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诗意装点我们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装点我们的人生——2024年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总决赛于2月3日,在CCTV-1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50岁农民工朱彦军,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本季亚军。
他既能“为五斗米折腰”,也能为梦中月、镜中花停留。
材料二季羡林在《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中说,爱国主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一般的,爱我的国家;一种是高层次的,爱我们的文化。
材料三美国科学家罗纳德·罗斯因揭示了疟疾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而他的爱情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是当时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
材料四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
——尼采
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材料分析
这是一则时事新闻材料。
材料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主要是通过引述人物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的自我介绍,点出新闻的主人公及其身份——“窗帘夫妻”廖珮盛和刘晓晖;第二层叙述两人在赛场下的日常生活——做窗帘、读诗,平淡而幸福。
紧扣社会热点,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去认识、分析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这道题即紧扣社会热点事件“中国诗词大会”及热点话题“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新型人才观”等方面。
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引导考生思考在宏大时代背景之下,个人如何成才,生活和艺术会以怎样的关系呈现,并从中体会人才发展、社会发展永恒的驱动力。
这道作文题由材料与写作要求两部分构成。
其中,材料部分为四则材料:第一则材料链接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风云人物农民工朱彦军;第二则材料引用季羡林金句,指出爱国与文化的紧密关系;第三则材料引入美国科学家罗斯的例子,侧重表现其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的突出成就,以及其将文学与科学有机结合的事实;第四则材料通过尼采名言,点明生命和艺术的相互关系。
此类作文题审题的要点在于:首先,要明确材料文字背后隐含主题的限定和导向作用。
材料本身具有多角度、多义性的特点,但主题为我们框定了材料理解的基本角度和方向。
四则材料同中有异,但都指向了文化与生活二者的相生关系,组合材料、合并主题时应控制在这一范围,不能偏离。
其次,四则材料虽然共同围绕主题,但又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呈现。
这要求考生不能只停留在单则材料表面,而应把握多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可选择两到三则材料进行组合,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联系,明晰材料间的逻辑联系,判断并列、补充、因果等关系,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考生的呈现深刻的思维力,体现出有价值的思维逻辑和表达逻辑。
写作要求部分中,“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一句,不容忽视。
在行文中不仅要结合材料,同时需要表达出个人的见解与结论,将材料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明确指向的观点,并加以阐释,如此才能使文章有的放矢。
(2)立意分析
每个人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一边做着窗帘,一边背着古诗,并凭此双双闯进《中国诗词大会》的“窗帘夫妻”廖珮盛和刘晓晖,出于对诗词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他们把诗中意境融入日常生活,将读诗、背诗作为一种心灵的愉悦,把平淡的日子过成诗。
读诗、背诗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充实,精神更加安宁,生活更加幸福。
不仅如此,“窗帘夫妻”还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普通大众对于“幸福”的认知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已经从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到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盈。
参考立意:
敢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
平淡的日子过成诗;
诗意装点我们的人生;
正的幸福在于精神丰盈等等。
速写片段:
立意1 丰赡自我,丰盈人生
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平凡的生命也会变得不平凡,黯淡的生命也会充满绚烂的色彩。
从这个角度入手,考生可以阐述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自我,努力成为全能型人才,人生不设限。
片段导写>>
弗洛伊德的“三我”论是这样的:人有本我和自我,但最高境界是超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与他人的奉献。
我们并不是孤立地活着,成功与自我实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成功更多的是追求外在的认可,而当你能联结并表达自身的灵魂能量时,才会感觉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有创造性的生活总是敢于超越常规惯例。
力克·胡哲天生没手没脚,却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活出不受限制的生命奇迹。
他曾说:生命的重点不是拥有,而是存在。
当你的天赋与热情找到交集、全然发挥时,你会获得满足。
立意2 文化之源,涵养自信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必须有根植于民族历史沃土的先进文化。
当前,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更需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入手,考生可以探讨传承中华古诗词之于传统文化,之于更高形式爱国的特殊意义。
片段导写>>
余光中先生曾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休。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都凝聚在文字中。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汉字形体的变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美感。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启蒙和道德感召;中医药古籍,更是凝聚着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还有经典优美的诗词歌赋,既是
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历经时代变迁、世事沧桑,但始终折射着独有的光辉,影响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立意3 科学在左,艺术在右
我们通常会把科学与艺术对立起来,其实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人类文化的两翼。
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
科学教人理性,艺术促人感性。
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科学将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纵观中外科学界风云人物,他们大多不仅有着极高的科学造诣,还有着不俗的艺术品位。
艺术之于生命的成长同样大有裨益。
从这个角度入手,考生可辩证谈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片段导写>>
曾经有人对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科学家在研究一朵花时,就错失了花儿的美丽。
对此,费曼的回答是:“对你而言存在的美丽事物,对我也一样美丽。
但我更能看到其他人不易看到的深层美丽。
我可以看到花朵中复杂的相互作用。
”当人们为《蒙娜丽莎》的神秘惊叹时,也为其中的光与影的和谐搭配拍案叫绝。
达·芬奇不仅是位成绩斐然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
艺术与科学看似背道而驰,其实从未分离。
简单的几何线条可以在我们的思维中演绎出很多种美丽的
图像,还可以激发出各种空间的想象!科学更像是一种边缘艺术,而艺术更像是科学的特殊形式。
它们携手从远古走来,也必将共同走向未来。
当科学与艺术牵手,生活会更加美好!
佳作点评:
华夏之魂文化为先
杨米娜
中华民族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历经漫长的沉淀与积累,璀璨的华夏文化应运而生,流传至今。
从楚辞汉赋到魏晋风度,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在滋养着中华儿女。
【开篇拉入历史长河,点明文化的意义】
蓦然回首,先辈们踏过遥遥长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文化的种子传播开来,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而今接过时代接力棒的我们更应心中铭记:华夏之魂,文化为先。
【强调文化从古到今的延续与发展,根脉始终留存】
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的自信之源。
习俗是文化,文字是文化,诗词亦是文化,我们的生活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传承。
【文化呈现多种样貌,百花齐放】
华夏之梦正游走于世界中央,我们的文化也经历了重重考验,走过了外来文化倒灌的迷茫时期。
而今的文化自信,是一代又一代人辛勤探索、刻苦创新的结果。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在激烈的文化比拼中找寻诗和远方,以演绎的形式听古物讲述自己的故事,人们越是深入探究中华文化的奥秘,就越能够惊喜又震撼地领
略到中华文化的风采。
又如舞蹈《祈》,舞者以水下舞蹈的形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重现了洛神的神韵。
“天问”问天,“神舟”逐梦,航天人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了民族千年来的飞天梦想。
【当今的文化经受住了迷茫期的考验,正大跨步地走上探索与创新之路】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
中华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助推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嫦娥奔月”“北斗导航”,这是一场古与今的对话,闪烁着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是山川河流间回荡的长歌壮曲。
【中华儿女在传承中重现古与今的对话】
鲜衣怒马,意气风发,青年一代更应乘百舸争流之势,学习、传承、发扬、赓续中华民族文化之魂,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满身正气,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表明当代青年的担当,乘百舸争流之势,昂扬奋进,开启新的征程】
点评:
开篇拉入纵深的历史长河,从楚辞汉赋到明清小说,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滋养着中华儿女。
中间部分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后半部分继续深挖文化之髓,从“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结尾昂扬奋进,在“学习、传承、发扬、赓续、自觉”中号召青年一代“携满身正气,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范文欣赏:
画
王珏
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月亮下面唱歌。
艺术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古城朱雀的小街,抑或是太白唱醉的明月?是杜甫赞过的春雨,抑或是王维心里的空山?是仓颉创造的文字,抑或是孔孟儒家的学说?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不停地变化。
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文化却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人生因艺术而灿烂!艺术犹如一望无际的大海,包罗万象;生命起源于海洋,更胜似起源于艺术,人是为艺术而生的!
毕加索说:“我们知道,艺术不是真理。
艺术是一种谎言,它使我们认识到真理。
”
如果我们的生活是一幅洁白的长卷,艺术就必定是那五颜六色的染料,使我们的生活有了色彩,有了情调。
艺术听上去似乎是个高尚的东西,实则盈满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有的人喜爱养花,培育万紫千红的花朵,为生活平添几许热情与奔放;培育清素淡雅的花朵,为生活添补几分平静与安谧。
在我眼中,生活就是艺术,艺术亦是生活。
文化,为人化成。
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
相反,文化似三月阳春,革故鼎新,多元化地呈现自身的魅力。
大画家梵·高的一生就像一部艺术史。
他从小在牧师家里长大,家人们本以为他会顺从父亲的意愿传承家业,却不料他戏剧性地爱上了绘画,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
他热爱绘画,热爱艺术,甚至达到了癫狂
的境地。
他曾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专心作画,如痴如醉。
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正是通过艺术完美地诠释了梵·高的一生。
画中没有一朵与真实生活完全相似的向日葵,却处处充斥着生活的气息。
与众不同的画风与独具特征的个性使得审美更加高雅,生活更加精彩。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也钟情于艺术。
据时人的回忆,爱因斯坦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开始懂音乐并爱上了莫扎特。
他不但会演奏小提琴,而且还会演奏钢琴。
除了古典音乐,爱因斯坦还热爱文学,常和友人一起高声朗诵海涅的诗歌。
爱因斯坦经常和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音乐,普朗克弹奏钢琴,他演奏小提琴。
有人认为这是一对科学伟人的完美合作: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的两大支柱。
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只有科学美,没有艺术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回顾我们的生活,也有着许多艺术相随。
一部电影,一场音乐会,一卷书画甚至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艺术史。
生活因艺术而饱满,人生因艺术而变得有血有肉。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艺术的旅行,在这儿有花,在那儿有草,永远不知前途会显现些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注定邂逅精彩,遇见活力。
文化虽不能即时果腹,却是精神的生命源泉。
疏离文化之人,无法追寻灵魂的喜悦;忽视文化之民族,难以自尊、自信、自强;失去文化
的社会,是灰暗的、死寂的、病态的,即使表面繁华美丽,也终究是没有根的浮木。
为清冷的房子画上一扇大窗,再画上一抹艳丽的阳光……
评点:
本文标题新颖,“画”字一语双关,带给读者无限遐想。
论述部分不仅列举了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更借助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钟情艺术的事例,点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将艺术的层面延伸、扩展,更具说服力。
结尾余韵悠长,描绘了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艺术之光,始于画,终于画。
难得的是,本文加入科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辨析,丰富了文章的论证,使思考走向深入。
作者语言灵动,在严谨的议论之外,添加了些许浪漫,使文章节奏缓中有进,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