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珐琅彩花鸟瓶.精品4件.赏析(之二十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乾隆珐琅彩花鸟瓶.精品4件.赏析(之二十一)
珐琅彩,也称瓷胎画珐琅,是清康熙朝从西洋传入,清三代皇宫专用高贵奢华的瓷器,平民难得窥见。

康熙23年平定台湾后,西洋珐琅从广州传入中国,但早期质量并不好。

康熙58年,朝庭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指导烧造画珐琅瓷器,其彩料均从西洋进口。

雍正六年,造办处自已研
制珐琅彩料获得成功,使珐琅彩瓷在雍乾两朝得到快速发展。

后因粉彩的兴起和珐琅彩料制作的较难,到乾隆后期走向没落。

由于珐琅彩受宫廷所垄断,珐琅彩器为宫廷专用,流入民间的极少极为珍贵。

据统计,清宫抗战时有400多件,其中300多件1933年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只有40多件收藏于北京故宫。

清三代100多年时间生产的珐琅彩肯定不只那几百件,流入民间的肯定有但保存至今的也十分罕见。

一,精品赏析
1,清乾隆珐琅彩“锦上添花”花鸟纹方瓶
高42cm,口径11.5cm,底径13.5cm。

“藏品名称: 珐琅彩花鸟纹方瓶。

年代: 清乾隆。

质地: 瓷。

此瓶方口方体,通体施胭脂红釉,釉上精绘花鸟纹,设色瑰丽,画工精湛,景德镇官窑真品佳器,具有很高的文物艺术典藏价值"。

这是张宁鉴定证书的评语。

张宁,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主
任,资深的文物鉴定专家。

他对这件清乾隆珐琅彩方瓶给予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此瓶口沿内及底部施松石绿釉,底部篆书官窑款“大清乾隆年制”。

四棱边描金(有的已脱落),器身包浆浑厚自然,迎光彩面有一层返铅膜(银光膜),一般来讲,珐琅彩玻化程度高鲜见有蛤蜊光,也不易见返铅膜,但因传世环境影响,此瓶能见到返铅银光膜,传世特征明显。

放大镜观察,花鸟纹饰上有细小开片。

附张宁专家鉴定证书:
在胭脂红色料地子上,暗刻划有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的凤尾状纹。

这是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拨划的“轧道",这是乾隆时期创烧的新型工艺装饰技法。

此种工艺在当时纯手工颇费工时,十分精细复杂,与珐琅彩结合,形成珠联璧合,也叫“锦上添花"。

珐琅彩无大器,像这样高40多厘米的大器十分少见。

此瓶还有个小插曲,据原藏家讲这原本是一对,其中一件多年前被他另外一个朋友买走。

得此信息,经多方打听,千里追踪,终于在西南边陲的某乡下寻到,将其收购收藏,极为难得。

2,清雍正料胎画珐琅“喜上眉梢”葫芦瓶
高17.5cm,口径1.8cm,底径5.7cm
小口,圈足,葫芦型。

胎体为白色料器(玻璃),珐琅彩绘梅花喜雀纹饰“喜上眉梢",颈部、近底部矾红绘卷草莲瓣纹饰,肩部绘披肩纹。

器形端庄优雅,胎质细腻洁白,彩色艳丽老气,包浆浑厚自然,传世特征明显。

从胎质纹饰彩料综合分析,是一件清雍正时期的料器画珐琅。

(其发色与清乾隆鼻烟壶相似,图附后)。

料胎画珐琅,是清三代(康、雍、乾)著名的宫廷用品,但多为“鼻
烟壶",像这么大的器物极少见,因烧制极难。

其工艺是在烧好的料器上,用珐琅彩料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

料胎画珐琅的烧制难点是彩料温度与料胎熔点几乎一致,这就要求工匠要严格掌握炉温和料胎的厚薄,而且一件作品要经过多次着色多次彩烧,若温度过低,珐琅彩料不能充分溶化则色彩不佳,温度过高则料器又易变形炸裂,成品率扱低。

因此料胎画珐琅比瓷胎画珐琅难度大得多,烧制精品少得多,像这样漂亮的陈设器极为罕见,极为珍贵。

附清乾隆料胎珐琅彩鼻烟壶
为何是雍正器?因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乾隆珐琅彩图案繁复,这件白地葫芦瓶符合雍正直接在洁白如雪的器物上彩绘,有花有鸟的特征。

再者从彩料看,应是雍正时期国产彩料最初研磨不是很精细,但呈色很浑厚老气。

由于烧制难度大,存世量极少,清三代料胎画珐琅精品极受追捧。

一件高18.2厘米的清乾隆料胎画珐琅包袱瓶,香港
苏富比2019年拍卖成交1.878亿人民币。

3,清雍正珐琅彩过枝花卉纹碗一对
高7.3cm,口径15.2cm,底径6.3 cm
撇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珐琅彩绘过枝牡丹梅花纹,外壁还绘有两只金甲虫,有题诗“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与纹饰相配,诗首尾分别用“佳丽"、“旭映"朱文闲章款,底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蓝料款,方框线外粗内细。

此碗胎质细腻,釉质洁白莹润,两件大小几乎一致,制作十分精细,色彩十分艳丽,花卉层次感尤强,十分逼真。

在洁白的瓷胎上彩绘美丽的珐琅,尤显富贵华丽,
是一对难得的漂亮藏品。

清三代珐琅彩器极受追捧,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春燕图碗,香港佳士得拍卖成交1.57亿元人民币。

附:乾隆御制珐琅彩春燕图碗
二,珐琅彩的鉴别
1,彩料特征
与我国传统彩料不同,是先将起呈色作用的金属氧化物与低温铅釉料一起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冰水中急冷成珐琅熔块,再经研磨成各种呈色的粉料,再绘各种纹饰烘烧而成。

珐琅彩又称“拂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猛,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粉碎混合锻烧熔融急冷研磨而成。

由此可见,珐琅彩料工序较多,较为复杂,各个时代工艺配料的差别,发色也有区别,可作为鉴别各个时期珐琅彩特征的依据。

2,工艺技法
珐琅彩为西洋传入,自康熙创烧成功后,也相继创新了一系列陶瓷彩绘新工艺。

一是采用油剂调制颜料,改变了以前五彩瓷用水和胶水调剂颜料的技艺,使画面艺术力表现更强色彩深浅浓淡更逼真; 二是偶合色的运用。

将两种以上的颜料调和成一种新颜色,再经高温焙烧试其呈色,它极大的丰富了色域,拓展了色彩的创作空间。

雍正时期有时设色达36种之多。

三是粉底的运用。

珐琅彩是在粉底上用色料进行晕染,烧成后呈乳浊状,改变了原五彩瓷将颜料直接画在瓷胎上呈透明的技法。

由于失透使得料色发色丰富,增强了色彩的色阶和表现力,表现出油画和工笔画的艺术效果。

四是借鉴铜胎掐丝珐琅工艺,采用双钩填料或洗染的技法,这与创烧于明成化的斗彩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料色更华润,纹饰更精美。

五是油剂与水剂颜料的结合使用。

油和水本是两种不相溶的物质,正是它们的互相排斥,克服了颜料之间的相互沁渗冲蚀,以油料勾勒纹样,以水料填色,这样可以防止色料冲蚀纹样线条,而且水料更容易堆朵,画面层次感更强,烧成后有凹凸变化,具有浅浮雕的艺
术效果。

六是采用轧道工艺。

即以竹针等利器在敷好色料的地子上剔出花纹,类似于磁州窑的剔花工艺。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上剔出的纹饰极其细密,烧成后像织锦一样华美,故称“锦地",也叫“锦上添花"。

3,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别。

康熙,创烧阶段,仿铜胎画珐琅效果,彩料从西洋进口。

构图讲究对称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有花无鸟,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写生画多起来,有活力,有花有鸟。

雍正六年起使用自制国产料,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直接彩绘,改变了康熙有花无鸟的单调风格,还题写与纹饰内容相配的文雅诗句。

中期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等技法,设色有时多达36种。

外底均暑年款“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蓝料款,款外双方框,外粗内细极为规整。

乾隆,较雍正更丰富,不仅有花有鸟,还有中国和西洋人物画,各种色地,轧道,开光等复杂工艺,图案繁复,不留空白,更显奢华高贵。

4,与粉彩的区别。

粉彩是受珐琅彩的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

从外观看,两者特别相像,色彩都特别鲜艳纹饰都特别丰富,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其一,珐琅彩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高雅艺术品,是皇宫专用瓷器,而粉彩多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是一种普通的官窑瓷。

其二,珐琅彩有一种纹饰是在图案的旁边配上相应的诗句(雍乾两朝),同时在题诗的引首,句后用胭脂红水或抹红如“佳丽",“金城”,“旭映”,或“高山",“水长"等印章款,基本形成定式,而粉彩上不见。

其三,彩料的区别。

粉彩用含有氧化钾的玻璃白粉化乳料,所绘纹饰要采同多色配置在素胎上用玻璃白打底,晕染作画烧制而成。

虽也稍凸起,但无玻璃质感也无开片。

因没有玻璃层罩着,容易氧化有返铅七彩光韵“蛤蜊光”。

而珐琅彩以铅,玻璃为料,里面还有大量粉彩所没有的硼,因此玻璃质感很强,用手摸,有明显的凸起感。

因彩料被玻璃层罩着,不易有返铅现象,鲜见蛤蜊光晕(因存世环境影响,有的也有返铅现象。

如前面的方瓶)。

放大镜观察,珐琅彩常有细微开片,而粉彩没有。

三,参考资料
1,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包袱瓶,高18.2厘米,香港苏富比2019秋拍,成交价1.878亿人民币(附图):
2,清乾隆珐琅彩开光花卉小瓶(高18.4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价1.22亿人民币(附图):
2019.4 于古雅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