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薛法根老师《鞋匠的儿子》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薛法根老师《鞋匠的儿子》有感
薛法根老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吴江盛泽小学校长。
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
薛法根老师有个粉丝团,人称“雪花粉”,其中的脑残粉又被称为“雪花膏”。
一开始,我以为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有粉丝也是挺正常的,谁叫人家有名气呢!听了薛法根老师指教了《鞋匠的儿子》,之后又听了薛老师和《小学语文教师》的陈金铭编辑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掐架”似的访谈。
感觉自己也要化身雪花粉了。
访谈结束后,天都黑了,一大群人冲上台把薛老师团团围住,请薛老师签名,我才明白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粉丝,这阵仗在其他特级教师那儿还真没见到过。
听了《鞋匠的儿子》觉得薛老师的课素朴、清简、洒脱、灵动,让一线老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我想这素朴清简背后蕴藏的是语文教育的大智慧。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化解羞辱”和“化解分裂”两件事展现了林肯总统高超的话语艺术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学习就像旅行,目的地就是学习目标。
本堂课有四个目标:①学习并积累文中的词句;②抓住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③揣摩林肯化解羞辱的话语艺术,体会人格魅力;④借鉴文本中的话语方式,学习
化解交际问题。
第一个目标指向夯实基础,第二个目标指向概括能力,第三个目标指向阅读理解,第四个目标指向语言表达。
《鞋匠的儿子》由2个课时完成,薛老师采用组块教学的方式把80分钟的课分成了“学习字词→概括内容→揣摩语言→情境运用”四个板块,前后关照,一气呵成,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板块一:学习字词,把基础打牢
薛老师通过谈话了解学情后直接进入了听写词语的环节,让学生听写6个词语。
乍看,这是很简单、很常见的形式,其实颇具匠心。
教师精心选择6个词语,分两类出现,尴尬、羞辱、傲慢、静默、赞叹等,这两组词语不是简单的提取,而是有词语归类、词语落实、词语扩展积累的安排。
对“语用”的体现也比较足。
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
听写词语的过程是一个简约与丰富的结合体:
首先,允许不会写的学生偷看,看似不太严肃,实则把握了差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期“打补丁”,有效性高。
其次,听写时只念一遍,既培养了学生用心听的习惯,又训练了学生倾听的能力,同一个教学行为,实现了价值的叠加。
第三,在反馈评价中通过自嘲的方式幽默风趣地点拨“尴尬”的部首是是“尤”不是“九”,很轻松地突破了学习难点。
第四,分组听写,关注词语的联系,既解决了理解准确的问题,又教给归类学习的方法,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通过找反义词的方式理解“傲慢”的意思,再比较“谦虚”、“谦逊”、“谦卑”三个反义词在程度上有递进关系,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过程就是语文思维与言语智能培养的过程。
第五,整体思考,前后关照。
薛老师就像一名下棋的高手,走找反义词的路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因为课文中的两件事分别为“化解羞辱”和“化解分裂”,“化解”就意味着事情的开始和结果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找反义词对第三板块的教学有铺垫作用。
这一板块尽管用了15分钟,但用得非常值得,薛老师在第一板块实现了教学行为价值最大化,非常值得一线老师学习,难怪他的学生总能在基础知识检测时保持基本不失分的奇迹。
板块二:概括内容,把厚书读薄
概括是一种能力,集思维与表达训练于一体,是读懂一篇课文的主要标志之一,培养的是捕捉关键信息把厚书读薄的能力。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教学时,要根据文章的表达特点和学生所处的年段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路径。
六年级的学生对概括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有了量的累积,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此外,薛老师还引导学生从篇幅长短、事情性质、化解方式三个层面比较“化解羞辱”和“化解分裂”两件事情的不同。
这样的处理是适切的。
概括事件用了10分钟,内容明确,层次清晰。
板块三:揣摩话语,把薄书读厚
聚焦林肯说的三段话进行深度阅读体验,就“教什么”而言,这样的选择非常准确。
薛老师通过问题驱动和点拨推动,引导学生用鲜活的语言表达林肯的人格魅力和话语艺术。
这个版块用了41分钟,这是教学重点所在,要体会揣摩林肯化解羞辱的话语艺术,体会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写作特色是用典型的语言描写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
薛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部分,耐心地利用文中的经典句段剖析语言中隐藏的奥妙,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林肯的语言艺术。
出示林肯的三段话,抛出较大的问题:想想林肯的哪一点让参议员深感意外、震惊?或换位思考“参议员最佩服林肯哪一点?”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这是课文重难点所在处,薛老师在此费时也最多。
尤为可贵的是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并扼要地板书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教者只是点点拨拨,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沉潜于文本之中,充分领悟文句的内涵,体会出林肯话语的高明之处与品格的伟大之处,体验到自主发现的乐趣,感受到豁然开朗的畅快。
例如,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
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
林肯的父亲是一个鞋匠,身份卑微,很多参议员都是上流社会的名门望族,所说的话,话中有话,话中带刺,冷嘲热讽,一般人听了
会怎么样?学生说出了普通人有可能的冲动:大发雷霆、以牙还牙……
为了让学生明白林肯的与众不同,总统风范。
薛老师同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林肯伟大的理由。
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出了证明林肯伟大的关键词,林肯被参议员羞辱之后的表现竟然是:“感激、忠告、帮忙、艺术、无人能比”。
这些心怀感恩,对父亲充满敬仰的语言成了强有力辩驳的武器,远比直接针锋相对更具说服力——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鞋匠的儿子》中通过语言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薛老师抓住文章的精髓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学生说流畅的话,说有水平的话;教学生学文,更教会学生做人。
该板块的前半程,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教学现场气氛热烈,真是好极了。
后半程抽象出的概念比较多,课堂偏理性了一些,正如薛老师反思的那样,如果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以螺旋上升的态势一遍又一遍地感悟林肯说的三段话,也许学生的获得更为丰厚。
板块四:情境运用,把技巧学活
学语文,说到底就是解决两大问题——语言文字的输入和输出,阅读理解是输入,言语表达是输出。
在第四板块“情境运用”中,薛老师出示一个片段:“当你正要开始竞选班长的演说时,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做自己的事常常拖拖拉拉,丢三落四,我们怎么放心把班级交给你这样的人管理呢?”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你”写一段回答的话。
尝试把当堂课学到
的言语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充分发挥言语范型的作用,这是阅读教学倡导的非常好的做法。
这一板块用了17分钟。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林肯的语言魅力表现在他能很智慧地应对“羞辱性”言语,学习这种方法来应对“反对自己”的言语,应该是生活中常有的事,迁移文本的形式来说自己的话语,这是很有语用价值的。
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说明了前面环节对林肯语言艺术的感悟是很到位,更说明了薛老师把“借鉴文本中的话语形式,学习化解交际问题”作为教学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很妥当、贴切的。
正如薛老师自己所讲的:“语文教师唯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样的方式和结构,看到内容后面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人’,既‘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两节课连在一起,薛老师的课堂容量之大,听、说、读、写,一样不落。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薛老师课堂上教会了学生认真聆听,教会了学生读中思考,教会了学生语言表达,教会了学生语言运用。
真正落实了语文的双基训练,又润物无声。
《鞋匠的儿子》中通过语言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薛老师抓住文章的精髓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学生说流畅的话,说有水平的话;教学生学文,更教会学生做人。
薛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流畅、机智、幽默、时刻不忘对学生鼓励和表扬,不亚于文中的林肯。
薛老师身上透着谦虚、善良、博学多才,使我们更对他充满敬仰,对他的每一节课充满期待。
薛老师的课堂模式简单朴实,可操作性强,也许是薛老师一直倡导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更源于薛老师高深的自我修养,才展现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点点滴滴皆学问。
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尤其要着力于“言语智能”的培养。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对此作了精彩的演绎。
四个组块内容不同,教法各异,但都指向于“言语智能”的培养。
组块教学的确有其长处。
就薛老师教的这篇课文而言,至少有这几点长处。
一是备课经济,减少无效劳动
看薛老师的备课预案,教学过程四大板块十个小块,整个预案不到两百字,实在简单经济。
平时老师备课,一言一语一招一式都要详细写,实在是浪费了纸张笔墨,导语过渡语小结语,设计得似乎滴水不漏,可是见过哪个大人还记得当时老师说的那些“语”呢?这不是白白浪费脑细胞吗?
二是组块简洁,教学内容明确
薛老师设计的四个个板块,一词语积累,二概括事件,三揣摩话语,四情境运用,在课堂上也就是这样操作的。
三是浓淡适宜,教学重点彰显
揣摩话语是教学的重点板块。
薛老师淡化了事件的情节过程,没有用参议员的三个过程词语“开怀——静默——赞叹”来对应林肯的三段话,而是把揣摩林肯的三段话作为重点,这样的处理策略给我们有启示。
因为把文本作为事件来读,涉及的面比较广,教学容易庞杂。
而关注林肯的三段话,这是学语文的根本——语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