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作者:刘辉
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10期
刘辉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
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体,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其诸多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
《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
神支柱。
”儒家所倡导的“士志于道”、“仁民爱物”、“厚德致远”、“自强不息”、“知
耻之心”和“是非之心”,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必将发
挥积极作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
一、“士志于道”与崇高的理想信念
“道”在儒家哲学中有多重内涵,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立志于道”是儒家学者的毕
生追求。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作为君子应终身求道、谋道,一生以弘道为
己任,不可须臾离道。
儒家强调立志于道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有“乐道”精神,孔子称赞颜
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求道不仅能够实现人生的社会政治理想,而且可以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愉悦。
古今中外历
代学者皆倡导立志有恒,儒家学说则突出强调“乐道”精神,将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内化为人
的精神情感需求,强调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只是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更可以使人得到精神家园
的构建和心灵安顿,对于教育和激励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把个
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奋斗中,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仁民爱物”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君子作为“先觉”者,须承载“觉民”、“仁民”的使命,而人类在宇宙中是最高级的生物,有善待万物的责任。
儒家文化重责任、讲担当的基
本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表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风声雨
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儒家学者
的责任意识在更高层面上还表现为他们所具有的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他们把胸怀天下的责任
意识熔铸在对理想人格的设定和追求上,无论是孔子朴实敦厚、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还
是孟子超凡脱俗、凛然正气的“大丈夫”人格,都展现了他们“忧道不忧贫”的文化担当,也
必将激励着现代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而不懈努力。
三、“厚德致远”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儒家重“德”。
在政治上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法律上儒家主张“德主而刑辅”,“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
国家既治四海平。
”关于经济发展,儒家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儒家主张无论为政还是
为人都需以修身为本,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关于修身的方法,孔
子主张克己内省、与善人居,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动心忍性、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荀子倡
导致气养心、养心以诚、强学而求,此外《大学》之三纲领八条目所述皆为修身之要。
今时今世,已非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是指导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
但是,
儒家文化对于道德的关切以及其独到的修养身心的方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尤其是对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四、“自强不息”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张岱年先生说过,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集中表现在《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首先体现了“求诸己”的主体自觉意识。
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把“求诸己”与“求诸人”作为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分野。
荀子提出“敬其在己”者“日进”,“慕其在天”者“日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体现了儒家知难而进、发奋进取的精神。
所谓“不息”,也就
是《大学》所谓“无所不用其极”。
强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却,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
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始终走在时代
前列而不懈努力。
五、“知耻之心”与民族的精神气节
儒家认为,“知耻之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立足点和前提条件。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言“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
孟子从人性论的高度指出人必须有知耻之心,否则
就不能称其为人,所谓“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他还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在全社会开展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度参与,更需要全社
会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
儒家荣辱观立足于人的知耻之心,高扬人性之主体自觉,主张每一个
人从自我做起,加强自律,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
“知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耻”。
对此儒家做出了“义荣”与“势荣”的划分。
《荀子·正论》将“荣”与“辱”区分为内外两端,名之曰“义荣”与
“势荣”、“义辱”与“势辱”。
“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为“义荣”,“是荣之由中出
者也”;“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为“势荣”,“是荣
之从外至者也”;“流淫污曼,犯分乱理,骄暴贪利”为义辱,“是辱之由中出者也”;“詈
侮捽搏,捶笞膑脚,斩断枯磔,藉靡舌举”为势辱,“是辱之由外至者也”。
因主观内在原因
所导致的荣辱为义荣、义辱,因客观外在原因所导致的荣辱为势荣、势辱。
势荣不值得夸耀,
势辱无须感到可耻。
所谓“君子可以有势辱,不可以有义辱”。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
无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儒家这种关于荣辱之内外两端的划分,以及对
于义荣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其重视精神气节、重视内在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对于提高人们
的精神境界,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风气,提升民族的精神气节助益良多。
六、“是非之心”与社会正气的弘扬
儒家认为,好荣恶辱、趋荣避辱乃人之天性所在,所谓“好利恶害,好荣恶辱,是君子小
人之所同也”,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君子求荣以其道,小人非
以其道求荣。
何以产生如此分歧?追本溯源,儒家认为皆“是非之心”使然。
君子以是为是,
以非为非;小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是非颠倒。
还有一些人不辨是非,不分黑白,凡事采取
无原则的折中主义,孔子斥之为“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断言“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儒
家对是非之心的强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舍生
取义,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南宋丞相文天祥战败被元人所俘,誓死不降,在狱中
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
苍冥。
”3 年后文丞相临刑绝笔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们当今社会的主体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确实存
在着以是为非、以辱为荣、以谬误为真理的现象,还有些人是非观念模糊,遇事因循苟且,缺
乏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当此之时,儒家对是非之心的强调,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几千年来已深深融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都能从不同角度显示出与儒家不同程度上的关联”。
在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都不容忽视。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巩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