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主题感情的社会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主题感情的社会内涵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抒发父子之爱的绝唱,其构思的巧妙、描写的细腻、感情的真挚、语言的朴实令人赞叹不已。
这篇纪实散文之所以被人们深深地喜爱,不仅仅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了一段父子之间的伦理之情,更在于文中流露的一缕淡淡的哀愁包容着厚重的社会内涵,离开了对社会内涵的把握,就不能对《背影》中父子之爱正确而深刻地理解。
一、以惨淡的家庭为背景,勾勒了一个悲凛的社会氛围。
《背影》的主旨在于借父亲的背影来抒发父子间深厚的感情,但是作者却为何把父亲的背影放在衰败的境况下进行描写?当然,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也许我们会认为作者家境本是如此,也只好如此去写。
但是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说,一个成功的作品可以从一家一户看到整个社会,从一滴水反映出整个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背影》中
的家境已超出了它本身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前期,在动荡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阶层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的客
观反映。
这样的境遇是个人的力量所无法改变的,不然,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撑,做了许多大事”,为何“老
年却如此颓唐”?一定只能是动荡社会的波及而非父亲的无
能。
正是在这一点上用轻描淡写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悲凉的社会氛围,父亲的背影也只有在这种氛围里才能生发出令人悲悯的力量。
二、以父亲颓唐的背影为主线,浓缩了动荡社会背景下惨淡人生。
课文是以父亲的背影为行文线索的,但是着力描写父亲背影却只有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个场面。
父亲的背影是个什么形态呢?从外观上看,“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袍”,从动作上看,“蹒跚地走着,慢慢探下身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往上缩”,从神情上看,“显出努力的样子”。
整个看来,父亲的背影老态龙钟。
这个背影是父亲生活在底下苦争奔波的真实写照,是父亲承载生活重负的客观再现,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景况。
像父亲一样生活在艰难境况下的何止千千万万。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具有认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父亲的背影不仅仅表明父亲人生的惨淡,而是通过对父亲“这一个”的描写,折射出像父亲这样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的惨淡人生。
从这个层面上来审视,才可能挖掘出《背影》一文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而不应仅仅把父亲的背影当成父亲的专利。
三、以淡淡的哀愁为主调,弹奏了一曲动荡社会的悲歌。
我们说《背影》一文的感情基调是悲凉,是淡淡的哀愁。
如
果说这种基调是为惨淡的家境而发,是为父亲颓唐的背影而发,毋庸说它是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灾难的动荡社会而发。
按照社会学观点,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生活无不打上特定社会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况愈下的家境,老态龙钟的背影都是社会的产物。
试想,假若“我”的感情仅仅是对父亲的怜悯,是对“一日不如一日家境”的哀婉,那么《背影》也就不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了。
“我”的几次流泪也就失去了实质性的依托,“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近几年东奔西走仍是“一日不如一日”也就失去了深沉的社会内涵,《背影》也就失去了它的社会意义和崇高的审美价值。
由此,我们说,《背影》中淡淡的哀愁实际上是一曲动荡社会的悲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背影》一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在抒发父子之情的同时,客观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前期,在动荡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文中流露的一缕淡淡的哀愁,是一曲动荡社会的悲歌。
杨素芳,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