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特色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 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 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 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 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问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 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 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 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 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3.本文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又提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是针对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最 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 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 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这两个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一步阐释 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周密完备、无懈可击,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 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 《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开来。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 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六 国 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 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 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 《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 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 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 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 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 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 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 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 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 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 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基础知识
赂(lù) 邑(yì) 殆尽( dài) 草芥(jiè) 厥(jué) 荆棘(jīng jí) 颠覆( diān fù) 嬴( yíng) 荆卿(qīng) 洎(jì) 抱薪救火(xīn)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 明允,一说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 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 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 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 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唐宋八大家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 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 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 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 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 三学士”之誉。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教学过程
任务一
本文题为“六国论”,那么,作者讨论的是什么论题? 明确:论题是战国时期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原因。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中心论点是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 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任务三
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 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 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4.本文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论证过程是怎么样的? 明确:论证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本文第1段提出“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将这一论点分解为两个分论点,这是引 论部分。第2、3段援引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这是本论部分。其中第2段针对 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第3段则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 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 辙,这是结论部分。
艺术特色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 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 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 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 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问3: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 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问1:《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 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 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 的内容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 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作者简介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 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 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 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 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 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 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 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 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 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 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艺术特色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 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 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 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柳”。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 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 玉”的高潮局势。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 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 (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 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任务二
问1: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 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 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艺术特色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 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 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 “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 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 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 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 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 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 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 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 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 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 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 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谢谢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