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指示投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时间、地点和人称指示来研究指示语中的指示投射现象,基于认知理论重新认识指示投射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常规指示投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

进而对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投射进行对比分析,并加以解释。

关键词:投射;指示语;常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参照点
一、英汉常规指示投射
本文认为常规指示投射指:说话人把参照中心投射到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身上,即站在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角度来指代话题中所涉及的人称,地点及时间等。

其运作机制如下:
1.人称
英汉语中,人称指示分第一人称,如英语中we, I,汉语中:我(们)等;第二人称中现代英语you,而汉语有:你(们)等;第三人称的现代英语:they, he等,汉语:他(们),她(们)等。

在实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不以说话者为中心而以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交际信息的听话者为中心来指代所谈及的人。

1.1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指示投射
1)We’d better not go there, Cela.(听话者)
2)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讲道德,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楷模。

3)咱们别哭,妈妈出去就回来。

以第一人称复数指听话者常给人以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者或领导之口,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乐于使用[3]。

相对而言,英语中用此用法相对较少,英语往往体现为you,这与汉语群体观念,裙带关系,称兄道弟有关,说话者常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英语注重自我与个性独立,故说话者很少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

1.2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
4)Billie (=我) wants an ice-cream, mummy.
5)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在厨房忙碌的说话人对懒惰的听话者说)
6)这是总司令的命令!(=我)
7)外公这件衣服真好看。

(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孩子在场)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形式在英汉语中都常用,这种与第一人称指示投射不同的是,说话者不是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一员,而只站在听者角度称呼说话人自己(如:4),6)等)或称呼别人(如:7)),也有称呼听话者(如:5))。

此时,其功能是缩短(如:7))或扩大心理距离(如:4),5),6)),一般而言,说话者出于礼貌不会采用后者,但当说话者认为请求可能会被拒绝时,用第三人称拉大心理距离以减小被拒绝带来的冲击。

如语用学研究表明:话语愈间接,其言外之力就愈弱,被拒绝带来的冲击就越小。

另外,当说话人对听话人不满时,用第三人称取代第二人称指听话人来拉大心理距离,从而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

也有当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或权势高于听话者时,说话者发出命令时有意拉开心理距离,以表示命令的不可商量性。

2.地点
这是指说话者在说话时偏离以说话人所在地为中心,而朝交际中在场听话者位置转移,英汉语在这两方面较相似。

8)----A: Hurry up, Peter, we’re leaving. -----B: Go ahead, I’m coming. (going)语用学家把这一用法解释为“礼貌的方位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己为参照点,而把方位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所在方位,这是礼貌的表现[3]。

3.时间
汉语一般用时间副词指示语,而英语时间指示信息有两种:一是通过时间指示语,并配以时态变化;二是单独通过动词的时态系统传达出来[3]。

这样英语时间指示系统比汉语更复杂。

一般常规时间指示投射都是以信息的将来接受者时间为中心。

3.1时间词指示投射
时间指示投射往往涉及编码时间和解码时间,在传递信息时,既可用编码时间(说话人时间)为参照点,也可用解码时间为参照点(用具体的时间词体现),如:9)This program is being recorded today, Wednes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next Thursday. (编码时间)
10) This program was recorded last Wednesday, April 1st. to be
relayed today. (接受时间)
上面的10)就是时间指示投射在信息接受者的解码时间而不是说话者的编码时间。

这在英汉语中都有的,尤在写信,发电报,打电话等中常见。

3.2 英语独特时态系统时间指示投射
相对于汉语,英语还可通过时态表现时间指示投射,如:英语动词的历时现在时用法。

即:用现在时动词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把过去的事情放在“读者”现在解码时间里,参照点就转移到读者的解码时间,而汉语的这种情况就只能通过时间词来表示。

试比较:
11)清代末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即位了,这时(那时)小皇帝才六岁。

12)I hope you had a good vacation.
当写信者知道收信者将在最近几天去度假,估计收信者收到信时度假已结束,便以收信者解码时间为参照点,在信中说12)。

二、英汉指示非常规投射
本文认为非常规指示投射为:转移后的参照中心不是交际中在场的说话和听话者,而是不在场但与交际双方相关的第三者(人)、地点和时间为参照点。

相对常规指示投射,此类在交际中较少。

其运作机制:
1.人称
非常规人称指示投射常用第三人称指第一人称,参照中心不是实际交际中的听话者,而是假设在场的另一听话者,如:
13) Oh, how handsome our grandpa’s (your) jacket is!(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话,孩子不在场)
14)妹妹/弟弟(=你,小孩)乖,我们去买冰淇淋。

(妈妈对孩子说)
13)参照点是孩子,但不在场;14)参照点是比该小孩年长的其他孩子,也不在场。

我们可看到参照中心不是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而是以与交际双方相关且较熟悉的人为参照点。

这样对该参照点进行固化,简化了交际中听话者的推理过程,遵守交际的经济原则。

常在交际双方关系较亲,对该参照点(相关的人)相当熟悉,或两者交际频率较高等情况下才采用这种指示投射,汉语相对多些。

2.地点
地点指示的非常规投射常以说话人和听话人相关的地点为参照中心,而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时都不在这个参照点上。

这在英汉语中都存在。

如:
15) I came over several times, but you were not in.(听话者住宅为参照点)
汉:我来看你几次,你都不在家。

16) We are organizing a party at our place, will you be coming?
(说话者住宅为参照点)
3.时间
前面已提到,英语可用动词时态体系来表示时间。

当谈及非现实行为时,可用动词过去时等来表示虚拟,假设,即过去时虚拟语气。

本文认为这是非常规时间指示投射,因为过去时虚拟语气的时态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以说话者或听话者所在时间向以前推一个时间为参照点,因此这个参照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与说话者或听话者相关的。

如:17) a: Daddy, I want to go abroad, would you agree? b: I would, if we were rich. 常规参照点是说话人讲话的时间,而常规指示投射是以听话人所在的时间为参照点。

而17)b中的“would”和“were”的时间参照点不是这两种,而是由现在时推到过去时,即把时间参照点从现在投射到过去的时间点上。

在英语中时态体系主要包括三种: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表达非现实的事件和动作时,为什么英语中选用过去时?语用学家认为在英语中现在时是近指,过去时是远指,过去时表示与现时的距离,暗示“遥远性”和“距离性”。

在17)中过去时表示与现实性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此大以至于无法逾越,过去的不可能在说话时成为现实,因此所表达的意义是否定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投射和认知理论分析了指示投射的性质,并通过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语的投射加以比较分析。

基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Lyons的指示投射定义只包括以听话者为参照中心的情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Fillmore的定义较为合理。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交际中指示参照点可以随意安放,而应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否则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 Fillmore, C. 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 1971.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1975.
[2] Lyons, J. Sematics, Vols 1 &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缪道蓉(1978.11--),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及心理语言学等。

本论文为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