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5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5篇范文
第一篇: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
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
分离焦虑
孩子即将入园开始集体生活,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折。
孩子会出现依恋家人、哭闹等方式表现自己情绪的现象,孩子这种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称为“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是复合性负性的情绪,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
心理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
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
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生病等问题。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庭的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园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案例分析:
分离焦虑可能出现的表现及给家长的建议:
表现
1、家有小尾巴——只要没看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就开始大哭,大人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有时会要求大人一直抱着,只要一放下来就大哭。
建议:经常带孩子出门,多接触外面的人群,减少怕生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也能完成一些事情。
在每次离开宝宝的时候明确告诉他,比如:“妈妈要去哪里,等钟表的长针走到这里,妈妈就会回来,你要耐心等一下。
”或许一开始宝宝并不很理解,但只要妈妈做到清楚说明并准时出现,宝宝慢慢就会有信心等待,妈妈也可以逐渐拉长离开的时间。
表现
2、大哭大闹,拒绝上幼儿园
建议:孩子缺少交往经验。
与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孩子也不例外。
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不仅得到关心和爱抚,而且通过成人的言行了解初步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逐步以成人的要求判断、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
有一项关于“儿童交往心理”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的家长每天坚持较长时间与幼儿进行交流,而大部分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孩子交往经验的缺少。
所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熟悉生活周围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给孩子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变化才会有适应的能力,愿意进入新环境、乐意与人交往。
特别是同龄人比较多的地方,如儿童乐园、早教中心、幼儿园等,让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
表现
3、半夜里会大哭,有的甚至整夜大哭,可能又要吃奶
建议:肯定幼儿的情绪,尽可能安抚他。
但家长不能妥协,不能被孩子的眼泪击倒,要坚信:这是暂时的,这是每个孩子和家长必经的路。
只要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你就会发现孩子哭泣的时间会慢慢
缩短。
表现
4、孩子有可能会说:“我不想上学,因为老师不喜欢我”“上学很恐怖”“学校很黑,不喜欢同学老师”等建议:“孩子是不会说谎的”这是很多大人的一个共识。
但还有一个科学常识:3—4岁的孩子有时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他们有时会将自己希望的当成真实的说出来。
家长应正面引导孩子,告诉他老师是喜欢每个孩子的。
也可能之前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宝宝,大家的关注力都在他的身上。
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面对的是二三十名孩子,宝宝觉得自己被关注少了。
此时,家长也要正面引导,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另外,当您对老师的工作有疑问时,请第一时间直接与老师沟通。
沟通是消除一切误会的最好的良方。
如果您有顾虑与老师沟通,也可找我们行政沟通。
表现
5、刚开始试读时,宝宝的状况可能还不错,可是没过几天,宝宝每天早上都哭着不肯进教室。
建议:这是正常的反应,因为最初对幼儿园的新鲜感一旦消失,孩子会觉得失去了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度,通常就会大哭大闹着不要再去上学了,这是幼儿发泄的一种方式。
大人要肯定幼儿的情绪,用别的活动吸引他。
给孩子一些正面教育,比如上学很有趣等。
表现
6、胆小独处,不愿和同伴共同游戏
建议:独生子女带来的不平等家庭交往。
许多家庭中孩子就是“小太阳”,好吃的,好玩的家人可以无条件的让给他,用不着等待和分享。
长期以往,导致孩子不知道去关心他人,也看不到别人的困难,蛮横得让同伴无法接受,连续受挫后就会变得懦弱。
家庭中的成员应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给孩子创造宽松友好的交往情境,使孩子愿意并且喜爱与大人交往。
家长每天应安排适当的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并注意计划性和坚持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往的正确方式。
表现
7、争抢、抓人等攻击行为频繁
建议: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
现代社会的独门独户,孩子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对家庭产生过度的依恋,走出家门会表现出紧张、退缩、焦虑等行为,导致对外界的不适应。
家长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将孩子置于群体之中,有小伙伴的社会生活可以让孩子从孤独和“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友好的玩、同情别人等交往技能。
如可以请生活周围同龄或非同龄的小朋友到自己家中作客;让孩子走出家门,与邻居小伙伴一起玩。
当孩子们出现争执的时候,家长应采用疏导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矛盾,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训斥一顿,将他们拆散了事;更不能“因噎废食”,担心孩子会受委屈而把孩子关在家中,作“笼中鸟”。
案例分析
家长分离焦虑可能出现的表现及给家长的建议:
表现
1、宝宝哭,妈妈也哭(学做一个“狠心”的妈妈)
在幼儿园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场面,家长们在教师外面流连忘返,有的看到孩子伤心自己也潸然泪下,更有家长请假在窗外看着孩子。
其实孩子刚入园哭闹很正常,这是一种直接的情绪表现,毕竟他们不会掩饰,但是在后来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会非常快乐。
家长的不忍心往往会带给孩子负面的作用,不利于孩子入园过渡期的适应。
多数宝宝的哭闹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星期,也有少数宝宝的焦虑状况长达一两个月,所以家长不用太过担心。
表现
2、“今天老师对你好吗?”(请与孩子进行正面沟通)
刚入园的孩子,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多多少少都会显得不适应。
我们经常都会看到家长接了孩子之后都会这么问:“老师对你好吗?”“吃饱了没有啊?”“老师抱你了吗?”这样的一些不经意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对幼儿园的不适应,我们不妨这么
对孩子说:“幼儿园真好玩,告诉我你今天玩了什么好吗?”“你现在有了那么多好朋友,妈妈真高兴。
”“幼儿园能让宝宝学本领,回家后宝宝也教妈妈好吗?”
孩子通常都会受到语言的暗示,这样正面的引导,会让孩子对园所更加感兴趣,感觉幼儿园像家,老师像妈妈,从情绪上孩子会接受幼儿园,不会造成对园所的恐惧,对陌生感的恐惧。
表现
3、奶奶说过我可以不用去幼儿园(家庭教育要统一口径)
现在一个宝宝周围往往围绕着6个大人,在孩子入园初期,6位家长教育口径的统一对孩子是否可以尽快适应园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早上被送来园的时候哭闹得很厉害,于是家里的老人和年轻父母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方法,老人通常因为心疼孩子就拒绝送孩子入园,孩子也就会像找到救兵一样躲到爷爷奶奶的保护伞下,这样教育就非常难继续。
因此在孩子正式入园前,父母要与家里的老人进行沟通,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
表现
4、回家后不停地对孩子说:“你明天上幼儿园不能哭的”(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尽管入园是指孩子入园,但事实上孩子是没有经验的,他们无法预知离开家到一个新环境会是怎样的情景,所以不会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也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
但往往我们家长会根据经验判断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中肯定会受不了,家长切忌不要将这种顾虑造成的焦虑感传导给孩子,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
其实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要去独立的面对群体生活,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哭是很正常的。
毕竟我们的成长往往都需要泪水的陪伴。
所以家长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有过多的猜测,而是要尽量相信幼儿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
第二篇: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案例论文
《关于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的案例论文》
前言:新入园幼儿由于从小在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突然接触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新的伙伴,难免感到紧张和不安,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消除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并逐步适应,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本文就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幼儿入园前教师准备工作、家园合作机制、入园适应的几点对策、幼儿入园后家长电话回访工作等,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综合本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
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1、幼儿入园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变。
对幼儿来说家庭是可以依赖的、自由的生活环境。
从家庭到幼儿园虽然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对刚满三岁的幼儿来说是巨大的。
幼儿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环境对他们而言,不仅陌生而且与自己有很大的距离,即幼儿与新的环境还没有建立某种和谐。
种种的不习惯和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必然会使幼儿产生许多不适应。
2、大多数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
在家庭生活及其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地位。
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以自己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模式。
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呼应的关系,维持着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平衡一旦发生改变,对于幼儿来讲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幼儿入园时,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新的生态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
面对新的生态环境,幼儿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更不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以及自己与教师的关系。
因此,幼儿入园后的
不适应是很自然的。
3、家庭生活到群体生活。
在家中幼儿往往是中心,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不适应的重要因素。
4、人际关系的变化。
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子之间面对面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
这种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
而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交往对象变得不固定了,无法延续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
他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才能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
5、对环境的敏感。
如果幼儿到一个新的环境,其注意力能够被环境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适应这个环境,反之他就会选择拒绝并企图逃避。
许多幼儿入园时表现出的不适应与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有关,而在群体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个别幼儿被忽视的现象,被忽视的如果是对环境比较敏感的幼儿,那么就必然会加剧他入园的不适应。
6、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心理学分析:1)、分离焦虑。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
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也就越严重。
2)、安全感的丧失与恐惧幼儿与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可以得到满足的。
离开亲人,一些幼儿会感到不安,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茫然不知所措等。
多数幼儿会抗拒或哭泣,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在这种情形下的幼儿很容易产生恐惧。
他们的恐惧也许并无具体的对象,可能是对一种事物的惧怕,也可能是对一种情境的惧怕。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幼儿入园不适应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要以宽容的人文关怀的心态接纳幼儿、引导幼儿。
二、幼儿适入园前教师工作:
1.熟悉幼儿的姓名、了解性格特征,家庭详细情况(关注是否单亲家庭),了解幼儿是否有过敏史及忌口食物。
2.制作家长联系记录。
3.安排幼儿桌椅、床铺,标记幼儿姓名及照片。
4.制作幼儿接送卡。
5.布臵温馨的班级环境,营造家的感觉。
三、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不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家长来说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孩子入园,第一次脱离家长,这让许多家长的心中有了太多的不舍和太多的放心不下。
为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针对上述分析的宝宝入园问题,我园还建立了家园互动合作机制:一)、以《纲要》和《指南》精神为指导,有针对性地、积极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具体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
1、告诉您的孩子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是和小朋友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地方。
由于初次的集体生活,孩子会感到紧张和疲劳,甚至不安,请家长准时接孩子。
2、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作好心理准备,不要吓唬孩子,使孩子先产生恐惧心理。
3、生活要开始有规律性,早睡早起,保证孩子每天能够以愉快的心情来园。
4、提前和老师介绍您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有需要帮助的可以与老师商量解决。
5、来园之前,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
1)、睡眠训练
选择好幼儿园后,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
主要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独立入睡。
许多孩子在家里往往要抱着、拍着、哄着才能入睡,而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守在每个孩子身边,因此孩子入园后会不适应,一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
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
为了让孩子安心,可以告诉他,妈妈(或老师)虽然不在身边,但一定在附近(或教室里);有什么需要(上厕所或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妈妈(或老师)寻求帮助。
另外要将孩子的入睡习惯告诉老师,争取老师的帮助。
2)、吃饭训练:自己吃饭—固定时间和地点—不偏食不挑食3)、如厕训练:
孩子入园时天气还较热,一般穿的是单裤,可以训练孩子自己脱、提裤子。
入冬后,穿得较厚了,老师会帮忙的。
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4)、自己穿脱衣服、鞋子(1)、认识衣服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必要的话,在衣服上缝上名字),分清上下、前后、左右。
(2)、穿脱衣服。
作为幼教一线的教师,要帮助家长了解新生入园的禁忌:
1、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这是目前幼儿园新生入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
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
孩子哭了,家长很心疼。
去还存在侥幸的心理:也许明天,他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儿园,那么当你再次送园的时候,孩子的哭闹会更加变本加厉。
2、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
家长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
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宝贝,又见到自己的宝贝哭闹的厉害,家长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
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染实在太强了,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造成孩子们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4、“我在外面等着你!”“我去给你拿毛衣来!”
在祖辈送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张嘴要哭,
马上对孩子说:“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着你哈!”“奶奶去给你买奶,这就回来!”这种说法可能暂时有效,可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上当后,他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儿了,这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
5、“别哭,我第一个来接你!”
许多家长会这样许诺孩子,当孩子哭着对你说:“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你忍心拒绝孩子吗?于是好多家长随口承诺:“好,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们当然并不反对这种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长,您能保证您是第一个吗?如果不能,请不要这样回应孩子,请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会早来接你!”“妈妈四点来接你!”如果轻易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长欺骗了自己,会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长会不会来接他?孩子便没有把握了。
6、“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可是我们一线的老师却常常听到。
家长这话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来接他了,这种负面效应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恐惧幼儿园,恐惧老师,更恐惧分离焦虑。
7、“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会就好了!”
许多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来的,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会,就一定能够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长说再见。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
家长的多呆一会儿,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时间拉长,让孩子的哭闹和分离焦虑时间拉长。
因为此时,孩子已经意识到家长可能走,分离焦虑已产生,便开始哭闹。
而家长毕竟是要离开,那是孩子还是要独自去面对,尝试着去适应。
8、“不许哭!”
诚然,每个家长都不愿听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听不到,心里能够接受的了,可是却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
眼泪。
其实,面对分离焦虑,孩子选择以哭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达方式,压抑孩子哭,以强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
9、喂完饭再走
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早上总想喂饱了孩子再走。
然而孩子吃饱了后再和家长告别,很容易因为哭而呕吐,而且,家长长时间逗留在活动室,会让其它的孩子产生情绪感染,不利于孩子适应。
10、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长送下孩子后,难免会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长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可是如果一旦让孩子发现,孩子的哭闹会变本加厉。
11、“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
家长对孩子的关切溢于言表,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负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幼儿园的生活,不自觉的建立起幼儿园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师凶我之类的联想。
这当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今天你认识哪个小朋友了?”“老师表扬你了吗?”帮助幼儿回忆幼儿园一天的美好时光,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12、在家一定要好好补
孩子入园得头几天,吃饭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时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长会刻意给孩子带奶晚上吃饭的时候也想多做些鱼虾肉蛋给孩子补充营养。
其实,孩子刚入园容易上火,在吃饭上应当注意多饮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对于鱼肉之类容易生痰上火的东西,应当尽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3、休息的时候无节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孩子星期一的时候特别不容易适应,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两天,对环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规律和幼儿园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作息秩序紊乱。
休息日时,家长应当尽量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
3至5岁,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二)、新生家访和召开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