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编校质量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图书编校质量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出版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
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文化、学术、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读书以怡情、博采、长才为目的,人们对于图书质量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大加强。
社会、经
济发展不断追求的高效率、高效益,出现了较多的粗制滥造以及跟风等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造成了图书编校出现各种问题。
关键词:图书编校质量;
前言:图书内容积极向上、编校质量好、印制质量高的图书,给人以启迪,授
人以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带给人们愉悦,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反之,内容低俗、编校质量低下、印制质量差的图书则让人无法从中受益,甚至误导读者。
其中图
书编校质量作为图书整体质量的决定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一、图书编校质量问题
1.编校问题。
如今,已经出版发行的个别图书仍存在不严格遵守语言规则的
编校问题,成为图书市场的害群之马,影响图书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
文字、语法、标点符号差错百出,专业知识频频出现错误;地名使用不规范、不
正确;随意用一些外来词,混用且不加注释;还出现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随
意改变。
语言既要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又要规范化、标准化。
特别是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对规范化的要求更为迫切。
比如,从最近审读部门检查教材教辅编
校质量的情况来看,有些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辅错误百出,一些责任编辑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不强,工作中敷衍了事,一些教材教辅的差错率甚至高于万分之三。
2.跨领域问题。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出版社把本单位的出版范围往外
扩张,与本出版社出书范围不相吻合的所谓“打擦边球”的出版物越来越多,出版
社的专业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
特定的专业分工在一些出版单位实际上已经不存在。
人民出版社出文艺作品,美术出版社出中小学语文、数学教材、教辅,文艺出
版社出中医、美容、保健、养生出版物;尤其是各出版单位都依靠教材教辅生存
的现状促使各出版单位都申请了出版教辅的资格,形成了跨领域、跨学科组稿、
编稿的状况,使出版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出版物的内容产生严重错位。
任意组
织的,未经专业组织或人员的非专业审查,最终导致了图书编校质量不达标。
除
去社会、出版社和编辑人员因素外,读者的购买心理不成熟,也是造成图书质量
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治的一个因素。
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今天,这种购买心理就给
许多急功近利的书商和出版社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迎合读者的心理,侧重于对
所出版图书的宣传和包装。
读者的购买心理越理性越少冲动,则购买劣质图书的
可能性就越少,这样,读者的质量意识增强了,劣质图书也就自然而然没有了市场。
3.编辑队伍问题。
出版业的编辑人员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一本书的质量直接影响出版商的声誉。
近年来,一些劣质书籍涌入图书
市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反响,也影响了出版单位的社会形象。
那些生存实力强、经营条件和理念都很先进的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文化知识层次高,业务能力都很强,又在良性的管理模式下工作,编辑的图书很少会出现编校质量问题。
但个别相对
落后的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与很多强社名社的编辑人员相比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知
识积累方面弱。
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对策
1.源头控制。
提高编校质量意识,完善机制,提高质量。
强烈的图书质量编校
意识,是编辑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对于出版社而言,
出版大量的高质量图书,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强有力武器。
它不仅会给出版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而且还会极大
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大家出版更多
的精品,从而从根本上优化图书结构和资源配置,使出版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所以,可以说图书编校质量与出版社的荣誉紧紧相系。
编校工作是出版社的核心
业务,责任编辑与责任校对人员不管单位下达的任务有多重,一定要增强图书编校
质量意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保证各项质量。
出版行业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
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努力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
可以通过改革和创新编辑工作的
模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策划编辑制,建立起以策划编辑为图书质量中心负责人
的编辑工作运行机制,来提高选题质量和图书整体质量。
二是针对出版社的责任
编辑既要负责选题的策划和落实,又要负责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劳动强度较大,精心策划和认真加工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有时难免顾此失彼。
可
以把策划和加工分开,让一部分编辑人员全身心投入策划工作,认真组织选题的规
划和落实,另一部分编辑人员专注于书稿的加工,以保证图书的质量,提高市场竞
争力,创建品牌图书。
2.队伍建设。
图书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编辑人才的竞争。
一个好的编辑人员,不仅仅要编辑加工书稿,将精神产品物质化和社会化,而且也要根据市场信息,
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设计出产销对路的选题,制作符合图书市场需要、质量高、有特色的新颖图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有较高
业务素质:一要熟悉学科的发展情况,关注学科发展热点和焦点,编出有学术价值、有分量的图书。
二是熟悉不同读者层次,即图书市场的需求。
只有兼顾不同读者
层次,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才能避免曲高和寡的现象,从而生产出两
个效益统一的作品。
三要有熟练的编辑技巧。
要求编辑人员练好基本功,掌握较
高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达到这一要求,作为编辑人员,要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业务,
在掌握编辑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同时,编辑人员不断地深
入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查,善于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结交,从而准确地
把握社会文化发展的脉搏,有预见、有创造地做好编辑出版工作。
3.全流程按行业规范操作。
在专业分工明确的情况下,生产经营走专业化道路,才能显示特色,做出品牌,取得良好的效益。
现在出版单位改制转企,在真正成
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独立的法人后,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出版什么,不
出版什么,应当有相对的选择的自由,出版主管部门不应当干预得过于具体。
实际上,这是出版市场选择的一次重大而深刻的重新洗牌。
各出版单位没有必要再左
顾右盼,而是坚定信心,目不斜视,一心一意耕种好自己那份地,生产“信得过”的
产品。
“三审三校”制是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行之有效的制度。
出版社要认真执行“三审三校制”,要明确“三审三校”的职责和要求。
职责和要求明确,才便于考
评和执行。
出版单位对新进的编校对人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考核,
合格者才能上岗。
对原有的编校人员也应结合实际,进行培训、考核,建立二审、
三审资格人员档案,及时调换三审人员的组成。
再者责任编辑不可以担任自己所编稿件的责任校对,对同一部稿件来说,责任编辑与责任校对应分开。
结语
图书是文化传播以及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好的图书足以怡情,足以给人启迪,而出现质量问题的图书则会误导大众。
对于出版社工作人员而言,应该不断传递文化,传播正能量,因此要不断加大图书的编校工作上下功夫,在编校时以保证图书质量为己任,加大责任意识,尽力避免图书的整体质量问题,将高质量的图书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人文的不断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冯晓岩.图书编校质量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05):41-43.
[2]李昊.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改进对策[J].新闻研究导
刊,2021,8(18):25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