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湘教版)课件: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2.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7-
特别提示(1)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后的波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 辐射的波越长。
(2)地面长波辐射,除少部分穿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 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 12时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时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 地方时14时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地形 逆温
锋面 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 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 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 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出现的地区
中高纬度大陆 冬季黎明前
中纬度沿海地 区
盆地和谷地中 夜间
锋面活动地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5-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7-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 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4-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①同一地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中,四地气压
PA>PC,PB>PD。 ②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分析 第(1)题,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8-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9-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第(1)题,逆温层上界可达300米左右,强逆温层主要分布在50米以 下,说明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逆温层日出前后厚度达 最大,说明逆温强度并非午夜达到最大。逆温层10时左右消失,并 非日出前消失。强逆温层前半夜增速快。第(2)题,逆温层上界峰值 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再 由谷底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 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有关,与昼夜 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有关。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分析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8-
(二)大气环境
-2-
考纲
1.大气受 热过程 2.全球气 压带、风 带的分 布、移动 规律及其 对气候的 影响 3.锋面、 低压、高 压等天气 系统的特 点
考点 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 运动
气压带和 风带
常见天气 系统
气候类型
考向
考情考频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0-
命题立意 试题以反映气温(温度)日变化的统计图作为主要信息 载体,推断不同条件下的气温(温度)变化曲线、判断气温(温度)变 化特征。试题提供的统计图和文字材料构成了考生相对陌生的 “新情境知识”,考查了问题探究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考生解 答问题,需要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推断图中四条曲线各自对 应的条件。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再次利用图像信息对该地寒冷期 气温(温度)的变化做出判断。
降,A易.①形增成霜强冻。从图B.中②可增以强看出,主要是④减弱,故D项正确。
C.③减弱
D.④减弱
关闭
(1)C (2)D
解析 答案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2-
3.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成 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 低
大气污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大气污染物难以

扩散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6-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典题示例2 (2015浙江卷,9~10)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 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 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 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10-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 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F1(水平气压梯度 受 力 力)和 F2(地转偏向
力)共同影响 风 向 与等压线平行
F1(水平气压梯度 力)、F2(地转 偏向 力)和 F3(摩擦 力)共同影 响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 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 —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 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 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 下: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2-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3-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最为密切。因为人类 生活在对流层的底 部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5-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太阳辐射 。 ②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6-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 增 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 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的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吸收 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我国B.江我南国地江区南树地木区凋草零长;此莺时飞适合“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美国洛 杉矶CD..为“美雪地国龙中洛号海杉”气科矶候考地,此船区时前森温往林和南火多极险雨考等,森察级林高火险等级低。故C项正确。第(2) 题,(晴2)天“夜晚来上霜多”霜的,主形要成是原由因于是云(量少,大) 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故气温骤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文字介绍和逆温时空变化图展示试题材料, 考查图文信息获取能力、大气受热过程和山谷风等热力环流知识 的迁移运用能力。
答案 (1)A (2)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30-
【对点训练】(2018重庆第三次诊断)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河谷1 月份晴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典题示例1 (2017全国Ⅰ卷,9~10)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 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 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 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7-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31-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 )
A.190米
B.260米
C.330米
D.400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关闭
第(A1).逆题,温据现图象可知持,续该河时谷间从约谷为底8个到坡小顶时的最大温差约2 ℃,海拔每升高1
000B米.8,时气逆温约温下层降厚6度℃达,谷到底一、天坡中顶最的最大大相对高差约为330米,C项对。A、 B、CD.该三地项逆错温。第形(成2)题仅,与逆温夜持晚续吹时山间风即有谷关底温度低于坡顶温度的时间,持 续时D.间日约较为差1大4个小小与时逆,A温项强错误度。呈根正据相图关示各时刻的谷底、坡顶温差可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9-
第(1)题,图示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寒冷期气温变化,因此膜内温度 要高于膜外温度,先排除③和④;枯雪年,降水少、云层薄,削弱和保 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度较低;丰雪年,反之。第(2)题,图 示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在9—10时达到最低-16 ℃,所 以最低气温极值低于-16 ℃,A项错;①②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 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差异较大,C项对;③④曲线示意当 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差异较小,B项错;①②曲 线和③④曲线变化差异明显,故D项错。
移动规律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季 ☆☆
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与天气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与天气
☆☆☆☆☆
锋面气旋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
考点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分层 高 度
高层 大气 —
50~55 千米 平流层 (22~27 千米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3-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4-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类型 发生的条件
辐射 逆温
平流 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因 辐射很强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气温 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
有臭氧层)
高纬:8~9 千米 中纬:10~12 千 对流层 米 低纬:17~18 千 米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气温 上升(臭氧层和氧 原子吸收太阳辐 射增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降低(原因:地 面是大气的直接 热源)
与人类关系 80~500 千米高空的 电离层利于人类无 线电通信
①利于高空飞行 ②臭氧层有“地球生 命保护伞”之称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8-
3.热力环流 (1)成因: 太阳辐射能 差异。 (2)形成过程。
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9-
特别提示(1)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 而言的。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 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
知,6时逆温层厚度可能达到一天中最大,B项错误。该地逆温形成与夜晚
吹山风有关,也与天气状况有关,C项错误。气温日较差越大,夜晚降温幅 关闭
度(1)越C大(,日2)D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D项正确。
解析 答案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32-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5-
(5)解释不同地形的“高处不胜寒” 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 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 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16-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B (2)C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1-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对点训练】(2018北京丰台二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
浅黄。” (唐刘禹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
各题。
(1)“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时节,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
关闭
第(A1).地题,球“数公树转深速红度出逐浅渐黄”变反慢映的是秋冬季节。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