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本文节选自弗罗姆的著作《爱的艺术》。
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
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段落,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惟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把握文章思路,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Vh73MP4lx2Tj48Z。
罚撫輇镤儺撿嶁緹厉轴詛贬聩龉蘚贺晉連繕寻俪驃缍療诬遜軺鏃诮嵘鬢华骗愾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预习
1、知识积累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
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
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
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
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健全社会”。
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2.《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
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3、填表: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情境: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检查预习
课内探究学习:
研读课文1~3段
问题一: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设计目的:理解两种爱的区别。
明确:前一种原则与后一种原则的根本区别在于:“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是不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是成熟的爱。
前者只懂得接受爱,并且为此而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状态;后者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他人的要求同自
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
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阅读课文第4~8段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设计目的:通过比较,认识母爱和父爱的不同。
明确:母爱的特点:
无条件。
是祝福,是和平。
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
代表自然世界。
是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
积极面:伟大,为人所渴求。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有条件。
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问题三:在6~7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阐述母亲与父亲同儿童的不同关系?
设计目的:分析作者在说理上的特点。
明确:在文章中,作者用对比、比喻的方法描述母亲与父亲同儿童的不同关系和作用。
母亲代表着自然界,父亲代表着思想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
进一步剖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指出父亲的作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强调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父爱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作用。
问题四:第8段是怎样分析父母的爱的态度与孩子身心成长之间的关系的?
设计目的:理解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作用以及他们表现爱的要求。
明确:作者指出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作用:母爱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给予孩子自信心,使他成为自己的主人。
还指出了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的表现的要求:母亲不应让孩子惶恐,父亲不应专横,而要宽容。
阅读课文9~10段
问题五: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
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又在综合的过程中懂得这两种情感各自发生的作用。
问题六:弗罗姆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设计目的:总结弗罗姆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明确:课文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目标检测:
请根据读音在横线上填汉字。
笨zhuō拙 yíng 嬴政碑jié碣萌niè蘖98aNcDQMTP0jQz7。
鯨魚谳閭愴縋团譴撥鰒蔭顏钒顧阆龟誤鍵攢柵鏘秽缠厨霭赕軀蟬锾鞑緹锩泽贶紕。
配餐作业参考答案:
A组
1. B(A“刹”的音应为“chà”;C“蘖”应为“孽”;D“嬴”应为“赢”。
)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
B组
1、莫扎特,你的音乐是世俗里没有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阳光。
(1)送你一杯我精心调制的果汁,里面包含100CC的心想事成,200CC的天天开心,300CC 的活力十足。
祝生日快乐。
(2)我把神灯擦三下后,灯神问我想许什么愿望?我说:我想你帮我保佑一个正在看短信的人,希望那人生日快乐,永远幸福。
C组
1、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
2、对比论证。
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3、“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母亲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4、在孩子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孩子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孩子。
编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二、课前预习
1、知识积累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
盾而得出的结论。
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
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
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健全社会”。
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2.《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
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3、思考: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
课内探究学习:
研读课文1~3段
问题一: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阅读课文第4~8段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问题三:在6~7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阐述母亲与父亲同儿童的不同关系?
问题四:第8段是怎样分析父母的爱的态度与孩子身心成长之间的关系的?
阅读课文9~10段
问题五: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问题六:弗罗姆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目标检测:
请根据读音在横线上填汉字。
笨zhuō yíng 政碑jié萌nièQBLtcuebPx jMo7o。
确穢磽缝嚴飢擇詡穡鈽棟翘籟殡鈰弑迩统贸嚕響鳐砺绒钩谏錒覡輞渌縭辑晝瑷妝。
配餐作业
【A组】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诞dàn生刹shà那撕sī碎缺陷xiàn
B.凝níng聚依赖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专横hèng辜gū负罪蘖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渊yuān源秩zhì序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B组】
1、将下面材料中划线部分改为一个单句。
(不得改变原句的意思)
莫扎特的音乐,应该是人类普遍需要的生活内容,特别是在痛苦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需要它。
或者,只有安详、平静和柔和的音乐,才能疗救精神上一天比一天衰败着的人类。
莫扎特,你的音乐是空气,是世俗里没有被污染的空气;你的音乐是水,是世俗里没有被污染的水;你的音乐是阳光,是世俗里没有被污染的阳光。
EWAaWQSVeOBuwXc。
驤紛让釁屢詐尽稟绶碜歷灏鳶钿镤众專鵪舉谨剝憲隨铼瑪铐闷谛诸涡赡鸵覲燼缑。
改为:
手机短信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因语言生动、活泼备受年轻人的喜欢。
比如春节时可以向朋友发这样的短信表示新春祝贺:岁月无痕,只有你我的友谊长存;人间冷暖,只有你我的友情永恒。
新春又至,祝快乐每一天。
如果明天是你朋友的生日,请写一则短信向他表示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组】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题。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
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
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
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
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
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
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
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
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2、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3、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4、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