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考点:新闻和访谈+课件104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知识精要】
❖ 一、新闻
❖ (一)新闻的定义
❖ 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法有 上百种之多。参考众多说法,总结如下: 新闻是书面或口头传播的最近发生或发现 的引发公众兴趣的事件。
❖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 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 评价。
❖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 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 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 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 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 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 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 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 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 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 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 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 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 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 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 实,很幸福。
❖ 人物报告文学:以人物作为重点,展开描 述,以人带事,事因人生。以写先进人物 和光明面为主,用意在树立榜样,激励斗 志,但也有揭露阴暗面,写落后人物、反 面人物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重点突出 写一个人的,或是为人物“立传”,写一 个人的全貌,表现他的光辉一生,或是写 一个人物的片断,或一个侧面,反映他有 意义或不寻常的经历;二是写人物“群像” 的。
❖ (二)新闻的分类 ❖ 新闻有超广义、广义和狭义三种概念。 ❖ 超广义的新闻是指人与人交往中传播的各种最新信息的综 合,比如人们通过电话、信箱、及时通讯工具、信件等传告 的信息,街头巷尾的交谈,看到的某则具有新鲜内容的告示 、广告等。 ❖ 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 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 ❖ 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 超广义的新闻高考中不会出现,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 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 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
❖ ③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 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 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 ④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 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 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 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 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 主题。
❖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 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
❖ (3)结尾: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
❖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 表达方式。
❖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 与访谈对象交谈。
❖ ①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 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 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就是单行标 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 。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 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 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 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 主题:准确、鲜明、集中、深刻。
❖ 选料:严格、精心挑选能突出主题、具有典型性的 材料。
❖ 结构:较灵活,做到完整、严谨、巧妙、和谐,情 节要有些起伏,有点波澜。
❖ 细节描写:使通讯中的人物“立”起来,感染和打 动读者。
❖ 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 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 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 教育读者。
❖ ⑤结尾:即结语,紧扣主题的抒情议论,起到 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 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 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 2.通讯 ❖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 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 ,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 能动作用;从内容上看,通讯对新闻事实 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看 ,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等表达方式;从时效看,通讯的采 访较为费时费力,写稿的时间要比消息长 。好的通讯要涉及到主题、选料、结构、 细节描写等。一般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等。
❖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 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 有约》等。
❖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 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 (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
绍德教授
❖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 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 ,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 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 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 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具有强烈新闻性 ,又具有浓郁文学性的独特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的特点是时代性、新闻性、文学 性、说理性。报告文学的分类大体有以下 几种:从篇幅上分,有长篇报告文学、中 篇报告文学、短篇报告文学、微型报告文 学;从表现手法上分,有记录性报告文学 、概括性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小说;从作 品表现的着重点来分,有写人为主的人物 报告文学和记事为主的事件报告文学。
❖ 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 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 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 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 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 通常要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 (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 (what)、何故(why)、如何(how)。常见的导 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 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 ❖ 1.真实性 ❖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 的新闻就叫谣言。新闻的真实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衡量: ❖ (1)准确 ❖ 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 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 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 必须准确真实。 ❖ (2)全面 ❖ 对客观事物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 面。
❖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 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 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 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 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 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 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 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 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 学术规律的。
❖ 二、访谈
❖ (一)访谈的概念
❖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 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 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 行报道的文章。
❖ (二)访谈的三要素
❖ 采访对象(专家或知情者)、采访人(记者) 和现场。
❖ (三)访谈的要求
❖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 年”。
❖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 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 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 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 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
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 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 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
❖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 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 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 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 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 ,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 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 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 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 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 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 不足。
❖ (3)深刻 ❖ 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 迷惑。 ❖ 2.时效性 ❖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 、适时。消息的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 写最弱。 ❖ 3.受众性 ❖ 要面对受众,通过公开的传播途径发布出 来。
❖ (四)新闻的阅读要求 ❖ 首先,新闻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考生必须 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 1.消息 ❖ (1)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 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 的特点是真、短、快。它一般具有六要素。一 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 主体。 ❖ (2)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及时地报道最新 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 、语言简明。
❖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 也不止于教师。
❖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 专访。
❖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 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 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 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 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 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 非常必要的。
❖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 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 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 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 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 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 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 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 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 (3)要素: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 时”(when)、“何地”(where)、“何人 ”(who)、“何事”(what)、“何故”(why)。 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 (4)结塔式、倒金字塔和金 字塔结合式、自由式等。
❖ 事件报告文学:以事件作为重点,行文中, 以事带人,人因事显。以写先进人物的事迹 为主,但也不乏暴露反面人物的反面事件的, 用意在于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危险性,发人 深思,促人警醒。可以分为三类:写重大事 件的,写生活中有代表性事件的,写社会上、 自然界中突发性事件的。
❖ 4.特写 ❖ 特写就是作者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 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断,给 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象的新闻体裁。 ❖ 特写一般用于再现重大事件的一个片断或者变化 中的一个场景。文学手法运用较多。感情比较充沛 ,爱憎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