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教书育人的良好素养,能在中等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及其他工作者。

二、培养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培养良好的教师素养,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2、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和CAI软件的基本能力;
4、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三、学制、学位、学时(学分)
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位
学时(学分):2726(140.5)
四、主干学科、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相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数学、教育技术学
五、课程设置计划
表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时间分配表
表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结构及学时分配统计表
表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公共课程教学计划一览表
表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计划一览表
表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教学计划一览表
表二
六、主要课程简介
高等数学 132学时
内容提要:函数、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极限与连续、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空间解析几何及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重积分及其应用。

第一类曲面积分、第二类曲线积分、曲面积分。

数项级数、广义积分、幂级数及展开式、傅立叶级数、微分方程。

教材及参考书: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华东师大数学系,《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90学时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行重要课程,它是一种教学语言,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有:语言知识,包括程序结构、基本数据类型、表达式、控制结构及语句,过程、递归、构造型数据类型,动态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

主要介绍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常用算法及程序的编制、调试和运行。

本课程有18课时的课程设计或实践。

教材及参考书: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大友,《C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3、谭浩强,《PASCAL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离散数学 72学时
离散数学以离散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它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与布尔代数、函数论、图论等内容。

教材及参考书:
1、左孝凌等,《离散数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耿素云等,《离散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一立,《离散数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

4、陶增乐,《离散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子技术 90学时
本课程是研究各种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

通过对各种半导体及其电路的分析,阐述电子技术中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有18课时的实验。

教材及参考书: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2、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万嘉若,《电子线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据结构 72学时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研究一些特定问题及他们的有效解。

包括线
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和二叉树以及图等几种基本类型的结构,特别是要研究程序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查找和排序,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能力。

有18课时课程设计。

教材及参考书:
1、严蔚敏,《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

2、徐绪松,《数据结构与算法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3、许卓群,《数据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 72学时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数字逻辑电路方面的基本方法以及设计电路的能力。

具体内容为:数制与编码、逻辑代数基础、集成电路及触发器、组合逻辑电路、同步时序电路、异步时序电路、集成化存储器电路等。

本课程有18课时的实验。

教材及参考书:
1、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沈关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晰,《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4、王尔乾等,《数字逻辑及数字集成电路》,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材及参考书:沈关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组成原理 72学时
本课程以层次结构的观点并以信息加工、处理为主线,研究计算机结构及工作原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互连成整机技术;培养学生在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有18课时的实验。

教材及参考书: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

2、沈品,《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电子工业出版社。

3、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出版社。

操作系统 72学时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必修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功能、算法、数据结构及其设计技巧,从而为解剖开发和设计新的操作系统打下牢固的基础。

主要讲授存储管理、进程管理、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管理等。

本课程有18课时的课程设计。

教材及参考书:
1、刘栋臣,《操作系统》,东北大学出版社。

2、屠立德等,《操作系统基础(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库原理 72课时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原理及其体系结构,掌握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模式的转换方法,初步具备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包括:数据系统基本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存储结构、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数据库设计等内容。

本课程有18课时的课程设计。

1、萨师宣,《数据库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珊等,《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108课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微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各种接口的原理与技术。

内容以微处理机的结构、基本系统的组织与结构、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断技术、输入/输出技术以及接口的原理及技术的应用为重点,为应用和开发微型计算机系统打下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有24 课时的实验。

教材及参考书:
1、吕景瑜,《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科学出版社。

2、唐棠、陆兵,《微型计算机(XT、AT、386)与接口技术》,南京大学出版社。

3、教材及参考书:沈关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 54课时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办公自动化、事务处理的媒体。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概念、体系结构、拓扑结构、通信协议标准,并可以具体掌握几个典型的网络结构的工作原理。

本课程有20课时的课程设计。

教材及参考书:
1、谢希仁等,《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

2、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公忠等,《NOVELL网组网原理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4、寇国华,《Windows NT Server4 实用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

5、高传善,《数据通讯与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出版社。

多媒体技术 72学时
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知识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探求多媒体技术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

主要学习:多媒体卡与PC接口时的设置,显示器与显示适配器,音频信号的压缩,视频信号的压缩,CD-ROM,声卡及其与CD-ROM的配合,MINI与MIDI文件,解压卡及其它视频卡,多媒体计算机中的一些常用设备等。

本课程有18课时的课程设计与实验。

教材及参考书:
1、PRENTICE HALL,《多媒体技术:计算,通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钟玉琢,《PC多媒体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学计算机教法 36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使学生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的兴趣与能力。

主要内容: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学计算机教学模块分析,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与原则,中学计算机教学法,中学计算机教学组织与能力培养,中学计算机教学评价,中学计算机选修课与个性发展,中学计算机机房建设与管理等。

1、薛维明、王振灿,《中学计算机教学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