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0世纪印度的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20世纪印度的经济
1947的8月15日经过长期斗争的印度终于实现独立。
从这以后,几十年中,印度人为了实现印度的强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50—60年代的印度
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将甘地主义社会平等观和苏联的计划经济及中国农村合作化的经验结合起来,推行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1952年印度实施“一五”计划,任务是恢复经济,重点是发展农业,最大限度的生产,充分就业。
农业方面建立拖拉机站进行垦荒、改进牲畜、水土保持、兴修水利等技术改良工作。
同时还进行土地改革,内容包括废除大土地所有制,租佃改革和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
限制和削弱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势力,为印度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方面,创建了许多新工业,除政府投资新建和扩建的几个工厂外,某些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也有增加。
这些措施实施结果是成功的。
“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增长22%,工业生产增长25%,有效缓解了粮食紧缺和通货膨胀。
“二五”计划和在“三五”计划则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印度政府规定,凡自己能够生产的工业品均不准进口,在此期间,印度的电力、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石油化工等方面都有发展。
国民收入增加21%,人均收入增加9%,农业生产增长14%,工业生产增长40%。
二、70—80年代的印度
1966年初印度进入了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的时代。
英·甘地执政初先从农业入手,推行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指以技术改革为中心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战略。
内容包括: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程度,发展农业科研教育事业等。
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业增长率和生产率,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到1978—1979年,印度的年粮食产量由50年代的0.5亿吨,变为1.3亿吨,解决了印度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印度彻底改变了“带着
讨饭篮子大国”的形象。
同时绿色革命也促进了农业資本主义的发展。
1969—1989印度完整地执行了四个五年计划,工业年增长率稳步提升。
如“三五”后期为0.3%,而“五五”时期则上升为5.9%。
至70-80年代,印度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
工业设备的自给率已从独立初期的10%左右上升到90%左右。
国内市场的消费品大部分是本国制造,并能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化纤等工厂和电站的成套设备。
印度在原子能、电子、高分子、空间技术等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已能制造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原子能发电站。
仅科技队伍就从1950年的18.8万人增长到232万人。
虽然20多年以来印度经济上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它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印度继续采取所谓自力更生的方针,即对国产工业采取高度保护关门主义政策。
由于关上了进口大门,印度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处于无需竞争的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则因接触不到国际标准的同类产品而失去竞争力。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唯一比例下降的国家。
之前存在的如农轻重比例失调,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失业率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经济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印度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
三、90年代的印度
1991年拉奥上台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印度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
对外开放和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完善金融体制、不断增长国内投资、发挥高效的微觀经济主体的作用、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促进了印度经济的迅速持续发展。
印度在没有发生基础广泛的制造业革命的情况下,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90年代其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50%。
信息技术(IT)产业后来居上,一跃成为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为印度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2—1999印度的软件出口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其出口额几乎占据全球的30%。
印度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1992—1997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8%,1998为5.0%,1999为5.8%。
在亚洲印度逐渐成为仅次于中国
的第二大市场。
经过印度政治家们20世纪几十年的实践努力,印度的社会经济、有显著提高,印度大大改变了以往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是,人口负担沉重,农业相对落后,经济比例失调,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90年代以来政坛不稳,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尖锐,等众多的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印度2 0世纪的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