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①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

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②;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

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

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

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絜之百围絜:丈量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到辍:中止
C.奈何哉其相物也相:看待
D.不可以适河适:适合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
A.匠石之齐,至于曲辕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以至于此其大也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使予也而有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几死,乃今得之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

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

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

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

2. 文言文阅读。

宋人戒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
(1)子罕弗受(______)(2)以示玉人(______)
(3)故敢献之(______)(4)皆丧其宝也(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不我,皆丧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人为什么要送玉给子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罕为什么不接受玉?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____________ (2)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____ (3)温公尝言____________ (4)众兄弟既成诵____________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______,谈谈你的体会?______
4. 文言文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点的字
(1)日初出沧沧凉凉(____)
(2)孔子不能决也(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对的画“√”,错的画“×”。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

(____)
(2)“孰为汝多知乎?”本句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____)
(3)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____)
[3]下列名言警句中,最能表明孔子在本文中的态度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为学》(节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上述选文的作者是___(朝代)的_____(人名)。

[2]下列加点字“之”的含义及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B.数人饮之不足《画蛇添足》
C.人之立志《为学》
D.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3]作者通过贫富二僧的故事教育子侄们_________。

6.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弦”字右半部分“玄”读________,“弦”读________。

[2]用“____”画出锺子期听到伯牙琴声时的感受。

[3]假如伯牙弹琴时志在杨柳,锺子期会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言文阅读。

齐人攫①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②,清旦③衣冠④而之市⑤。

适⑥鬻⑦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日:“人皆在焉⑧,子攫人之金何⑨?”对日:“取金之时,殊不见人,徒⑩见金耳。


——选自《列子》
(注释)
①攫(jué):抓、夺。

②欲金者:想要金子的人。

③清旦:清早。

④衣冠:衣帽。

此指穿衣戴帽。

⑤之市:去集市。

⑥适:往,到。

⑦鬻:出售,卖。

⑧焉:这里。

⑨何:为什么。

⑩徒:只,仅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适鬻金者之所适:_________
(2)因攫其金而去攫:_________
(3)子攫人之金何何:_________
(4)殊不见人,徒见金耳徒: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成语_____________来评价这位“搜金者”是比较恰当的。

[4]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齐人想干什么?干了什么?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
9. 读《徐孺子赏月》,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戏:玩耍。

③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耶”。

④瞳子:瞳仁。

[1]理解字义。

(1)“人语之曰”中“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无此,必不明”中“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与译文“若是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加明亮呢”意思相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不正面直接回答,而是借助“眼有瞳仁”来回答。

B.顺水推舟,回答问题简洁、明了。

C.回答问题委婉,起到了含沙射影的作用。

[4]我觉得徐孺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

孔君平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


[2]判断对错
①“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

(________)
②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

(________)
③“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_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古文阅读。

犬报火警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赢。

一夕,邻火卒②发,延及民家。

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

起曳其被;寝犹如故。

复踞③床以口附民耳大嗥④,民始惊。

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

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大恒⑤食不包,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注①羸:瘦弱。

②卒:通“猝”,突然。

③踞:蹲。

④嗥:(兽)叫。

⑤恒:一直,经常。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起曳其被曳:拉、拖
B.寝犹如故故:原来
C.视烟已满室视:看
D.犬恒食不饱食:食物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这个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续地叫都没有醒来。

B.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狗)又蹲在床把嘴巴和耳朵对着主人大声叫。

C.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没想到今天能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

D.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那些每天享受着他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夕,邻火卒发,延及民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讲述犬报火警的故事,交代犬“甚羸”和“犬恒食不饱”有何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训练。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④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⑥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⑦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⑧也。

”遂烹彘也⑨。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市:集市。

②女还;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等到。

反:通“返”,返回。

彘:猪。

④适;到、往。

⑤特……耳:不过……罢了。

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⑥欺:欺骗。

⑦而:则;就。

⑧成教:教育有效果。

⑨遂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之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妻止之曰止: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欲捕彘杀之欲: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与婴儿戏耳戏:____________________
(4)婴儿非有知也知: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

(1)曾子之妻之市___________
(2)曾子之妻之市___________
(3)妻止之曰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小古文并按要求完成习题。

刮骨去毒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zú)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矢镞——箭头
[1]选择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填写序号)
尝:①经历②曾经③辨别滋味(_______)
贯:①连贯②事例③贯通(_______)
[2]羽的左臂阴雨天经常疼痛,是因为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羽”指的是小说《___________》中的______,他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

14.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
涉:者:其:自:坠:
于:遽:契:是:
[2]写出句子的意思:
遽(jù)契(qì)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