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54
浅议大学精神的塑造 衷 华 郭维喜 (广东工业大学 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95)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当从办学理念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校训的确定等方面去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和谐校园;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154-2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人之为人的特质,因为人如果没有了精神追求,就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也应该是有精神的。
在英文中,University 的本意便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而相互切磋和研究。
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独特的精神,就如同国无国魂、民无民志,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了 [1]。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呢?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大学自身办学理念支配下,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且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和追求的价值、理想和信念。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和发展方向。
二、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忽视精神力量,一所大学的发展也要依靠精神力量,大学精神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正如美国普林斯赖大学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名著《现代大学论》中所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2]。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每所世界一流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作为支撑。
耶鲁大学有着“以书建校、以书立言、以书传世”的耶鲁传统和书比金钱重要的耶鲁奉献精神。
哈佛大学有“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的哈佛精神[3]。
柏林大学提出的“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理念更是一度使得其成为世界的学术中心。
在国内大学中,北京大学有“教授治校、民主办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清华大学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
可以说,正是这些优秀的大学精神的存在,造就了大学的辉煌。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关系犹如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缺失了大学精神,大学便犹如失去精神支撑的躯壳,毫无生机和活力可言,最终难逃破落败亡的命运。
从大学诞生之初,大学精神便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这也赋予大学以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进而促使大学虽然身处纷繁复杂的境地,却不会惟命是从,敢为天下先,破除困难、昂然前行。
现代社会的大学是社会的精神堡垒,引领并维护着整个社会的精神秩序,对全社会提高精神境界,丰富思想内涵以及纯洁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独立“人格” 大学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因为大学精神的存在,可以使大学抵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不良侵袭,从而体现出大学自身独立的“人格”。
牛津大学拒绝了一位沙特富翁一千万英镑带有附加条件的捐款,富翁的条件是要求牛津办的商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
牛津大学董事会经过讨论,认为不能因为钱而放弃大学独立自主的传统,不能开大学受制于个人的先例,毅然拒绝了富翁的捐款[4]。
牛津大学这种捍卫自身办学自主权的做法,彰显了其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体现了大学独立的“人格”,为世人所称颂,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平等包容精神维系大学校园中诸要素和谐兼容 大学校园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有多姿多彩的存在。
平等包容的大学精神应该给它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各种主体要素会和谐共处。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其二,大学应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其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
这些原则集中体现在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中。
正是这种平等包容的精神,维系着大学校园中诸要素的和谐兼容。
(四)批判和精神推动大学的长足发展
大学之所以能长足进步与发展,之所以能领社会风气之先,科学的批判精神以及不竭的创新精神的存在是重要的原因。
大学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科学的批判,
作者简介:衷华(1979-),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广东工业大学,讲师,法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
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郭维喜(1971-),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工业大学,助教,经济学学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
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084.html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55即对学问的审视与反思;二是对教育的批判,即对大学教育现状的审问与反思。
三是对生存生活方式的批判,即对大学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的审视与反思。
从现代大学的功能上讲,大学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在于对已有的知识和文化的批判和革新。
正是在对科学、教育和生存生活方式的不断批判过程中,大学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上均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从而推动着自身的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心态,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忽视办学质量的提高;片面追求办学硬件设施的改善,忽视学校软实力即大学精神的培育;片面追求“世界一流”、“国内一流”、“高水平”等办学思想,忽视本校的实际情况等等。
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各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并且以大学精神引领大学自身的发展。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大学精神不会自发形成,而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环境和校内诸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大学精神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逐渐浓缩积淀而成的。
因此,大学精神需要培育,需要塑造。
(一)明确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体现了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的准确定位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功能,同时办学理念经过长期积淀可以演变成可贵的大学精神,因此,办学理念的确立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首要问题。
当下,我国很多高校存在着办学理念定位不准的问题。
这些高校不顾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在办学指导思想特别是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上,脱离实际,盲目攀高,动辄“世界一流”、“国内外知名”等等,似有“说大话”、“吹牛皮”之嫌。
作为大学精神,重要的是求真务实,那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大话”,到头来只会起到离散人心,挫伤师生员工积极性的不良作用。
因此,高校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确立切实可行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去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二)建设优良校风学风 校风则是该校精神的具体化,反映了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集中表现为校园内的集体信念、集体舆论、集体导向、集体凝聚力等。
校风和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知识精良,道德品质高尚的高校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和道德典范。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建设优良班风学风。
作为大学最基本的单位,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班级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学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得以传承的有效载体,广大师生员工置身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之中,能够眼观、耳
濡、目染地体验到心灵的感染和情操的升华。
在校园文化
建设中凝练大学精神,要求高校首先要充分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校内建筑、道路以及景观的设计规划、取名过程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等大学精神要素,使本校的大学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深根植于师生的身心之中。
其次,充分
利用高校所处地理区域内的区域文化,萃取区域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区域文化的积极因素,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相得益彰。
最后,要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社团为载体,积极开拓和丰富高校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精品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人文气息和科学品味。
(四)提炼特色校训 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文化传统、道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集中体现。
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校训都彰显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其独特的精神品格。
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威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斯坦福大学的“让自由之风吹拂”,北大的“爱国、民主、科学”,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不体现了其独特的大学精神。
当前,我国高校在校训的概括上存在雷同或大同小异的情况,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如不少高校都是在勤奋、严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取、团结、奉献等词组中作文章,择其几个进行排列组合,给人千校一面之感。
因此,必须提炼与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校训以彰显自己的大学精神。
国有国魂,民有民志,大学同样要有自己的精神。
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从而为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乔玉香.现代大学精神及其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5-8,8:16-18. [2] 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y. American,English,Germ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48.
[3] 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2
年第18期. [4] 欧阳佩晞,唐艳.论大学精神的作用及培育[J].天津
市教科院报2006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