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南大初试文学卷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文学风格
【参考答案】:文学风格指的是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风貌。

文学风格既包括个体作家作品的风格,也包括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作家群体的风格,如流派风格,阶级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

但是,作为风格的核心和基础的作家作品的风格,它是作家创作达到成熟的独特标志。

【题目说明】:这道题不用多说,是非常基础的一道文学理论题目,算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且在复习中肯定不会没有印象。

遇到这样的问题,必须确保得分。

【答案构成】:首先需要交代出文学风格的定义,然后说明它的内容并进行简要评析。

《文学理论教程》中对风格的论述非常全面,大家在复习的时候需要把它作为大题来准备。

2.误读
【参考答案】:误读就是对作品或作品的某一部分产生偏误或错误的理解和阐释,也是文学鉴赏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误读,应当是对正读而言,人们通常认为的正读,往往是以作者的告白、主流批评家的阐释、文学界影响广泛的共识为依据。

误读是任何阅读中都存在的现象,原因有二。

由于文本本身表述上的疏漏和模糊指出而带来误读空间,或者由于读者自身阅读能力和知识背景、认知倾向等方面上的差异导致误读。

【题目说明】:误读的概念在《文艺学论纲》和《文学理论教程》中多有所涉及,只是后者在行文中用到的是“误解”这个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大家用哪个都行。

【答案构成】:这个问题在交代出误读的概念之后,一定要简单说明误读的原因,这也是考察的重点,阅卷老师最希望从题目中看到的是大家的理解和认识,概念可以直接背,而对原因的说明则体现了考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及答案组织上的条理性。

3.骑士文学
【参考答案】: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骑士文学的精神和道德蕴含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对个人的人格充分爱护和尊重。

骑士文学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

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题目说明】:骑士文学这个概念出现在《外国文学史》教材中,是非常基础性的文学流派类题目,如果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对这一大类知识点进行总结,肯定不难回答。

在以后的题目中不排除此题有重复出现的可能。

【答案构成】:最基本的几个要素首先要交代完整:什么叫骑士文学,它出现的时间、地点、影响到的范围。

骑士文学的特点(即它不同于其他文学潮流的个性),代表性作品也是必须的。

4.湖畔派诗人
【参考答案】: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由于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题目说明】:该题目与上一题属于同一类型,都是基本的知识类题目,不涉及过多的个人发挥,答案要求只有两点:准确和完整。

这就意味着一些词语一定要符合规范,不能带有过多的个人色彩,同时,该有的要点一个都不能少。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仅外国文学史中有湖畔派诗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有“湖畔诗人”的概念,注意不要弄混。

【答案构成】:首先说明湖畔派诗人这个群体的出现时间、代表作家,然后说明湖畔派诗人的创作特点。

如果可以的话,大家还可以在答案中加上一两句评价,以表现湖畔派诗人的地位或所作出的贡献。

【相关知识点】:湖畔诗人。

这是于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成员有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四人。

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代表作有冯应潘汪四人的诗歌合集《湖畔》,冯、应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的《蕙的风》和《寂寞的国》等。

5.《野草》
【参考答案】:《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该集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题目说明】:《野草》是鲁迅的著名散文诗集,在鲁迅的整个作品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鲁迅是南大考察的重点问题,所以与之相关的《呐喊》、《彷徨》等作品的相关情况都应该再好好准备一下,确保拿分。

【答案构成】:首先要交代作品集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作者、篇目等。

然后对其中重要的篇目表达的思想意蕴进行说明,另外,还应该有作品集所体现的文学性,也就是文学特色。

如果可以的话,请再论述一下它的地位。

【相关知识点】:要注意的是“《野草》作家群”和《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野草》作家群是指1940年8月于桂林创办的《野草》月刊中的主办者,他们分别是夏衍、聂绀弩、孟超、宋云彬、秦似等五人。

“野草”杂文派由此得名。

《野草》以刊登短小生动泼辣的杂文为主,“在绵密的文网中钻寻一个小小的罅隙,曲折迂回,替苦难的人民传达出一些呻吟和诅
咒”。

6.山药蛋派
【参考答案】: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李束为、孙谦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浓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但是,视域的狭窄和艺术手法的单一,也给他们的作品造成了很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的普遍性,也常常成为批评家质疑该流派实际存在的焦点。

【题目说明】:关于“山药蛋派”,需要大家格外注意的就是对它的评价问题,由于该派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上艺术水准有限,并且是政治化的产物,所以有的学者对这群作家是否可以被称为“流派”表示怀疑。

南京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对它们持否定态度。

【答案构成】:首先交代基本信息:时间、代表人物。

其次对该派主要作家的创作特色进行概括并评价其艺术成就。

当然,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这也是推荐的答题方法。

7.“现实主义冲击波”
【参考答案】:“现实主义冲击波”最初指90年代中期刘醒龙、谈歌、和申、关仁山等作家关注现实的一批作品出现的效应,后来扩大指称90年代后期大量出现的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当前乡镇、工厂、城市现实生活和经济生活为核心的社会矛盾的小说在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这些小说开始为一些中短篇、后来则主要是长篇,并在题材上不断扩大,以全景方式书写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过程及其面临的问题与冲突,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官场和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腐败”现象的揭发和抨击并出现“反腐小说”的类型概念。

作品主要有刘醒龙《分享艰难》、谈歌《大厂》、关仁山《大雪无痕》、周梅森《绝对权力》等。

【题目说明】:“现实主义冲击波”是当代文学史“新文学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但是往往成为考察中的热点问题。

对当代文学史来说,离现在比较近的问题出现频率非常高,希望大家多注意。

【答案构成】:首先对该名词进行解释,明确地向阅卷老师表明你明白这个术语的含义,要求准确、简洁的先给个定义。

然后再相对从容地去展开论述,主要是它的分类、代表作品等。

如果有评价,可以加上去。

【相关知识点】:需要注意的与之相关的新时期小说代表类型:新女性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

①新女性小说: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人的“私人化小说”。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自恋”情绪,一种对女性身体和情感的眷恋。

女性小说的极端是“另类小说”(如卫慧、棉棉的小说),表现自虐和放纵的情感。

②新历史小说:它不再严守“写史”的创作准则,而强调对历史的拆解和颠覆,如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和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等。

③新生代小说:新生代是指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一个小说家群体。

代表人物有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等,
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8.孔门四科
【参考答案】:孔门四科出自《论语·先进》,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四科是按照授课的科目划分,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名小说《世说新语》便采用了这种分类,进行章节的安排。

另外,也有的学者认为孔门四科指的是《论语·述而》中的“文、行、忠、信”。

【题目说明】:学者们普遍将“孔门四科”认为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理由是《论语·先进》上有这样的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就是说,孔门弟子根据其学业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论语·述而》上书的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两者的内涵和外延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答案构成】:首先需要准确地说出来什么叫“孔门四科”,可以进行必要的解释。

其次这道题的重点还在于需要说出另外一种与之相左的观点,并且进行自己的选择、阐述理由。

【相关知识点】: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论中用到“四科”这个词来表示其他含义的还有别的情况,这与古代没有严格的概念意识有关。

这里列举一下相关例证。

南朝时刘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分别为:儒学、玄学、文学、史学,这是一种学科分类的用法。

另外,还可以指称诗文的四种样式: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9.“汤沈之争”
【参考答案】:“汤沈之争”指的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

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违腔迕律;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

就此之争,王骥德《曲律》中说:“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碳。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一般认为评价公允。

【题目说明】:“汤沈之争”是一道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肯定不会漏过的题,属于基础的送分题。

同时,这也是明代戏曲史上一件大事,历来的评述都相当多,所以,前人的一些定评是一定要记住的,非常重要,考试的时候能完整地称引,绝对是不错的加分项。

【答案构成】:首先简要说明什么叫“汤沈之争”,参与这场争论的主角是谁。

然后分别对两种观点进行论述,这是题目的主体部分,重要的点不要遗漏,用词一定要准确。

最后,阐明该争议在戏曲史上的意义并简要评析。

【相关知识点】:与该问题紧密相关的名词解释还有两个:临川派与吴江派。

在这里简要地给大家补充上,方便复习。

①吴江派:以沈璟为首的戏曲流派。

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

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

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

②临川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

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

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10.梅村体
【参考答案】:清初诗人吴伟业以明清易代的历史显示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他的七言歌行体,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

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题目说明】:在清代,诗词流派非常多,每一个都有可能考到名词解释,因此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重视起来。

这道题的答案也给教材上这一部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就这样来答题即可,不会失分。

【答案构成】:典型了三层次结构。

首先说明什么叫“梅村体”,涉及到的是作者、内容、体裁等基本信息,一定要用简洁的一句话交代清楚问题,整道题得分的高低主要看这句话。

其次对第一点中的信息展开说明,主体是说明“梅村体”的特点何在,可以适当结合作品。

最后介绍“梅村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论述题(六题任选四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结合具体例子,谈谈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好区别的原因及它们的差异。

【参考答案】:(一)文学语言不仅包括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还可以专门指代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人民口头创作加工的语言。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而言,一般都是指后者的定义。

分清楚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在实践上并非易事。

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的媒介并不专属于自己,在语言用法上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变化。

(二)文学语言来自日常语言。

文学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来自于日常语言。

没有日常语言,文学语言就会失去活的源泉。

当然,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日常语言,不经过必要的艺术加工,也不利于发展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反而会导致其减弱乃至丧失生命力。

由于文学以形象的方式整体的关照人类社会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在作品中保持着与日常语言相当密切的关系。

日常语言是文学语言的根基,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加工、整理和艺术化。

(三)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日常语言的随意性。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要求艺术性,后者本身具备随意性。

前者需要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展示文学形象的塑造,甚至
是思想的阐述和表达。

而后者仅仅要求表述上的清楚,甚至不要求完整。

一般来说,日常语言在表述上不很严密,比较散漫,常常夹杂着一些不必要的词汇,语法上的错误也是经常出现的,许多粗俗的谩骂也影响到日常语言的纯洁。

而文学语言除了要适当的注意保持日常语言的这些特点,以增强人物塑造的生动性以外,一般情况下需要对日常语言进行提炼加工。

以求规范、凝练、简洁。

(四)文学语言的提炼和深化。

尽管日常语言的概念并不是那样确定,比如地方方言等变体也是日常语言的常态,但是和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的举例仍然比较大。

文学语言虽然是一种规范化的日常语言,但是即使是一部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拿语言学教科书的规范来看,也还存在一些错误。

这既和作家创作的独创性有关,也和各类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有关,更是由于文学语言的一系列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文学语言的规范只是相对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艺术效果。

文学语言要求精准和表达感情,这两者取决于日常语言的选用,经过提炼和深化,最终得到艺术化。

【题目说明】:这道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命题老师想要大家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非常简单,就是看大家的理论素养,也就是对文学语言特质的把握。

而就题目本身而言,实在算不上难题,答案都在书上(《文艺学论纲》),背会即可得分。

常见的题目还有: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异同。

【答案构成】:从答案总体结构上来说,论述题一般就是用总-分-总或总-分结构比较好。

这道题主要围绕三方面大问题来展开:①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或者说相同点,这方面简单交代即可,不作为重点。

②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这是本题目的主体所在,并且主要是论述文学语言的特色。

③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文学语言之所以比日常语言在使用中的情形复杂,它复杂在哪里。

【相关知识点】:该问题同样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回答,我们给出一个答案,大家可以看看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口语是人们口头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但它一发即逝,不能长久保存。

为了突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限制,人们创造出了文字来记录语言,从而在可听的口语之外,又出现了可见的书面语。

书面语就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易于反腐反复琢磨、加工,具有周密、严谨的特色,具有与口语不同的风格。

文学语言或称标准语是经过规范的共同语,是加工过的书面语。

文学语言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表现力。

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

文学语言还有口头形式,如科学报告、答记者问、口头声明等,凡合乎文学语言的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同时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各方面服务。

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常语言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如日常谈话、布告、通知、日记、书信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既有口头形式,又有书面形式。

它是相对于文学语言而言的,但与文学语言没有质的差别,只是在量的方面显出差异。

由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日常语言,因此我们很难给出日常语言一个具体的文学性的定义。

有人说它是最丰富的语言,有人说它是最直接的语
言,有人说它是最敏感的语言,在某些方面这些观点都有其正确性,但文学语言并非与之截然不同。

综上,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难以区分的原因大概在于二者的标准难以截然判定,似乎并没有一个完全适用于此而排除彼的定义。

日常语言加工到何种程度就可以称作文学语言,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没有特定的规范性操作要求。

“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的范畴也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比如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许多日常性的用语已经变成了文学性的一部分,但是单独抽离出来,它又是实实在在的日常语言。

要区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判断话语适用范围的场合。

第二,判断具体的语言功能,口头语言的功能主要用于书面的口头交流,文学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在特定语境中表达不同。

第三,看是否大量运用到修辞手法,文学语言大多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而日常语言则不然。

第四,判断思维方式,日常语言通常体现出随想随说的特点,不需要进行刻意的思考。

文学语言则需要进行加工整理。

2.契诃夫戏剧风格是什么?这种戏剧风格对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位杰出的作家。

他的戏剧风格与其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具有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叙事性,不刻意追求戏剧高潮,把戏剧事件平凡化、生活化;将悲剧中融进喜剧性;长于运用洗练的台词、动作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将传统的戏剧冲突由外部的直接交锋转向潜伏在人物内心的冲突;戏剧情调忧郁苦闷而又具有诗意哲理探索;戏剧背景富于象征意义。

(二)曹禺在写作《雷雨》后受到契诃夫要把舞台“生活化”理念的影响,在《北京人》中将《雷雨》里的那些“太像戏”的因素剔除,代之以描写日常生活琐事为主的叙事性,多次描写陈白露客厅中进进出出的各色人等,打情骂俏,琐琐碎碎。

严格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描写生活,把戏剧舞台当作生活本身。

在描写戏剧冲突方面,曹禺也借鉴了契诃夫戏剧中冲突内化的戏剧观念,例如《北京人》,一条表面情节线索之下,还有一条真正的戏剧冲突:人与封建主义精神统治的内心悲剧性冲突,这是隐藏在表面情节之下的剧中人自身内心冲突的独特形式存在的。

此外在艺术风格方面,曹禺的《北京人》平淡幽远而深沉紧张,与契诃夫的戏剧有相似之处。

(三)夏衍在戏剧创作中也受到了契诃夫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这一主张,以《上海屋檐下》为例,作者平静、朴实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相,他把五家弄堂住户生活描绘得酣畅淋漓,他规避抗战的宏大场面,选取时代画卷的一个侧面,通过平凡甚至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时代激流在人们心中荡漾的涟漪。

夏衍还和契诃夫一样,在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灰色人物、小人物形象,《上海屋檐下》、《芳草天涯》、《法西斯细菌》等都是写知识分子与小市民的作品。

在语言上,夏衍也是以洗练含蓄的手法着重描绘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法西斯细菌》里的静子形象,就是通过超常态的克制来透视她的内心。

(四)契诃夫的戏剧观不论在戏剧冲突设置、人物刻画、语言风格还是气氛烘托方面,都对中国现代剧作家有很大影响,但这些剧作家又能在借鉴西方创作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学的传统和现实,将中西文化合璧,从而创造出一批经典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