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勇于尝试,走向成功》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
【考场真题】
校报《芳草地》举办征文活动,围绕“开始”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芳草地》投稿。

(50分)(2)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勇于尝试,走向成功
人生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如果你恐惧改变,害怕挑战,甚至还没有鼓起勇气进行尝试便“跪地投降”,那么你终不可能成功;如果你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尝试,那么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只有勇于尝试,我们方能走向成功。

只有尝试,才能达到目的。

据说,在林肯小时候,他的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一处农场。

农场的地面上有很多石头,林肯的母亲想把石头搬走,但他父亲坚决反对,因为他认为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相连。

当林肯的父亲出门时,母亲就带着孩子们挖那一块块石头,没用多长时间,他们就把石头搬光了。

故事很简短,道理却很深刻。

不先去尝试去做,怎么能知道不能达到目的呢?如果没有尝试,那么这些看起来难搬,实则可以轻易搬走的石头,就会永远被留在农场里。

只有尝试,才能走出误区,获得真知。

据说,番茄原本是生长在南美洲森林里的一种野生植物,虽然外表美丽诱人,但就像人们认为色泽鲜艳的蘑
菇容易带有剧毒一样,大家对番茄也是敬而远之。

直到十七世纪,一位法国画家冒险吃了一个,觉得味道酸中有甜,美味可口,“番茄有毒”的说法不攻自破。

如果没有尝试,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就难以前进。

只有尝试,才有发明创造。

有人说,成功来自坚持,而坚持来自无数次的尝试。

屠呦呦试了200多种中药,尝试了380多种提取方式,做了191次试验,才终于提取出青蒿素;爱迪生先后做了约1600种不同的试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才最终发明了电灯。

尝试允许失败,没有尝试就没有进步和发展。

尝试,是达到目的的前提,是获得真知的基础,是发明创造的必经之路。

人类只有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尝试,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得分点提示】
1.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文章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行文,层次清楚。

开篇点明主题“只有勇于尝试,我们方能走向成功”;主体部分又分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并且再次点明主题。

文章思路明晰,令人一目了然。

2.取材丰富,事例经典。

文章主体部分选用多个经典事例,选材丰富而多元,且能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专家解读】
(1)今年河南中考作文在延续2020年河南中考任务驱动式作文这一作文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即题目中加入了具体的情境。

而在形式上又与前几年的命题形式有所相似,即一个命题(半命题)作文与一个材料作文相结合的形式。

写作模式仍是二选一。

(2)今年河南中考作文整体而言稳中有变,具备全国视野,符合当下命题的潮流趋势。

命题设计的情境是校报《芳草地》举办征文活动,向学生征稿。


南中考作文从2020年起已经明确了文体要求,不再有“文体不限”这种要求。

总体来说,今年的作文其写作要求更为具体,两个题目都在情境沉浸和任务驱动之下,提供了具体的写作支架。

记叙文体的写作是要向《成长轨迹》栏目投稿,议论文体的写作是要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

命题的支架作用主要体现于情境中这两个投稿的栏目名称有助于考生打开写作思路、确定写作内容,同时也能帮助考生再次确认写作文体。

(3)2022年河南中考作文预测:作文题可能会延续2021年的命题风格,抑或仍以往年的传统作文的形式呈现。

无论以哪种形式命题,作文的文体仍会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后的作文命题中,书信、演讲稿等实用类文体也可能会有所涉及。

由历年作文真题中的材料来看,中考作文所选材料大多紧扣学生成长经历、社会日常生活以及时事热点问题。

因此,要想在中招考试中写好作文,需要学生在平时能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当下的热点话题,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能应对2022年考场作文的各种变化,考生需对传统的命题形式与新型命题形式都多动加关注。

另外,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仅要针对常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进行练习,还要兼顾到书信、演讲稿等实用类文体的练习。

【真题解读】
河南省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都采用了“二选一”的考题形式。

2017
年的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越来越____的我”和以关于燕子高飞前需要先低
飞以积蓄力量的一段话为材料的材料作文;2018年的是命题作文“最懂我
的那个人”和以两则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上截然不同的名言为材料的材
料作文;2019年的是半命题作文“____让我更出彩”和以时钟与指南针之
间关于指向的对话为材料的材料作文;2020年的则是命题作文“我的危机故事”和以对于危机意识的解释为材料的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写以“我的危机故事”为题的记叙文或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议论文。

2021年河南省中考作文形式依然按照河南省一直以来的“二选一”惯例与2020年命题形式相似,但又有变化,即变成了“材料+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形式,给考生发挥个人优势的选择权利,符合河南省中考试题稳中有变、尊重差异个性的一贯倾向。

本次作文命题的关键词是“开始”。

中学生对“开始”一词并不陌生,它的意思是着手进行,从头起,从某一点起步。

题目二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因此,考生首先要根据材料提炼出科学合理、充满正能量的观点。

题目要求在“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等材料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从材料中的“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出发,我们可以确立“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做好眼前的事”“着眼于现实”等观点;从材料中的“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出发,我们可以确立“全盘考虑”“勤于发问”“敢于尝试”等观点;当然,就整则材料来考虑,我们也可以确立“没有基础何谈成功”“没有思考何谈进步”等观点……议论文写作,除了要有明确的观点外,还要进行严密的论证。

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道理论证,都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以证明论点。

论证过程最好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讲到家国大事,从小到大,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样能使文章论证充分、有力,说服力强。

【名师解题】
2021年河南卷中考作文命题的关键词是“开始”,其字面意思是“从头起;从某一点起”“动手做;着手进行”,所给话题并未限定立意方向,需进一步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从材料前半句出发,我们可以确立“做好眼前的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着眼现实”等观点:从材料后半句出发,我们可以确立“全盘考虑”“勤于发问”“敢于尝试”等观点:综合考虑整则材料,我们还可以确立“没有基础何谈成功”“没有思考何谈进步”等观点。

议论文除了有明确的观点外,还需有严密的论证过程。

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引用论证,最好都能够进行适当的分析,充分阐释论点。

对于本题而言,最好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进行论证,例如从身边小事到家国大事,从小到大,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样才能使文章扎实有力、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

【命题透视】
2021年河南中考作文延续往年传统,由一个原点,延伸出两个写作任务;主题上涉及教育引导和思辨两类,文体要求也和去年一样,或写记叙文,或写议论文。

写作情境是给校报投稿,分别“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向《生活哲思》栏目投稿”,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突出了写作的目的性,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第二个题目可以首先筛选出关键语句,如“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随后文章主题就喷涌而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人生策略,切问近思的人生智慧,勇敢尝试、大胆创新的人生勇气……行文构思上注意
小标题的画龙点睛或分论点的逻辑呼应,事例新鲜典型,若能注意事例分析中的因果法、假设法,做到正反对比论证,结合事例论证增添语势,并能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相联系,文章立意就更阔远别致了。

写作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路。

一、从摘樱桃开始,我循着奶奶的足迹往上攀,带着亲手摘的樱桃,到医院看奶奶。

“奶奶,您吃。

”我拿起一颗胀鼓鼓的樱桃,放在奶奶嘴边。

“我孙子给我摘的樱桃,真甜……”“那好,以后每年摘樱桃的任务都交给我吧,我摘的甜呀!”“我孙子长大了,真懂事……”病房里溢满笑声……
二、也许你因为没有时间出去踏青而惋惜,没关系,从一本书开始,拿起朱自清的《春》细细阅读,或是吟诵贺知章的《咏柳》。

此时你的脑海中就有那白如雪、红似火、粉若霞的一朵朵鲜花,你也许还能呼吸到空气中那夹杂着淡淡青草味的花香,你也许会惊叹那似剪刀的春风。

这种亲近自然的阅读,总能使人暂时忘却人生的烦恼,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

三、前世界首富巴菲特,当他的儿子创办自己的音乐工作室时,也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客户投资了较少的股份;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从当火车职员白手起家;作家小仲马,在躲开父亲的光辉后,发表了作品《茶花女》。

像这样从零开始,艰苦创业的成功者数不胜数,时刻激励着我们自立自强,干自己的一番事业。

从零开始,是一次次决定和改变一生的选择,是一种自立自强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伟大起点。

四、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也会遭遇失败和挫折;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歌行板、水乡夜曲,我们也会碰到厄运和灾祸。

通过具体事例的阐释,明白当变故
出现时,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当厄运和火祸降临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会适应,“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往往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路导航】
1、重在把手头上的事做好。

只有把手头上的每一件事都做好,才会有机会走向成功。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选材进行论证: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就是要专注于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就是要抓住每一次机遇;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就是要克制住欲望、脚踏实地。

2、冷静思考出智慧。

司马光冷静思考,救同伴于危难之中;韩信冷静思考,最终奋发图强成为将军;诸葛亮冷静思考,因而敢于大摆空城计,救蜀国于水火之中;等等。

这些事例有力地支撑了冷静思考方能出智慧的观点。

3、勇于尝试,方能走向成功。

可以选取以下事例进行论证:林肯的母亲如果不去尝试,那些本可以被轻易搬动的石头就会永远留在农场里,成为障碍物;有位法国画家由于勇于尝试,得出了“番茄无毒”的结论,“番茄有毒”的说法由此破灭;如果爱迪生没有对6000多种植物进行碳化试验的尝试,就没有电灯的改良;“善于尝试,且敢于尝试”是哥伦布成功的秘诀;等等。

【构思角度提示】
1、成功重在把手头的事做好。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证:把手头的事做好,就是要认真对待眼前的每一件事,就是要抓住每一次机遇,就是要干
一行爱一行;把手头的事做好,需要耐得住寂寞、沉着冷静;把手头的事做好,需要克制不必要的欲望,脚踏实地;等等。

2、冷静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可以选取历史中的著名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司马光能冷静思考,才可以救同伴于危难;韩信能冷静思考,才可以奋发图强,终成将军;诸葛亮能冷静思考,才可以大空城计,救蜀国于水火……
【思路导航】
尽管要求的是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稍稍增加了一点难度。

但考生如果认真审题,明白了材料中反复提到的“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这个前提,结合其给出的“应该”怎么做的指引,一般以赞同其观点的正向立意来阐述自己的思考或感悟,只要和“开始”有所关联,引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写作了。

这道作文题,至少给考生提供了三种应对问题的思路。

其一,由“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这个建议,可以拟出《凡事不可操之过急》《立足当下》《做好眼前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量力而行》等题目。

其二,由“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这个建议,可以拟出《三思而后行》《没有什么不可能》《总有一条适合你》《探索,但不盲目》《敢于走前无古人的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题目。

其三,还可以将考题中给出的两个建议结合起来,拟出题目,比如《办法总比困难多》《坚信“不知道该做什么”是暂时的》《只要多想办法,总会有办法》《关闭一扇门门,打开一扇窗》,等等。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和“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应如何做。

根据关键句“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何,各种方法试一试”可知,本作文可从“立足当下”“先思而后行”“敢于尝试”等角度立意。

同时,本作文还有“围绕‘开始’这一话题”的要求,因此在行文时,不能忽略“开始”这一主题。

据此可拟题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从尝试开始”“做事从试错开始”“行始于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