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
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25×2=50分(5-8出自每日一获,12—14出自晚测,16-19出自早测)
1.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艺匠陶。

”由此类推,王、候、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 族号
B. 邑名
C. 爵号
D. 官名
【答案】A
【解析】
王、侯、公孙等姓氏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等级分类有关。

周代分封制的等级分类主要有“公”、“侯”、“伯”、“子”等,所以材料中的姓氏应来源于爵号,故C项正确;其他不符合材料分封特点。

2.2.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接受该计划的只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二战后期,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B项错误;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是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D项正确。

3.3.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

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

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

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

这一情形反映出
A. 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 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 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 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美苏双方互相展示各自特长给对手以压力,是冷战的表现形式,故答案为D项。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排除A项;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反映“差距巨大”,排除B项;材料显示双方互为震惊、害怕、向往,说明势均力敌,互有攻守,排除C项。

4.4.美国国家档案局在2015年12月23日公开一份核弹目标清单.它是1956年6月由空军战略指挥部《SAC》所制。

内容包括一份列出重点攻击目标清单,涵盖中国、苏联、东德、波兰四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其中莫斯科及圣彼得堡是首两位目标,分别有l90个及158
个核爆中心点;文件也指明攻击北京市及市郊丰台区,合计23个核爆中心点。

该清单表明
A.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B. 中国是美国重点核打击对象
C. 核武器的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D. 美国的核战策略是先发制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56年正值美苏冷战对峙,美国把核威胁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故C项正确。

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苏势均力敌。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只是美国核威胁的国家之一,并不是重点。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美国的核战略是什么。

故排除其它三项。

5.5.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

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
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

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 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 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 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公元前357年……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宣布禁止高利贷……通过新的法案”等字眼是在说明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的,是在不断的完善公民法的,所以整个变化历程说明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故C正确;A项“习惯法”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变化,不是原则,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6.6.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

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

”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平等条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出自《辛丑条约》,排除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排除B;
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的标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D;由于中国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的民族牺牲,国际地位提高,所以能够收回部分民族权益,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战
7.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A.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具体考查明代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以看出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或者“外儒内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从体现D项。

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8.8.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20年”可知“俄国式的革命”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革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故C项正确;从时间信息上看,A、B项与题干的历史阶段特征不符;D项与题干观点(主张暴力革命)相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主张
9.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 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 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 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解析】
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 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推动了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 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的理解就可以得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10.10.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 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 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 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 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得出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故选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人性的启蒙
11.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答案】B
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 ,排除 A;材料中的“侵略” 也不止是“鸦片战争” ,排除 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 ,“反侵略者”是“落后者” ,但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 D。

从“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和“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

12.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元曲是元朝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但后世人没有很好地继承,主要因为它描绘的是世俗社会的生活,体例通俗,明清时期的史学家没有收录,后世的儒硕也鄙视戏曲,因而排斥学习,故选择C项。

A项错误,后世也只是明清时期不够重视,此后地位不断提高;材料并没有反映厚古薄今的观念,故B项错误;D项不正确,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戏曲艺术
13.13.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
书”说明商业发展对于人们传统思想观念发出了较大的冲击,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A项正确;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CD 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结合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影响分析解答。

14.14.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

B项不符合史实。

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重农抑商下的商业贸易
15.15.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提问。

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回答10万卢布。

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

”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D. 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笑话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即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比例失调而非工业化加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反映的生活水平低而非提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16.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关于人类进化的唯物史观科学理论适应了新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形态,故成为指定教科书,故A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早在中共诞生时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全国各高校指定教科书的政策主要目的不是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指定教科书和科学知识展览会不属于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故D项错误。

故选A。

17.17.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与“1787年3月”时间信息不合,也就是说联邦制还没有建立,故A项排除;三权分立是政府权力的的分权与制衡,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美国从未建立过君主制度,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因此“彻底变革”就是要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邦联制
18.18.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见交子是民间发型具有交易功能的纸币,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 项,题干中说到的是纸币产生之后会引发纠纷,但不是说纸币是在纠纷中产生,排除B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9.19.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日益增多,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被淘汰,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A正确;B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

所以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20.20.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
21.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 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 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 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徐继畲对华盛顿评价的言论可知作者肯定华盛顿是因为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拒绝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不迷恋个人权力,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

徐继畲作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人物仍属地主阶级,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还没有达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政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层面,由此排除A、D两项;《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付诸实践,由此排除C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徐继畲
22.22.宋人邢某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不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材料意思是宋人邢昺年幼时,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学生学习很不方便,效果不好;后来,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真是儒生的幸事。

由此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故选C。

其他各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23.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 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 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 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 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化。

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

无论是诗中的“菊花”,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菊、饮酒等)。

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

24.24.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老百姓有权换掉皇帝和官府,这是典型的主权在民的思想,材料不涉及天赋人权的信息,是民主而非君民共主,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而非近代革命党人陈天华的思想,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选B。

25.25.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故选A。

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

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
【名师点睛】英国首相、国王、内阁及议会之间的关系
(1)首相是内阁首脑,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

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

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

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6.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