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五 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②面临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④重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和主导产业;
材料三: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 什么会集中在这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中说道: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 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 了民国; 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 导的政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动乱
49 52 53 56
经济 恢复
66
76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1949年, 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 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 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 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 活痛苦不堪。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 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 的压力,即庞大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 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 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材料二:……“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 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 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 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 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 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 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 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
内 容
国情分析: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主要矛盾:
业国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实质:先 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 主要任务: 为先进工业国
大力发展生产力,反保守又反冒进 经济方针: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以上口号,哪些属于大跃进运动? 哪些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起来?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 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 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 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 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大跃进时期的工农业 总产值 (1957—1960)
探索失误之“文革”经济劫难(1966-1976)
(1973年) 周 恩 来 恢 复 调 整 国 民 经 济 (1975年) 邓 小 平 全 面 整 顿 实 质 : 纠 正 文 革 的 “ 左 ” 倾 错 误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动乱
49 52 53 56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 比1949年 比历史最高 1952年 量 增加 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结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 高水平 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 条件
重工业分布特点:东北地区
原因: ①易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 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3、三大改造
(1)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义工商业
(2)基本途径:
生产合 作社
公私合营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
建立起来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4)实质: 主义公有制。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 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建设民主政治 发展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 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重负的压 力——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 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 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 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 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 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这样回答:“我们不 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 个新世界。”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材料一:“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 比重分配(%)
农林 轻工 重工 运输 贸易 文教 城市 其 水利 业 业 邮电 物储 卫生 公用 他
8
6
51
16
3
7
8
1
注: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1)据图分析:“一五计划”的主要 任务是什么?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动乱
49 52 53 56
经济 恢复
66
76
一五 社会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工业建设 三大改造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目的 和宗旨:“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 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中共八大(1956年)
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有何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 高速度,高指标;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 面,追求公有制的程度和规模。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 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 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 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 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烤烟卫星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 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①“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 ②“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 ③“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⑤“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⑥“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堆” ⑦“共产主义就是吃大锅饭” ⑧“公共食堂万岁” ⑨“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⑩“发愤读书是走白专路线”
经济 恢复 一五 计划 工业建设 三大改造
66
76
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运动 成功:论十大关系;中共 八大;八字方针;周恩来 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 平提出全面整顿。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 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一五计划 正确: 1953-1957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充分认识国情。 失误: “大跃进”
1958
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有 计划按比例进行。
“文革” 1966-197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民主与法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生产关系的变革 尊重客观规律 必须与生产力水平 相适应。
思考: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 设的实践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经验:勇于探索; 犯了错误,勇于正视。 教训: 国情出发,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 综合平衡,经济需协调发展 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和法制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800万吨
535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人有多大 胆 地有多 大产
小麦卫星
水稻卫星 包谷卫星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革动乱
49 52 53 5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探索失误之“三面红旗”(1958)
1958年社 义建设总 路线
危害
使“大跃进” 运动掀起高 潮
多、快、好、省
(片面强调“快”,急躁冒 进)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 国民经济严重 “大跃 度、高指标,以钢(粮)为纲, 困难,比例失 进”运 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调;生态环境 动 (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忽视 破坏严重 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严重挫伤 人民公 (“一大二公”); 农民生产 社化运 (生产关系的调整脱离了 积极性 动 生产力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