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自然地理规律及原理运用 第5课时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课时 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页,共36页。
备考(bèikǎo) 导航 系统(xìtǒng) 构建
核心(héxīn)突 破 热点预测
第二页,共36页。
备考导航 —— 了考情 明考向
考点 土壤的形 成、生物的
作用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
命题规律 从考查内容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自然 带的分异规律及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等是 近几年高考的常考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多以 表格、模式图、区域图、景观图等提供有关 信息,考查地理要素的关系、整体性和地域分 异规律。从能力上看,注重读图分析能力、提 取有效信息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及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第三十四页,共36页。
解析:第(1)题,根据①②③④山地各自然带基带判断 所属山脉。第(2)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M 带之 上为针叶林,故 M 带应为针阔混交林。①③④两侧自然 带分布不同主要与水分因素有关。第(3)题,由于基带 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不 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4)题,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 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 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 4 600 米, 北坡雪线则高达 5 800 米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
地 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
貌 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 候 下降
第三十五页,共36页。
答案:(1)B 阴山 D 秦岭 A 阿尔泰山 C 太 行山 (2)针阔混交林。南坡降水丰富。②③④中森林分布 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③④。 (3)热量。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②山地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 (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4)④①③基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三地基 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十三页,共36页。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带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导致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活 动容易影响生物和水文这两种自然因素,从而引起其 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如图为森林破坏后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十四页,共36页。
4.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 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 影响:
第三十六页,共36页。
第三页,共36页。
系统构建 —— 重联系 建体系
第四页,共36页。
核心突破 —— 析重点 深拓展
考点一 土壤的形成、生物的作用
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形成 如图所示:
第五页,共36页。
其中,人类活动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农业生产活 动对土壤施加影响,利用和改造自然土壤使之变 为更适于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 土。但由于可能存在行为失当或违反土壤成土规 律的行为,人类的农业活动也可能造成土地的退 化,如盐碱化、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
第十七页,共36页。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图表解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第十八页,共36页。
分异 规律
由赤 道到 两极
从沿 海向 内陆
概念
地表景观和 自然带沿着 纬度变化的 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 自然景观和 自然带沿着 从沿海向内 陆方向更替
主要成因
太阳辐射受地 球形状的影响, 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 为主 水分条件沿经 度变化的方向 变化,即以水分 条件为主
第三十页,共36页。热点预来自 —— 聚热点 探题源【背景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 意图。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命题角度】
本题以地域分异示意图与我国部分区域图相结合考查 地域分异的相关知识。
【创新预测】
(1)若材料一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二图中的四座山
第十五页,共36页。
【例 2】 (2013 年四川文综,9 题,4 分,节选)如图是 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 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 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 大。据此回答下题: 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
主要分 布地区
低纬地 区和北 半球高 纬地区
中纬度 地区
第十九页,共36页。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 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 ↓
两极
热量:赤道 ↓
两极
植被:赤道 ↓ 土壤:赤道
两极
第二十页,共36页。
两极
②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以按以下思
第二十六页,共36页。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温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雪线高 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 5 000~6 400 米;
降 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 4 400~4 900 米。迎风坡降水多,
脉,那么①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脉);②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脉);③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 脉);④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脉)。
第三十三页,共36页。
(2)①山地中 M 处植被可能是什么?分析①山地中南坡 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说出②③④ 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形成原因相同的有哪些。 (3)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并 说出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②山 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说出 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③-②-①方向上体现了以 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图中②地位于我国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 200~ 400mm,分布有草原植被,故正确选项为 A。第(2)题, 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具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的空间分布特征,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 度从南向北逐渐变窄,故正确选项为 D。答案为 (1)A,(2)D。
第十六页,共36页。
思路点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居是地理环境的一 面镜子。由材料中“亚洲中纬度地区”“屋顶为拱 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可推知图示民居应位于 亚洲中纬度内陆地区,该地区降水少,晴天多,云量 少,昼夜温差大,厚墙在白天可减少太阳辐射过多进 入,夜间可起保温作用,因此选项 A 正确。答案为 A。
3.非地带性现象分析
见附表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例 3】 (2013 年山东文综,3~4 题,8 分)下图示意 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第二十八页,共36页。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 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①山坡上的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 置及山地海拔有关。 ②同一纬度地区,海拔高的山地带谱多;相同高度的 山地,位于低纬度地区的带谱多。 (3)垂直带谱的分布
第二十五页,共36页。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基带与当地的 水平自然带一致。 ②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阳 坡高于阴坡。
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 ↓
内陆
降水量:沿海 ↓
内陆
植被:沿海 ↓
内陆
土壤:沿海
内陆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图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如下:
第二十二页,共36页。
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相似性: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2)在高山地区影响垂直带谱数量的要素
第九页,共36页。
思路点拨:第(1)题,本题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据图可得在距地面 6 米以内,只有①下层 有灌木的针叶密林,风速最小。第(2)题,本题考 查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和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的综合运用能力。我国华北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 候区,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营造农田防 护林应选择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B 正确;针叶 林主要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区和我国中温带、寒温 带地区,A、C、D 错误。答案为(1)A,(2)B。
第六页,共36页。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七页,共36页。
【例 1】(2012 年安徽文综,26~27 题,8 分)风经过森 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 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第八页,共36页。
(1)距地面 6 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 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 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十页,共36页。
易错点拨 第(2)题要求“从地域分异规
律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最大限度地降低 风速的角度考虑”故不能选择 A 项。
第十一页,共36页。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四大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第十二页,共36页。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一个地 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 同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荒漠环境。(如图)
第一页,共36页。
备考(bèikǎo) 导航 系统(xìtǒng) 构建
核心(héxīn)突 破 热点预测
第二页,共36页。
备考导航 —— 了考情 明考向
考点 土壤的形 成、生物的
作用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
命题规律 从考查内容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自然 带的分异规律及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等是 近几年高考的常考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多以 表格、模式图、区域图、景观图等提供有关 信息,考查地理要素的关系、整体性和地域分 异规律。从能力上看,注重读图分析能力、提 取有效信息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及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第三十四页,共36页。
解析:第(1)题,根据①②③④山地各自然带基带判断 所属山脉。第(2)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M 带之 上为针叶林,故 M 带应为针阔混交林。①③④两侧自然 带分布不同主要与水分因素有关。第(3)题,由于基带 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不 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4)题,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 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 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 4 600 米, 北坡雪线则高达 5 800 米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
地 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
貌 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 候 下降
第三十五页,共36页。
答案:(1)B 阴山 D 秦岭 A 阿尔泰山 C 太 行山 (2)针阔混交林。南坡降水丰富。②③④中森林分布 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③④。 (3)热量。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②山地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 (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4)④①③基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三地基 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十三页,共36页。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带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导致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活 动容易影响生物和水文这两种自然因素,从而引起其 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如图为森林破坏后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十四页,共36页。
4.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 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 影响:
第三十六页,共36页。
第三页,共36页。
系统构建 —— 重联系 建体系
第四页,共36页。
核心突破 —— 析重点 深拓展
考点一 土壤的形成、生物的作用
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形成 如图所示:
第五页,共36页。
其中,人类活动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农业生产活 动对土壤施加影响,利用和改造自然土壤使之变 为更适于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 土。但由于可能存在行为失当或违反土壤成土规 律的行为,人类的农业活动也可能造成土地的退 化,如盐碱化、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
第十七页,共36页。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图表解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第十八页,共36页。
分异 规律
由赤 道到 两极
从沿 海向 内陆
概念
地表景观和 自然带沿着 纬度变化的 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 自然景观和 自然带沿着 从沿海向内 陆方向更替
主要成因
太阳辐射受地 球形状的影响, 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 为主 水分条件沿经 度变化的方向 变化,即以水分 条件为主
第三十页,共36页。热点预来自 —— 聚热点 探题源【背景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 意图。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命题角度】
本题以地域分异示意图与我国部分区域图相结合考查 地域分异的相关知识。
【创新预测】
(1)若材料一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二图中的四座山
第十五页,共36页。
【例 2】 (2013 年四川文综,9 题,4 分,节选)如图是 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 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 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 大。据此回答下题: 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
主要分 布地区
低纬地 区和北 半球高 纬地区
中纬度 地区
第十九页,共36页。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 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 ↓
两极
热量:赤道 ↓
两极
植被:赤道 ↓ 土壤:赤道
两极
第二十页,共36页。
两极
②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以按以下思
第二十六页,共36页。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温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雪线高 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 5 000~6 400 米;
降 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 4 400~4 900 米。迎风坡降水多,
脉,那么①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脉);②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脉);③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 脉);④可能属于
(填字母),是
(山脉)。
第三十三页,共36页。
(2)①山地中 M 处植被可能是什么?分析①山地中南坡 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说出②③④ 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形成原因相同的有哪些。 (3)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并 说出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②山 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说出 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③-②-①方向上体现了以 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图中②地位于我国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 200~ 400mm,分布有草原植被,故正确选项为 A。第(2)题, 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具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的空间分布特征,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 度从南向北逐渐变窄,故正确选项为 D。答案为 (1)A,(2)D。
第十六页,共36页。
思路点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居是地理环境的一 面镜子。由材料中“亚洲中纬度地区”“屋顶为拱 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可推知图示民居应位于 亚洲中纬度内陆地区,该地区降水少,晴天多,云量 少,昼夜温差大,厚墙在白天可减少太阳辐射过多进 入,夜间可起保温作用,因此选项 A 正确。答案为 A。
3.非地带性现象分析
见附表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例 3】 (2013 年山东文综,3~4 题,8 分)下图示意 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第二十八页,共36页。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 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①山坡上的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 置及山地海拔有关。 ②同一纬度地区,海拔高的山地带谱多;相同高度的 山地,位于低纬度地区的带谱多。 (3)垂直带谱的分布
第二十五页,共36页。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基带与当地的 水平自然带一致。 ②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阳 坡高于阴坡。
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 ↓
内陆
降水量:沿海 ↓
内陆
植被:沿海 ↓
内陆
土壤:沿海
内陆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图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如下:
第二十二页,共36页。
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相似性: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2)在高山地区影响垂直带谱数量的要素
第九页,共36页。
思路点拨:第(1)题,本题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据图可得在距地面 6 米以内,只有①下层 有灌木的针叶密林,风速最小。第(2)题,本题考 查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和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的综合运用能力。我国华北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 候区,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营造农田防 护林应选择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B 正确;针叶 林主要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区和我国中温带、寒温 带地区,A、C、D 错误。答案为(1)A,(2)B。
第六页,共36页。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七页,共36页。
【例 1】(2012 年安徽文综,26~27 题,8 分)风经过森 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 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第八页,共36页。
(1)距地面 6 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 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 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十页,共36页。
易错点拨 第(2)题要求“从地域分异规
律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最大限度地降低 风速的角度考虑”故不能选择 A 项。
第十一页,共36页。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四大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第十二页,共36页。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一个地 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 同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荒漠环境。(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