是因为该山的体表呈赭红色。
朱体流丹的山崖拔海而起,人们呼为丹崖山,名字很诗意,加上仙迹胜境蓬莱阁的彰显,更使其名声远播,令人神往。
丹崖山的美,还在于它与大海相映成趣。
碧海丹崖,一蓝一红,色彩上颇有交相生辉的效
果。
丹崖山的不凡,使它的每一块石头都增添了颜色和有了生命。
因此,就连当年丹崖仙阁的建造者,都没有忘记在建筑群中给丹崖石留下一席之地。
古建中国· 丹崖山
在天后宫前院的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命名“三台石”,后来登州知府张輶又称为“坤爻石”,实际是造阁者有意留下的。
作为园林艺术,它是真正山水的一个缩影,是从自然山水到写意山水的创造。
按照造景规则,园林的骨架是山,在园林中造山,常常以土为堆,以石为叠,堆土叠石相结合,则使园林在空间布置中显示出灵活多样来。
而丹崖的本身就是自然山体,是园林的骨架,于是造阁者便巧妙地置六块巨石于院落中,蔚为壮观,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缀作用。
清人张弓的一首题咏写得好:“宫殿巍峨碧落边,云峰崛起列阶前。
象坤端合娲皇炼,在地成形未补天。
”
普照楼与宾日楼
在蓬莱阁古建筑群中的诸多亭子中,最有外观特色的是普照楼和
宾日楼。
普照楼原是一座灯亭,上世纪中期因田横山航标灯塔的启用而渐失导航功能。
它的主体呈六棱形,顶部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
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周匝木扶栏。
它高耸于丹崖危岩,近看似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如鹤立云端,飘然欲仙。
游人在丹崖山下留影,总是喜欢以它取景,其在凌空仙阁中的标志性意义可见一斑。
古建中国· 普照楼
宾日楼位于普照楼右侧,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建筑。
楼体八棱,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
二层周匝开圆窗八扇,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是观赏海上日出的绝好所在。
而在蓬莱阁诸亭中,最有文化底蕴的当属卧碑亭和避风亭。
这两座亭子因藏有苏东坡与袁可立等大家的诗文石刻而声名远播,可谓文因亭立,亭因文传。
它的文化因素,一直影响着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其不仅具有造型之美,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审美内容。
地处江南的另外三座名楼,都是临水而建。
黄鹤楼在长江岸边,岳阳楼在洞庭湖之滨,滕王阁在赣江侧畔。
这三座名楼都占尽了水乡泽国的优势,因此向世人亮丽出诗情画意江南秀色。
丹崖山的东、西、北三面环海,澄波万里,一望无垠,于是,阁以海奇,海以阁灵,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这种豪壮与大气,使蓬莱阁比起江南三名楼来,更加显得傲然和自信。
并且,这里的海是仙海,山是仙山,阁是
仙阁,来到此处的人便自然如临仙境,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蓬莱阁的建筑凝聚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华,不愧于海上园林的典范。
蓬莱阁亭台楼阁类的词就是将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珠联璧合,使建筑美和文学美相映生辉,并且对自然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山林岩壑,一亭一水,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生情文,这些文字就是这个环境中最恰当的文字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