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碱行业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企业名称
汇报人:日期:XXX
目 录12
3
4行业背景研究
行业现状分析
行业痛点及发展建议行业格局及前景趋势
CONTENTS
1
行业背景研究
烧碱,即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碱,易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也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发生潮解和变质反应。

烧碱是氯碱工业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根据形态不同,烧碱可分为固态烧碱和液态烧碱两类,具体如下:(1)固态烧碱固态烧碱即固碱,是以固态形式表现的烧碱,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固碱为片碱。

片碱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常被用作干燥剂使用。

(2)液态烧碱液态烧碱即液碱,是以液态形式表现的烧碱。

由于生产工艺不同,液碱浓度通常在30%-32%或40%-42%之间。

液碱和固碱除表现形式不同外,在其他方面,如应用领域、生产厂商等,差别较小。

烧碱行业定义
行业定义
01
0203
04
探索阶段(1929-1948年)
1929年,中国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氯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现上海天原化工厂),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产品,拉开中国烧碱行业的序幕。

在爱国实业家的倡导下,西山化学厂、沈阳化工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先后建成,开始探索生产烧碱。

但受战乱影响,以上氯碱厂先后经历多次搬迁,生产水平受限。

1949年前,烧碱平均年产量仅1.5万吨。

此阶段,中国烧碱企业主要以自发的形式开展,未取得规模效应,未受到国家支持,烧碱生产技术从欧美国家引进,以水平隔膜电解槽为主,且烧碱品质较差。

平稳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政府大力支持、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中国烧碱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烧碱行业产能过剩、污染问题也受到公众关注。

“十二五”以来,中国政府颁布多项环保政策,要求烧碱企业提高自身三废处理能力,同时伴随去产能政策的不断落地,烧碱行业新增企业数量及产能增速放缓。

此阶段,中国烧碱行业产业结构发生改变,高污染隔膜电解技术快速被被淘汰,离子膜电解技术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行业内污染大、规模小的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或被淘汰,烧碱行业整体趋于平稳发展。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鼓励化工产业发展,氯碱厂恢复重建,烧碱行业得到初步发展。

1952年,锦西化工厂建成水银电解槽,烧碱纯度大幅提升,1956年锦西化工厂再次建成中国首台水银整流器,推动烧碱技术升级。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出资6.45亿元在衢州、广州、武汉、福建、合肥、常州、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13个年产0.75-3万吨/年规模的氯碱厂,并于1959年建成,推动烧碱产能大幅提升。

1974年,中国首批40台、30cm2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投产。

此阶段,中国烧碱行业主要由政府主导,在提高设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对电解技术和配套设备进行改进。

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烧碱制备技术还处于隔膜电解法阶段,尚未在离子膜电解法
上有所突破,行业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1978-2010年)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对外贸易程度加深。

1984年,在国家批准下,北京化工机械厂引进离子膜电解槽生产技术,推动中国烧碱生产技术向离子膜电解技术革新。

伴随改革开发的深入,中国氯碱企业纷纷从欧美日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如1986年,盐锅峡化工厂引进日本旭化成离子膜法电解技术等,推动中国烧碱行业规模化发展。

截至2010年,本土氯碱企业先后从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引进数十种离子膜法电解槽,总产能超过1,300万吨/年。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加快离子膜电解技术的研发进程。

1993年,沧州大化集团采用了北京化
工机械厂自主研发的MBC-2.7型复极式离子膜法电解槽,成为中国首家使用本土自产离子膜法电解槽的企业,为推广国产化离子膜法电解槽开创先河,推动中国烧碱行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中国烧碱产能已超过3,000万吨/年,其中离子膜烧碱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已超过50%
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
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政策
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
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
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

开展改善消
费品供给专项行动。

鼓励企业并购,形成以大
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
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

《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
效益的指导意见》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
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未纳入《石
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新建炼化项目一律不
得建设。

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
置,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应用研发,开拓传统
产品应用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量。

强化品牌意
识,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打造
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
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鼓励类: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电解
槽节能技术、废盐酸制氯气等综合利用技术;
限制类:新建7万吨/年以下聚丙烯、20万吨/
年以下聚乙烯、乙炔法聚氯乙烯、起始规模
小于30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
新建纯碱(井下循环制碱、天然碱除外)、
烧碱(废盐综合利用的离子膜烧碱装置除
外)、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
替换的除外)、皂化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
淘汰类: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作为废盐综
合利用的可以保留)、高汞催化剂(氯化汞
含量6.5%以上)和使用高汞催化剂的乙炔
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完善和推动落实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时修订公布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修订并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条件的产能,有效防控风险。

到2025年,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企业安全和环境风险大幅降低。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
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
支持宁波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石化原料
和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科学规划和布局镇海、北仑、
大榭三大区块重大石化项目及下游延伸产业链,有序推进
镇海炼化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炼化一体化
及延伸加工产业基地。

根据发展需求,合理控制产能,健
全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市场准入
标准体系,严控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大的
产能进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
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9年本)》
行业社会环境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改革成为了重中之重,其中烧碱行
业作为高耗能行业,行业扩张受限,需求稳中有升,或将开启供需紧平衡格局。

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烧碱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存量资产优势带来发展机遇,低效小企业、落后产能或将迫于政策压力清出,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产能结构得到改善。

2
行业现状分析
产业链上游
烧碱产业链上游概述
原盐是烧碱合成主要原材料。

烧碱合成所需原盐有三大来源:(1)开采盐湖矿制得
的湖盐,主要分布在盐湖地区,在中国原盐产量中,湖盐占比最高达到55%左右;(2)以海水为原料晒得的海盐,分布在沿海地区,在中国原盐产量中,海盐占比约30%;(3)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井矿盐,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地区,井矿盐占比约15%。

中国盐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原盐生产国与消费国,过去五年,中国原盐产量呈现波动下滑趋势,由2014年的6,433.8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5,836.2万吨,但年产量整体保持在6,000万吨左右。

盐是国家计划分配的重要物质
之一,用途广泛,伴随中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
凸显,因此,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确保原盐供应。

2019年1-9月中国原盐产量已达到4,812.2万吨,同比增长14.5%,预计2019年原盐产量将有所提升。

从原盐
应用领域上看,烧碱、盐酸等氯碱工业产品是原盐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占比约83.1%。

上游原盐供应充足,产品销售依赖氯碱工业,中游烧碱生产企业整体议价能力较强。

过去五年,中国原盐价格受季节影响呈现周期性波动趋势,价格涨幅在200元/吨-350元/吨,属于正常价格波动,结合原盐成本占比较小,约18%,价格波动对烧碱价格支撑作用一般。

产业链下游
烧碱产业链下游概述
烧碱行业下游为烧碱需求企业,主要包括氧化铝、化工、造纸、印染等生产企业,
四大应用领域所需烧碱约占烧碱总需求量的76.3%,其中氧化铝为烧碱最大应用领域,需求占比达到34.1%。

下游行业因参与企业、行业特征等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竞争格局,具体如下:(1)氧化铝受环保政策影响,烧碱下游部分企业停产或减产,主要体现
在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对烧碱的需求持续走疲。


最近五年中国烧碱市场主要受氧化铝行业支撑,中游烧碱企业对下游氧化铝企业依
赖程度不断提高,整体议价能力较弱。

从产量上看,过去十年,氧化铝行业开工负
荷较高,保持在90%左右,产量增长迅速,由2008年的2,374.4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7,154.7万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7%,对烧碱产量上升形成支撑。

未来,在
氧化铝新建装置陆续投产的推动下,到2023年中国新增氧化铝产能将突破700万吨,带动烧碱产量持续提升。

目前中国尚未有相关政策限制氧化铝产能,因此氧化铝行
业不受限于供给侧改革。

电解铝是氧化铝的下游产品,受中国政府多年对电解铝行
业宏观调控后,2019年1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首次针对氧化铝行业发布《关于促进氧化铝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政府及企业开始关注氧化铝供需失调问题,氧化铝产能扩张或将受到行政性限制。

据统计,氧化铝产能上限约12,000万吨,结
合现有产能,未来氧化铝产能增幅最高不超过4,000万吨,预计氧化铝产量增速将放缓,中国烧碱行业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2)化工在化工领域,烧碱主要用于生产硼砂、甲酸、草酸、苯酚、磷酸盐等化工产品,需求占比约15.8%。

烧碱可用于制取多种化工产品,但主要起到辅助作用,且需求有限,如制取苯酚过程中加入烧碱可提
高苯酚溶解度。

在环保政策持续施压的影响下,部分下游化工领域产品受限,产能
行业现状
烧碱作为氯碱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下游应用领域广泛,过去五
年,下游行业利润逐渐增加,拉动烧碱整体需求提升。

但结合化工
行业去产能计划的不断落实,2015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新环境环
保法》及《烧碱装置安全设计规范》,高耗能、高污染的烧碱行业
受到一定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停产,致使2015年烧碱产量呈现
小幅下降。

整体而言,过去五年,中国烧碱行业市场规模(按产量
计)呈现小幅增长,并于2014年的3,063.5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
3,420.2万吨,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8%。

未来,伴随去产能计划的
完成,烧碱供需格局有望改善,行业将趋于合理发展,中国烧碱市
场规模将呈现持续稳定上升之势,并于2023年达到3,984.2万吨。

行业市场规模
2020年年底,全球烧碱产能达到9995.9万吨,中国烧碱产能达到4470
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44.7%,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位;国内行业
集中度很低。

烧碱产业属于国家列示的产能过剩行业,政府严格限制
新增烧碱产能,对落后产能进行逐步淘汰,鼓励并促进先进产能发展。

中国自2010年来,烧碱的产量及产能增长较为稳定。

2011—2014年增
速较快,其中产量增速平均维持在10%以上,而产能也仍有约6.75%的
平均增速;2015年,受供给侧改革以及环保政策影响,烧碱产业链行
业进行了结构化的调整,同时烧碱的产能产量环比均呈现负增长;经
过2015年的调整后,2016—2020年,产能及产量增速相对平稳。

纵观
近10年,中国产量从2011年的2466万吨增至2020年的3643.2万吨,涨
幅为47.7%;产能相对稳定,从2011年的3412万吨涨至4248.5万吨,
年增速约为3.59%。

2021年7月,烧碱价格呈现强势上行趋势。

截至8
月2日,国内液碱/固碱价格指数分别为693.46/2,325元/吨,较7月1
日分别上涨20.55%/17.54%,较2021年初分别调涨41.42%/20.09%,
反弹迹象明显。

库存方面,自2021年5月以来,片碱和液碱库存
持续下降,已经位于2021年以来的低位状态。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
至7月30日,片碱库存为3.26万吨,较7月23日继续下降7.39%;液碱
库存为15.93万吨,较7月23日再度下降0.28%,基本已经处于2021年
以来的最低位。

 近20年来,中国的烧碱产能整体呈现增长之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07年以前快速增长:2007年以前,国内烧碱供不应求,产能产量增长迅速,2000-2007年产能扩张CAGR为15.4%,行业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

(2)
2008-2013年稳定发展:自2008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烧碱行业产能扩张逐渐放缓,2008-2013年产能扩张CAGR下降至9.72%,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0%左右。

(3)2014-2016年增速下降:随着前期产能的高速增长,烧碱行业供需关系逐渐发生变化,行业失去高额利润的吸引,新增以及扩建更加理性,同时市场规律产生的优胜劣汰、落后产能的退出逐渐显现,烧碱产能的净增长呈现出了快速下降的态势。

(4)2016年至今平稳发展:烧碱行业建立了相对较高的行业壁垒,并对行业内规模较小、技术质量落后的无序产能逐步清理规范,有利于促进国内烧碱行业的良性发展,推动烧碱行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
烧碱行业产能扩张势头得到进一步控制。

行业集中度方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1年烧碱行业CR5仅为11.81
%。

2019年末,国内烧碱企业总产能4,380.1万吨,其中离子膜烧碱产能为4,366.6万吨,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9.69%,其余13.5万吨隔膜碱产能将按照市场规律逐渐退出;企业平均产能为27.20万吨,较2018年增长0.75万吨,企业的平均产能逐步提高,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

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和中国氯碱网数据,2020年中国烧碱生产企业共有158家,较2019年的161家进一步减少3家。

总体上,目前烧碱行业产能分布分散、集中度低,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行业现状
3
行业痛点及发展方向
4
行业格局及前景趋势
行业发展趋势
烧碱和聚氯乙烯(PVC)是氯碱工业两大产物,部分氯碱企业通过完善一体化生产装置,降低外购风险及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

氯碱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生产装置一体化发展:(1)以盐化工为中心,实现从上游原盐到烧碱的单产业链一体化生产;(2)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全面覆盖,实现从上游煤炭、原盐、原油到烧碱、PVC的全产业连一体化生产。

生产装置一体化发展
01
020304
现阶段,中国烧碱行业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参与者众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产能前十的企业总产能占比仅为21.9%。

烧碱行业属于高污染、高风险产业,伴随环保形势日益严峻,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烧碱行业的污染、安全问题成为政府重点关注对象,且结合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法》要求提高化工企业治污能力,烧碱行业内产能低、环保投入不足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烧碱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化运作。

未来,中国烧碱行业内兼并收购进程将加快,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企业兼并收购进程加快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供给端,烧碱行业作为典型高耗能行业之一将深度参与其中,政策高压下预计未来烧碱新增产能有限。

我们认为,碳中和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将加速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升级,烧碱行业将面临新一轮供给侧改革,行业扩产将进一步受限。

下游需求稳中有升而供应端受限,烧碱行业将迎来供
需紧平衡格局
 碳中和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将推动烧碱行业产能结构优化。

当前国内烧碱行业集中度较低,而碳中和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存量资产优势带来发展机遇,低效小企业、落后产能或将迫于政策压力清出,行业龙头企业则凭借资源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等增强竞争力,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改善行业产能结构。

行业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将在碳中和催生的供给侧
改革中抢占先机
行业竞争格局
截至2018年底,中国烧碱生产企业共161家,与2017年相比,增加2家,退市1家。

目前离子膜烧碱是中国市场上最主要的烧碱类型,市场占比已超过90%。

伴随环保政策不断落地,能耗高、质量差、污染大的隔膜烧碱将顺应市场规律逐渐退出烧碱行业。

从地区分布上看,华东、西北、华北是中国三大烧碱产区,产能占比达到78.1%,得益于丰富的原盐资源,三大片区氯碱化工发展迅速。

从省份上看,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是中国烧碱产能前四的省份,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山东地区烧碱产能位居首位,市场份额在26.9%。

中国烧碱生产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以中小企业为主,约60%的企业烧碱产能
在10-50万吨,烧碱产能超过50万吨的企业不超过15家,烧碱产能前十的企业产能
占比仅为21.7%。

从产能布局上看,中国烧碱产能前十的企业分别为新疆中泰
(125万吨)、新疆天业(116万吨)、信发化工(113万吨)、大地盐化(105万
吨)、万华化学(100万吨)、湖北宜化(93万吨)、北元化工(80万吨)、上海
氯碱(72万吨)、山东滨化(68万吨)、大沽化工(60万吨),主要分布在华东、
西北、华北三大片区。

从企业性质上看,产能前十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占比为
70%。

未来,伴随去产能计划的不断落实,产能小、能耗大、污染大的中小企业将
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行业格局
江西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九二盐业)前身为江西九二盐矿,该矿始建于1970年3月,2004年8月江西九二盐矿实行专制,并于2005年1月正式成立了九二盐业,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

2014年9月,湖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增资1.5亿元与九二盐业中古合作,成为九二盐业第一大股东。

九二盐业位于江西省会昌县南端江西省氟盐化工产业基地内,是中国最南端的井矿盐生产企业。

工业盐产品包括离子膜烧碱、双氧水、过碳酸钠、氯化石蜡等。

目前公司已于2016年顺利投产离子膜烧碱一期项目,其中烧碱年产10万吨、液氯5万吨、高级盐酸15万吨,超值高达4亿元。

代表企业1
行业标杆企业
1
行业标杆企业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沽化工)前身为天津大沽化工厂,成立于1939年。

大沽化工坐落于中国天津滨海新区内,占地282万平方米,是一家以食盐电解为基础,以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为目标的综合性氯碱企业,相关产品包括烧碱、PVC、环氧丙烷(PO)、聚醚、液体氯、合成盐酸等。

大沽化工现有员工6,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国务院授衔专家2人,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3人。

大沽化工具备年产40万吨ABS树脂、50万吨苯乙烯、46万吨烧碱、80万吨PVC以及15万吨PO的生产能力,其中烧碱包括49液碱和99%固碱,均采用电解法方式生产。

为提高产品生产力,大沽化工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离子膜烧碱、PO和乙烯氧氯化法PVC生产装置,实现微机自动化控制,提高相关产品生产水平。

代表企业2
1
Industry research report PPT template 输入企业名称
汇报人:落尘日期:X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