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皆缥.碧(piǎo)直视无碍.(ài)
B .泠.
泠作响(Iíng)互相轩邈.(mào)C .嘤.嘤成韵(yīng)窥.
谷忘反(kuī)D .鸢飞戾.天(lì)横柯.上蔽(kē)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从流飘荡
从:跟、随B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许可C .互相轩邈轩:往高处伸展D .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3.下列对加点词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任意东西..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B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C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D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名词用作动词,飞奔)4.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泷,因滩多流急,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

____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碧波粼粼,两岸群峰壁立。

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的旅游项目。

一叶扁舟,点点白帆,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七里扬帆”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远,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①④5.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7.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天下独绝。

译文:世上独一无二。

B .直视无碍。

译文:可直接看到,毫无障碍。

C .猛浪若奔。

译文:凶猛的波浪好像奔跑一样。

D .负势竞上。

译文:山峦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出自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

作者在文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B.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写景精美,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烘托了富春江山水景物的魅力。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B.《唐诗五首》的五位诗人中,王维有“诗圣”之称,李白有“诗仙”之称,白居易有“诗魔”之称。

C.“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现在常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2)急湍甚.箭
(3)负.势竞上(4)横柯.上蔽
12.文学常识填空。

(1)《与朱元思书》是(朝代)文学家(作者)所著的一篇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2)根据《与朱元思书》一文填空。

①文中“,”高度概括了山水特点。

②作者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

③“,,,,,”写出了“山”之奇。

④文中“,”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几句同是写水流湍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3.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在文中找出从视
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视觉:,听觉:。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略)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薛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此代指隐者服饰。

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③限日:遮挡阳光。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重:向往。

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负.势竞上②望峰息.心
③蝉吟.鹤唳④岂.徒语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写山,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注】①形容:形状,形象。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邈:高B.经纶世务者.者:……的人
C.非.日中夜半非:不是D.其石彩.色彩:色彩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一百来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景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分别通过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景观,寄托了作者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释】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邈:②鸢飞戾.天者戾: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石篑数.为余言数:
23.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月景尤为清.绝。

24.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景时运用大量骈句,以四字句为主,间以六字句,时而加上一些虚词,词句既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

B.乙文作者认为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一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间的风光。

C.乙文作者对西湖春月之景加以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没费多少笔墨,是为了突出主角——西湖春月。

D.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都流露出寄情山水、热爱山水,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2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写作中大都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收束全篇,升华文章主旨。

甲文却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是否多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
27.富春江山水,美不胜收,天下独绝。

请你根据课文中相关信息,采用朗诵的开头方式为富春江山水美景写一段导游词。

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仿照下列画线的句子进行续写。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愤怒的吼叫;,;
,。

29.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邈”应读miǎo。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

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2.【答案】B
【解析】【分析】A、该句的意思是随着江流漂荡,“从”解释为跟、随,该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B、该句的意思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许”表示约数,上下、左右,该项加点词解释有误;
C、该句的意思是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解释为往高处伸展,该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该句的意思是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该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

“从”“许”“轩”“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3.【答案】D
【解析】【分析】ABC.没有。

D.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

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横线前一句“航行需借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可知,下文应先讲述航行如何借风力,即②④,再说何时需要人工拉纤,即③,①作结,该项排序错误;
B、①句是对有风和无风的总结,是总结句,排最后一位,该项排序错误;
C、②④先讲述航行如何借风力,③说何时需要人工拉纤,①作结,即:②④③①,该项排序正确;
D、④“东风一起”衔接②“等候东风”,④应排②后,该项排序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给句子排序的方法是“一判三抓两中间”:①根据文段内容判断文本类型(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议论);②抓开头:中心句、总起句,背景(在....../随着......),下定义(......是什么)的词句。

②抓结尾:总结句,说方法、谈启示的句子,标志词有“因此”“所以”“从此以后”③抓顺序:通过
时间词判定时间顺序(从前、现在、未来/从古到今),通过方位词判定空间顺序(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远近),通过事情判定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内在逻辑判定逻辑顺序(首先,其次,最后)④放中间:代词(你他她它)、关联词(但是/然后/从此以后/却)、补充说明(另外)都放中间;⑤打包挨着放中间:意思上有联系的打包挨一起,放中间。

5.【答案】B
【解析】【分析】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两句在字数上和词性都不同,不是骈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骈句的能力。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6.【答案】A
【解析】【分析】A.有误,正确划分为: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7.【答案】C
【解析】【分析】C“猛浪若奔”应翻译为“凶猛的巨浪像奔马一样”。

奔:动词作名词用,这里指飞奔的马。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8.【答案】D
【解析】【分析】A、该项对《与朱元思书》一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正确;
B、该项对《与朱元思书》的文体和语言特点的分析正确;
C、该项对《与朱元思书》的构思和文眼的分析正确;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作者观赏美景时生发的人生感怀,而非真实所见,该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
的高洁志趣。

9.【答案】B
【解析】【分析】王维有“诗佛”之称,有“诗圣”之称的是杜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0.【答案】C
【解析】【分析】C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正确的划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世务”是“者”的定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应停顿,“窥谷““忘反”是连续的两个动作,中间应停顿。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11.【答案】(1)表示约数
(2)超过
(3)凭借
(4)树木的枝干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许”表示约数;
(2)这句话的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甚”解释为超过;
(3)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负”解释为凭借;
(4)这句话的意思是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解释为树木的枝干;
故答案为:(1)表示约数;(2)超过;(3)凭借;(4)树木的枝干。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

“许”“甚”“负”“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12.【答案】(1)南朝梁;吴均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朝代)文学家吴均(作者)所著的一篇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依据平时学习的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⑴南朝梁;吴均
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3.【答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解析】抓住题中提示的答点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鸢、戾、经、纶、窥、反、柯、蔽、犹、疏、激、泠、嘤、潭、彻等。

【点评】此类理解性默写题,要根据题中答点提示回顾作品内容,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

注意易错字的写法,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答案】14.向上;平息;鸟鸣;难道
15.①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

②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16.【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竞上、轩邈”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之高峻。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中“争、限、含、蓄”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高,水之绿。

17.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

“负”“息”“吟”“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时,首先需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结合虚词判断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如果是,应结合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的方式翻译。

比如: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判断句格式为“......是......”,被动句格式为“......被......”;最后根据现代汉语语序,整合为一句语意通顺且完整的话。

(3)本题考查化静为动的手法。

化静为动是把静物显示出动态的一种表现手法,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赏析化静为动的妙处,答题格式为:......(动景)富有动态/化静为动,将......(静景)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状态或特点),表达了......的情感/态度。

(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体会作者的情感,需要通读全文,抓住体现情感的词句以及文中对景
物的描写部分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4.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负”解释为向上;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解释为平息;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蝉吟鹤叫,“吟”解释为鸟鸣;
④这句话的意思是真不是随便说说,“岂”解释为难道;
故答案为:①向上;②平息;③鸟鸣;④难道。

15.①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解释实词意思:激:冲击,拍打;好:美丽的;韵:和谐的声音;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解释实词意思:资:出产的东西,提供;所资:所需的东西;斯:此;
分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在”;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故答案为:①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

②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16.根据题干要求定位【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竞上、轩邈”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之高峻。

根据题干要求定位【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中“争、限、含、蓄”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高,水之绿。

故答案为:【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竞上、轩邈”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之高峻。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中“争、限、含、蓄”等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高,水之绿。

17.【甲】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表现出诗人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乙】文描绘了作者家乡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

故答案为: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答案】18.A
19.D
20.①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会平息名利之心。

②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山谷间传来回声,清越不绝。

2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从侧面烘托出山之高;“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从侧面烘托出三峡的清寒幽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应联系语境,要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

“邈”“者”“非”“彩”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要牢记。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在充分理解两文的基础上,对选项表述进行分析,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即可。

A项考查的是文章的结构特点,B项考查的是文章的内容概括,C项考查的两文的对比分析,D 项考查的是内容及抒情手法,注意甲文是借景抒情,乙文并没有抒发感情,寄托志趣。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时,首先需要解释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分析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结合虚词判断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如果是,应结合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的方式翻译。

比如:省略句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判断句格式为“......是......”,被动句格式为“......被......”;最后根据现代汉语语序,整合为一句语意通顺且完整的话。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侧面烘托是通过对周围人物/其他景物的描写,从侧面来衬托要写的人物/
景物的写作方法。

从侧面烘托这一表现手法来赏析句子,答题格式为:某句从侧面烘托出......(景物)的......(状态/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
《宜都记》写道:“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18.A、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邈”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向远处伸展,该项加点词解释有误;
B、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者”解释为“......的人”,该项加点词解释正确;
C、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在正午或午夜,“非”解释为“不是”,该项加点词解释正确;
D、这句话的意思是壁上石头的颜色和状态,“彩”解释为“色彩”,该项加点词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A。

19.A、该项对【甲】文文章结构的表述正确;
B、该项对【乙】文描写内容的表述正确;
C、该项对【甲】【乙】两文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正确;
D、【乙】文只是单纯的写景游记类散文,并没有托物言志,该项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20.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解释实词意思:鸢飞戾天者: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望:看到;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分析虚词意义和用法:者:代词,......的人;
用现代汉语语序翻译为: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会平息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