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3、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
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
”康熙盛赞的“他”指的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4、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
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
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A.董仲舒《春秋繁露》 B.顾炎武《日知录》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5、《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6、战国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清初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上述思想都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 B.主张"贤明"的君主政治
C.带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7、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的学派应是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8.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法 B. 儒、法、道 C. 法、儒、道、 D. 道、法、儒
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庄子的观点
A.都认为人不能改造自然B.基本上相矛盾
C.都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D.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D.兵家
11、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2、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13、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
环食”的天象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
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
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
14、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15、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1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7、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时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8、“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19、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1、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22、王夫之说:“知必以行为政。
┅┅行可有知之效;┅┅知不得有行之效。
”材料反映出王夫之的什么思想
A、精神与物质并存
B、无神论思想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自然界变化有规律
2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2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4、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
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 D.实行君主立宪制
25、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
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26、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
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府。
”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A、儒学理论化
B、儒学思辨化
C、儒学功利化
D、儒学宗教化
27、“存天理,灭人欲”,它本来是理学思想中一种卓越的自我修养,属于精神的领域,现在却成为面对
广大民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伦常,沦落为扼杀人性的刀子。
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理学的理论缺陷 B.理学教条化C.理学的官方化 D.理学的逐渐落伍
28、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于制天命而用之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每题20分。
共40分)
31、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20
分)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
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
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
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
生命。
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
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右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
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Array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
”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
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
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演变的过程。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
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
(8分)
(3)材料三、四反映什么现象?(4分)
32、(共20分)
3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
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
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
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6分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
特点形成的原因?(10分)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4分
4
2013高二文科第一次周考历史参考答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