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市规划基地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地调研报告
一.规划背景
1.区域性规划(福州总体规划)
1、规划范围与层次
市域:福州市行政区范围,面积1196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福州市区、长乐市、连江县和闽侯县南部11个乡镇(白沙镇、甘蔗街道、荆溪镇、鸿尾乡、竹岐乡、上街镇、南屿镇、祥谦镇、尚干镇、青口镇),以及永泰县葛岭镇、塘前乡,罗源县松山镇、碧里乡,规划区域面积479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福州市5区(晋安区除寿山、日溪、宦溪),以及闽侯的荆溪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上街镇和连江县的王官头镇,面积为1443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并对2020年以后做远景展望。
3、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福州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强福州与台湾的联系与合作,提升福州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重点关注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社会福利、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和谐城市,继承和发展福州城市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和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4、发展总目标
将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
5、发展战略
区域协作策略:落实国家海西反战战略,强化榕台经济合作;加强福州与沿海及内陆的协作,提升海西的区域影响力;强化城市中心带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高新技术、汽车及配件、临港产业和装备机械等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强化空港、海港带动,结合空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结合江阴港、罗源湾港和松下港建设工业集中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和提升旅游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转型与提升。
社会和谐发展策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立资源供应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
6、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800万人,城镇人口为52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6%; 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城镇人口为64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
(2)市域城镇中心体系
到2020年,福州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福州中心城区)、2个大城市(福清市、平潭岛)、2个中等城市(长乐市、连江县)、4个小城市(闽清县、永泰县、罗源县、闽侯县)以及若干个小城镇,并构建“一主一区两副”的中心体系格局。
其中,“一主”包括福州中心区域,长乐市区-滨海新城和连江,是中心城建设用地拓展的核心地区;“一区"即平潭综合实验区,在科学发展和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开发建设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两副”即福清市区,罗源县城2个副中心城市,福清市区是福州南翼的中心城市,罗源县城是福州北翼的中心城市。
(3)市域空间结构
市域规划形成“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空间结构体系:
一区:中心发展区,即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福州中心城区与闽侯、长乐、连江、永泰等城镇合作,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内部城市资源、空港资源、海港资源和滨海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共同承担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
两翼:南翼发展区和北翼发展区,“南翼”即福清和平潭,由福清的中心城区、元洪投资区(海口城头)、江阴工业集中区(江阴渔溪)、龙田高山、镜洋东张等新城以及平潭岛组成,南翼地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条件,发展港口工业及其它临海重工业,建设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的重要产业基地.平潭岛是科学发展和两岸交流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区、海峡西岸经贸合作实验区,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前
沿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
“北翼”即罗源和连江部分地区,由环罗源湾地区的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县城组成,北翼地区应依托台商投资区扩区的载体优势发展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
双轴:沿海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沿海发展轴北起罗源湾,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长乐国际机场、海滨新城、元洪投资区到江阴港区,通过建设沿海大通道将这些功能区联为一体,形成滨海经济走廊,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城区
为起点,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西拓展至甘蔗、竹歧、闽侯等地区,向东发展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地区,重点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等产业,推动市域山区和沿海地区联动发展。
多极:福州市其他经济增长极,包括永泰县城以及福州西部山区(主要指永泰、闽清、闽侯)的中心镇,永泰县城承担一定区域内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功能,中心镇重点承担镇域及其相邻地区服务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功能。
(4)市域产业布局
市域形成江阴湾临港产业基地、罗源湾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马尾-晋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松下港加工制造物流产业基地、玉田纺织物流产业基地、青口汽车产业基地、南屿—南通科学城科技研发产业基地、福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共九大产业基地。
(5)市域城乡统筹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福州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鼓励沿海地区城镇率先发展,形成中心城区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进福州各类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向工业集中区域聚集,山区污染工业逐步得到置换,实现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健康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题,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社会差别;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各类资源的整合;形成城乡功能结构互补、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社会服务统筹管理的统筹协调发展格局。
7、城市性质
福州城市性质为“福建省省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强化和突显“省会、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务商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旅游会展中心)”三大城市职能。
8、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在400万人,
人均建设用地92平方米。
9、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东扩、南进".采取“结构开放、轴向发展、核心多极、服务沿江、工业沿海、生态渗透”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区三轴八新城”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即一个中心区(三环以内区域),主要承担市级行政、文化、商贸服务等中心职能,强化八一七中轴线和闽江轴线两条公共设施服务带,以及北江滨商务中心、鳌峰洲金融街、会展岛等六个公建中心。
“三轴”:即传统城市服务轴、城市东扩发展轴、城市南进发展轴三条轴线。
“传统城市服务轴"指沿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一直延伸至南台岛的南北向传统轴线,承担商业服务、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综合服务功能,未来跨越闽江延伸至乌龙江沿岸.“城市东扩发展轴”指承接传统城市服务轴向东部海滨延伸的区域发展,串联中心区、东部新城以及长乐城区、海滨新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区域服务产业轴.“城市南进发展轴”指承接传统城市服务轴向南部延伸的发展
轴,串联中心区、科学城新城、以科技研发、创意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科技发展轴。
“八新城”:即东部新城、科学城、大学城、汽车城、马尾、新店、荆溪、亭江-琅岐八个新城,在八个新城分别培育新城中心。
中心城区划分为“优化整合区(中心区),重点拓展区(东部新城、上街大学城、南屿—南通科学城、青口汽车城)、改造提升区(马尾新城、新店新城)、适度开发区(荆溪、亭江—琅岐两个新城)”四个政策分区。
10、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置规划
优先安排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提供用地保障;分级配置,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的公共服务中心。
规划形成“市级中心、新城中心"两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市级中心:以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南北轴线和闽江两岸东西轴线为核心,结合老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形成与商务、旅游、休闲相结合的辐射全省的商贸服务中心。
新城中心:分别为东部新城中心、科学城中心、大学城中心、汽车城中心、新店新城中心、马尾新城中心、荆溪新城中心、亭江-琅岐新城中心。
11、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对外交通体系:构建由沿海交通走廊和内陆交通走廊构成的“T”字型区域快速运输通
道,优化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港口等各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衔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完善机场、港口集疏运体系,形成以港口为龙头、机场为门户、铁路与公路运输为骨干、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形成与城市轴向发展相协调、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集约化运输导
向型交通发展模式.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主体地位,建设高效率、集约化、低能耗、低污染的公共运输系统;落实城市跨越式发展策略,优先建设“鼓台—仓山-东部新城“复合交通走廊内及跨江交通设施;针对老城区及城市各功能组团规划布局、发展目标、资源条件、交通特性及服务需求的不同,以不同的交通供给方式和不同的管理政策,塑造区域差别化的交通发展模式和交通发展环境。
1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依据“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的规划理念,构筑"一环八楔、两带一网、十一山多园“的绿化系统结构,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点-线—面"结合的完善的绿化系统.
“一环八楔”:中心城区周边青山为屏障,构成福州中心城区外围的绿色生态环。
“八楔”是从周边的绿色生态环沿金牛山、金鸡山、鼓山、清凉山、青芝山、旗山、五虎山等延伸的八条绿化廊道,形成楔状绿地,渗透入中心城区内部座位城市新城之间的绿带。
“两带一网”:以闽江、乌龙江两岸的滨江绿带形成贯穿中心城区的两条重要的绿化廊道。
同时,结合中心城区内丰富的河网水系,形成沿白马河、晋安河、凤坂河、光明港、大樟溪等河流构建的滨水绿化网络.
“十一山多园”:中心城区内的乌山、于山、屏山、高盖山等作为城市主要的山林公园、以西湖公园、金鸡山公园、温泉公园、金山公园等三十个主要城市综合性公园构成城市公园绿地主体,形成山园相连。
中心城区规划的30处市级公园包括:西湖公园、温泉公园、乌山公园、于山公园、屏山公园、五一广场公园、左海公园、金牛山公园、西禅寺公园、茶亭公园、南公园、闽江公园(北)、闽江公园(南)、烟台山公园、金山公园、高盖山公园、城门山公园、清凉山公园、湿地公园、金鸡山公园、晋安河公园、光明港公园、动物园、儿童公园、鳝溪公园、天马山公园、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大学城公园、科学城滨水公园和汽车城公园。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范围与中心城区范围相同,从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和文物古
迹三个层次对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空间格局和风貌等进行严格保护,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并对传统文化提出保护措施.
中心城区要以“山城合抱、派江吻海”的大山水背景为依托,构筑“一城七镇(村)、一江二湖、百河润邑,群翠绕城”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
重点保护“一城七镇(村)两轴线”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城七镇”即以福州历史城区和外围现存较为完整的七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闽安、马尾、林浦、螺州、阳岐、洪塘、南屿)为主体,包括散步在市区的若干历史建筑群在内的历史城镇体系,“两轴线"即八一七传统文化轴和闽江历史文化轴.
历史城区由福州古城区和滨江地区(台江片区、仓前片区)组成,要从整体上保护历史城区“一路串两厢”的用地形态和“三山鼎力、二塔对峙、样楼独秀、一线贯串、内水萦绕、襟江带湖"的城市空间景观格局。
其中,古城区应重点保护和展示“三山两塔一条街"的空间格局,延续“两山两街区"的肌理、尺度和历史风貌,合理控制古城高度和城市景观线。
滨江地区应处理好闽江地带历史风貌保护和滨水景观建设的关系。
规划划定23处历史地段,根据风貌与格局的完整性、保存文物及历史建筑的数量与规模、历史文化价值与影响等情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历史文化街区。
共三处,分别为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二是历史文化风貌区。
共十三处,分别为烟台山近代建筑风貌区和屏山、乌山、于山、西湖、冶山五处山水遗址风貌区以及马尾、闽安、洪塘、阳岐、林浦、螺州、南屿七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三是历史建筑群。
共七处,分别为福建协和大学、大桥头台江讯、马厂街、公园路及跑马场、禅臣花园、泛船浦和晋安鼓岭等建筑群。
针对各历史地段的具体情况,规划进一步确定保护区划,明确保护的重点要素,提出保护整治的主要措施和道路红线调整建议等
1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到2020年,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为驱动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境体系、健康持续的生态支持体系、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体现社会文明安定的生态人文体系等六大体系的建设,将福州市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5、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闽江两岸布置十个主要取水口,分别为甘蔗化龙、上街侯官、洪山桥、南港建
新、鳌峰、城门蒋宅、青口、福清峡南、长乐炎山和马尾旺岐取水口.规划到2020年共建成18座水厂,总供水能力为258。
5万m3/d,其中保留10座,扩建2座,新建6座。
排水:规划到2020年,共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164。
6万m3/d,其中保
留4座,扩建3座,新建8座。
电力: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设3座500kV变电站,总变电量1025万伏安,其中新建1座,改扩建1座;设24座220kV变电站,总变电量1218万伏安,其中新建13座,改扩建7座;设76座110kV变电站,总变电量1009.4万伏安,其中新建43座,改扩建20座。
电信:新建仓山片区、南屿-南通科学城、亭江-琅岐新城的电信母局,新建福建省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局和大学城电信母局,东部新城林浦片区和三江口片区各新建一个电信母局。
广电:保留现有的福建省广电中心、福州电视中心和金辉大厦广电中心、九个广电传输基站以及在大学城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广电中心、在东部新城已预留的广电中心,规划期内在金山片区、南屿-南通科学城、青口汽车城、马尾新城、亭江-琅岐新城分别增建广电传输基站,构建以四个广电中心(枢纽基站)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基站骨干环网。
邮政:在东部新城建设福州邮政第二枢纽,在福州火车站和火车南站各建一座邮件转运站,并规划在新店新城、晋安新城、仓山片区、金山片区、东部新城各新建一个邮政分局。
在规划区内按1.5km服务半径设置邮政支局。
燃气: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天然气管道化,重点城镇优先采用天然气管道供气。
加密中心城区中压管网系统,完成中压管网的升压改造。
在中心城区建设8座高中压调压站、22座加气站.
环卫:保留现有红庙岭垃圾焚烧厂和闽侯甘蔗已选址的垃圾焚烧厂,在青口和长乐古槐分别新建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甘蔗垃圾焚烧厂远期扩容至600吨/天,青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远期扩容至1200吨/天,长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远景控制处理规模1200吨/ 天.改造红庙岭垃圾卫生填埋场、闽侯甘蔗垃圾卫生填埋场和长乐车里垃圾卫生填埋场,新增青口和长乐古槐垃圾卫生填埋场。
二.长乐市总体规划
1、发展定位
(一)期限内目标(2011-—2030年)
1、福州都市区重要的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临空、临港的双重优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产业集群。
2、福州都市区东部门户。
科学规划和逐步推进以福州火车东站为枢纽的东部门户建设。
使其在本期限内成为带动和提升滨海地区城市综合功能的活力中心.
3、福州都市区重要的会议中心。
充分利用外文武垦区良好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和不可多得的土地资源,高起点开发,高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省会福州重要的会议中心.
4、福州都市区重要的滨海休闲养生地。
充分利用良好的山海旅游资源,整合提升下沙度假基地、海峡高尔夫球场、十八孔湖(文武砂水库)、外文武高端旅游基地和会议中心,南阳山、董奉山等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优秀的旅游度假基地.
(二)远景(2030年之后)
福州都市区滨海辅城,是福州打造滨海城市的核心区。
2、发展规模
本规划区远期(2030年末)总人口控制在5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控制在45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为90%。
至期末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达65平方公里左右。
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达130.24㎡/人。
3、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滨海地区现有基础、用地条件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以及未来区域发展的要求和可能.规划建议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形式:“一带、两心、三轴、五片区”的空间构架。
1、一带:北至大鹤森林公园,南至松下御国山,绵延约25公里,沿线有大鹤森林公园、海西动漫创意之都、南北澳阳光浴场、滨海新城中央商务金融区、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休闲区(包括高尔夫球场、体育中心、滨海森林公园等),外文武休闲娱乐与会议中心、下沙度假区,松下康宏休闲度假区以及御国山景区和松下港作业区。
通过以上要素使“一带"成为福州最重要的滨海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及会议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景观带。
2、两心:即福州滨海商务、金融服务中心和福州东站交通枢纽及商务、商贸中心.
福州滨海商务金融中心为远景发展的战略目标。
其利用漳港南部开阔的土地条件,向海环抱海湾的景观资源,西接长乐和福州市区的高效交通条件(机场铁路线、机场高速、东滨快速路、跨江向海中部主干道等),在此打造未来大福州最重要的商务金融中心,是未来福州打造海滨城市的象征和地标;是未来福州打造国际性城市的重要节点。
本区以商务、金融为主体,形成商务办公、金融、信息服务、旅游度假、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及居住综合的城市综合发展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
福州东站交通枢纽及商务商贸中心。
利用福州高铁东站的建设和未来国家交通主动脉在此汇集的条件,打造福州未来的交通枢纽中心和商务商贸中心,成为福州对外交通的重要门户区。
门户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
8平方公里.
3、三轴:一是两港互动发展轴,依托现有的两港线,北至空港工业区,南至松下港区,以区域快速路为主体交通,形成纵贯南北的滨海地区沿海经济发展轴线。
二是滨海城镇发展主轴线,依托现有的福北线,形成北接鹤上高速落地出入口,南至松下对台商贸区,南北长约29公里,贯穿沿线主要城镇生活新区的城镇发展轴线,是近中期带动滨海城镇建设发展轴线。
三是跨江向海发展轴,在滨海未来核心区中部,开避一条城市主干道,东至滨海新城中央商务金融区,西连长乐市区,跨江至马尾与福州北江滨大道对接,实现与福州主城生活区互动,是实现“跨江面海”的战略发展轴线。
4、五片区
未来滨海地区除重点打造两个综合服务中心以外,整体空间上还将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五大片区”.
(1)福州东站综合发展区
涵盖古槐新镇、福州东站交通枢纽及商贸中心、福州滨海工业区高新产业区三个部分。
近期应充分利用试点镇的相关有利政策,加快古槐新镇的发展;并积极促进雪人制冷、东南IC产业等重点项目在此落地,加快高新产业的发展与集聚,逐步提升现有产业的结构。
中、远期应充分利用建设福州火车东站的战略机遇,高起点建设站前交通枢纽及商务商贸中心,促进滨海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新引擎。
至规划期末,本区居住人口规模约13万人左右。
(2)江田新镇发展区
充分利用省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近期以建设长乐南乡服务中心的为重点,为周边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支撑,中、远期以打造宜居新镇和滨海旅游休闲地为发展主要方向,成为福州滨海大众休闲的主要目的地,至远期本区居住人口规模约12万人。
(3)松下临港发展区
是长乐未来临港产业的重要基地.以滨海产业集中区三、四期以及鑫海钢铁等主要产业区为基础,大力发展纺织上游、装备制造和钢铁、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优良的松下深水港的建设,大力发展粮油加工和临港物流产业,打造我省主要的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区.至远期本区居住人口规模约6.5万人左右。
(4)环湖生态旅游休闲区
充分利用文武砂水库地带不可多得的区位、交通、土地、生态环境及周边产业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山海旅游的资源;充分利用省会中心城市功能的外溢与服务提升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滨海地区在两岸合作中形成的良好平台的优势,在此打造省会窗口的会议及旅游服务中心和海峡奥林匹克休闲区,并预留省会城市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的体育中心用地(约2。
4平方公里)。
保护好大片的沿海防护林带,逐步提升防护林带的植被品质,建设海峡森林公园.通过以上项目的互动和整合,在此打造福建沿海最佳的生态旅游休闲区,即环湖(十八孔湖或称文武湖)休闲区。
至远期,本区居住人口约7.5万人左右.
(5)滨海辅城核心区
本区是福州都市区建设滨海辅城的核心战略储备空间,是打造海滨生态城的核心所在.其涵盖了前至提及的海港城地区两心之一的滨海商务金融中心,总规划用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可容纳居住人口约40万人左右。
在本规划期限内(至2030年末)人口规模控制在4万人以内,发展区域重点围绕在机场城际铁路鹤上站和滨海站附近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