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编者按】为了丰富教师的生活,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检测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 分数______
一、填空题。
(20分)
1、⒈2升=( )立方厘米⒍25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它的字母公式是v=( )。
3、一个圆柱体,把它削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 )。
4、一个圆柱体,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与这个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 )。
5、圆柱的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
6、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8平方厘米,它的高是( )。
7、一个圆柱侧面积是1⒉56平方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 )。
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之和是4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9、圆柱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v =( )。
10、把一个圆锥体浸没在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盛有水的容器里,水面升高4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二、判断题。
(8分)
1、、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圆柱体的体积就扩大4倍。
( )
2、如果圆柱体的高与底面周长相等,那么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 )
3、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相等。
( )
4、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可盛水1立方分米,我们就说玻璃杯容积是1升。
( )
三、选择题。
(8分)
1、一根圆木锯成三段,一共增加( )个面。
① 2 ② 3 ③ 4 ④ 6
2、一个圆锥体积是1⒉56立方厘米,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 )立方厘米。
①⒍28 ② 1⒉56 ③ 2⒌12 ④ 3⒎68
3、(1)做一节圆柱形通风管要用多少铁皮,是求通风管的( )。
(2)做一只圆柱形的柴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 )。
(3)一只圆柱形水桶能装多少升水,是求水桶的( )。
(4)一段圆柱形铁条有多少立方分米,是求这段铁条的( )。
①表面积②侧面积③体积④容积
4、用一个高36厘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水的高度是( )厘米。
① 36 ② 18 ③ 16 ④ 12
四、计算。
(29分)
用简便方法计算(9分)
(1) 320.251.25 (2) 8 -3 - (3) 8 +
2、脱式计算(12分)
(1) +(1- ) (2) 14 (3)5-5 + (4)( 3-0.1)(1- )
五、求体积.(单位:分米) (8分)
六、应用题。
(35分)
1、挖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半径是5米,深是4米,这个蓄水池可蓄水多少立方米?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桶,高是30厘米,底面半径是1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用进一法,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形,它的横截面周长是⒊14米,长是⒈5米,每滚一周能压多大的路面?如果转100周,压过的路面有多大?
4、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半径是3米,高是5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00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5、把一个高是50厘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直径把它切成两
个相等的半圆柱,每个切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那么原来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一个从里面量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体容器中,装了深10厘米的水,现在里面放入一个圆柱体的铁块,铁块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2厘米,那么这个圆柱形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一个圆锥形的稻谷堆, 底周长12.56米, 高1.5米, 把这堆稻谷装进一个圆柱形粮仓, 正好装满.这个粮仓里面的底
直径为2米, 高是多少米?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8. 一根2米长的圆柱形木料, 横截面的半径是10厘米, 沿横截面的直径垂直锯开, 分成相等的两块, 每块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以上就是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全部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