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下元虚寒,小便失禁,小便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干姜汤,下元虚寒,小便失禁,小便频数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伤寒因误治伤阳,引起四肢厥逆,烦躁、吐逆等证,《金匮要略》则以此方治疗虚寒型的肺痿病。
本方以炙甘草、干姜二味药组成。
炙甘草能补中益气,干姜辛热温阳,主温肺胃之阳,辛甘合用为助阳之剂。
因而可以治疗肺、胃虚寒造成的一部分疾患。
如:误汗下以后,表里俱虚,可以用本方以复阳;脾胃阳虚引起的胃痛以及吐逆疾患;肺痿属于虚寒者。
并可治呕吐自利、吐涎沫、遗尿等证。
凡属于肺胃之气虚寒者,用此方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
诸前辈对此方的应用颇为广泛。
吴遵程曰:“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其夹食,夹饮,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内外之邪相合,难以发散,或寒饮伤胃,宜合用理中,不便予参术者,皆可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
”
《外台》:“治吐逆,水谷不下者,干姜甘草汤。
”(即本方也——作者)
《伤寒绪论》曰:“伤寒,若心下结痛,无热证,不渴、不烦者,此寒实结胸也,甘草干姜汤……”
除以上论说外,并可治下列之病证。
一、吐涎抹
吐涎沫之证,多因中焦阳虚与肺冷而致,阳盛则失去温沫之权,肺冷则气虚不能温布津液,因而津液聚积化为涎沫,故多吐唾液或吐涎沫,以甘草干姜汤温复胃中之阳,温肺复气,使阳复而气温,津液得四布,则吐涎沫自愈。
典型病例:
李XX,女,65岁。
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即不喜饮水,面部及下肢间有水肿,食稍有不适时即肠鸣腹泻,由此脾胃阳虚可知。
一个多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忽唾液特多,唾出量一日一夜约一碗多,脉象沉迟。
舌淡而胖,并有齿印。
曾给服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病情不但不减,还续有增加。
后宗《伤寒论》之意,诊为肺胃虚寒,津液不能温布,故频频吐出。
遂改用甘草干姜汤治之。
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五剂痊愈。
按:本例吐涎沫患者,是因中焦阳虚与肺冷而成,尤其是以肺冷为最,肺阳不足不能温布津液所致。
在治疗方面,应以温肺助阳为主,前服五苓散、吴茱萸汤都是治胃寒,逐水饮之药。
用以治疗此病,似是而非,故服之无效。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
后改用甘草干姜汤应手取效。
故在临床上如辨证不确,虽为小疾,也难于中窍。
二、小便失禁
甘草干姜汤,可治由虚寒引起的小便失禁。
这一类型的小便失禁,是因上虚不能制下,下元虚寒,以致肾与膀胱气虚阳微,失其制约小便的功能,因而小便失禁,尿频,并兼不喜饮水或手足不温等证。
病例一:
任xx,男,60岁。
偶尔小便淋漓失禁,自己认为这是一般老年人的普通现象,未引起重视。
年复一年,竟然发展到小便完全不能自己控制,随时溺出,痛苦万状。
以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服30剂以后小便基本能自己控制,后将此方改为散剂,日服9克,以巩固之。
病例二:
乔xx,女,19岁,徒工。
自幼有尿床的习惯,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每晚尿床,不论冬夏,几乎夜夜如此。
近几年来四出求医,间或有短期疗效,但不能巩固。
年岁大了有此病患,颇为所苦。
患者当时,面色不华,不喜饮水,手足不温,脉沉。
诊为肺虚不能制下,下元虚寒所致。
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白果10克,益智仁1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服到十剂时感到有明显效果,已经不是每晚尿床了,而是隔二、三日一次。
照此方共服40余剂,又以此方配制蜜丸,继服半年多痊愈。
按:本例之小便失禁与猪苓汤之小便失禁有根本上的区别,此为
上焦虚寒不能制下,致肾与膀胱气虚阳微,不能制约小便。
猪苓汤为热伤津液,膀胱气燥引起的小便失禁。
又与单纯肾气虚寒不能制约小便有别。
所以在治疗方面,此类型的小便失禁是以甘草干姜汤侧重温补中、上二焦,方能获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